自我保健要回歸自然,崇尚綠色
1理解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健康與環境密切相關,人生活在大氣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人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行天氣、氣候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起居飲食,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天氣影響人體健康
不同的天氣對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1氣壓與健康的關係緊密
在高濕環境下,氣壓每上升100帕(百帕為氣壓單位),多死亡2人,而自然風速每增大1米/秒,少死亡7人。當氣壓下降、天氣陰沉時,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喪和抑鬱狀態,表現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嬰幼兒還可能產生躁動哭鬧現象。當氣壓下降配合氣溫上升、濕度變小時,最容易誘發腦溢血和腦血栓。氣壓陡降、風力較大,患偏頭痛病的人會增多,幹燥的熱風由於帶電,能使空氣中的負離子減少,這時候往往心神不安,反應遲鈍,辦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2氣溫與健康的關係最為密切
人的體溫恒定在37℃左右,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環境溫度為20℃~28℃,而對人體健康最理想的環境溫度在18℃左右。人體對冷熱有一定的適應調節功能,但是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冬季環境溫度在4℃~10℃之間時,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凍瘡;4℃以下時最易誘發心髒病,且死亡率較高。春季氣溫上升,有助於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增加了被蟲咬的機會,傳染病容易流行;夏天當環境溫度上升到30℃~35℃時,皮膚血液循環旺盛,人會感到精神疲憊、思維遲鈍、煩躁不安。35℃以上時容易出汗,不思飲食,身體消瘦,體內溫度全靠出汗來調節由於出汗消耗體內大量水分和鹽分,血液濃度上升,心髒負擔增加,容易發生肌肉痙攣、脫水、中暑。
3日照對健康也有一定影響
適量的陽光照射,能使人體組織合成維生素D並且促進鈣類物質的吸收。生長中的幼兒,如光照不足易導致軟骨病。陽光對人的精神狀況也有很大影響:陰雨籠罩的日子容易產生煩惱,陽光普照時心情往往比較舒暢。在炎熱的夏季,如果陽光照射時間過長,有可能得日射病,發病急驟,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心煩意亂,並可誘發白內障等疾病。太陽光作用於眼睛可影響人的腦垂體,調節抗利尿素、控製人的排尿量。
4風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風作用於人皮膚,對人體體溫起著調節作用,決定著人體的對流散熱,並影響人體出汗的散熱率;當氣溫高於人體皮膚溫度時,風總是產生散熱效果,當氣溫高於人體皮膚溫度時,對人體起到加熱和散熱兩個相對的作用。
5濕度與健康關係也很密切
夏天濕度大(尤其是我國南方),汗水聚集在人體皮膚表麵,蒸發散熱困難,造成體溫升高、脈搏跳動加快,使人感到悶熱難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現眩暈、皮疹、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當氣溫在26℃以上,空氣濕度大於70%時,人容易發怒。當氣溫升到30℃時,濕度大於50%時,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冬季空氣幹燥,鼻黏膜、嘴、手、腳皮膚彈性下降,常常會出現許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發生率最高。
當陰雨天氣來臨,氣壓和氣溫下降,濕度上升時,風濕性關節炎和有創傷的部位會發生與天氣相應的變化,這時患者能感覺到隱隱作痛。在陰雨連綿、煙霧籠罩的梅雨和秋雨季節,能使人意誌消沉,沮喪抑鬱。不過久晴之後遇上一場暴風雨,空氣中濕度的負離子大量增加,可使人頭腦清晰、情緒安定歡快。
氣象環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節性,天氣突然變化時,往往在幾天內驟然增加許多感冒、哮喘、胃潰瘍穿孔以及咯血的病人。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機體難以隨氣候的變化及時調節而誘發疾病。
醫學科學研究不僅已經證實了風濕性關節痛與天氣有關,而且還發現高血壓、冠心病每到秋冬時節的發病率驟增;哮喘病多發生在陰冷幹燥的寒冬季節;偏頭痛大多出現在濕度偏高,氣壓驟降,風力較大之時。
2氣候變化在人體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