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績效撥款模式評析(1 / 3)

國外績效撥款模式評析

財經論壇

作者:張金貴 孫傑

【摘要】 逐步擴張的高等教育規模與日益短缺的政府公共支出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高等教育財政危機成為全球性問題。在該背景下各國就撥款模式展開探索,績效撥款成為主流模式。本文介紹了國外實施績效撥款的典型模式,並進行簡要評析,最後就其實施過程中的困難給出意見。

【關鍵詞】 高等教育 績效撥款 有效學生數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紛紛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校在校學生數量激增,生均成本大幅度提高,然而各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卻開始減緩,供需出現衝突,高校財政危機成為全球性問題。同時,主張向公共負責的新公共管理思潮開始興起,其強調提高財政經費分配的效率和質量。在該思潮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觀念發生轉變,他們開始關注高校的效率和責任,希望高校就資金的使用情況作出解釋和說明。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高校在校學生數為依據的傳統撥款模式已無法適用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強調產出和效率的績效撥款模式開始展現其優越性。

一、國外績效撥款典型模式

1、完全以有效學生數作為撥款依據。這一類典型代表有丹麥的“計價撥款模型(Taximeter-model)”。該模型所分配的教育經費約占高校收入的1/3,並通過有效學生數和生均撥款定額來確定撥款額度,其中有效學生數是指最終通過考試的學生,並不包含沒有通過考試或未參加考試的學生;生均撥款定額則會因專業差異而有所不同。

2、財政資源中一定比例按有效學生數來進行撥款,其他則采用投入撥款模式。這一類典型代表有荷蘭的績效撥款模型(PBM)。根據不同的教育層次,荷蘭高校教育係統劃分為兩類:專業訓練的學院(HBO)和學術訓練的大學(WO)。HBO提供學士層次上的四年課程,WO提供四年製碩士和四年製博士教育。荷蘭政府對HBO的撥款以有效學生數為依據,類似丹麥的撥款模式;對WO的撥款則采用投入和產出機製相結合的方式。2000年,荷蘭政府在大學撥款中引入績效撥款模型(PBM),即先由教育部決定所有大學的總預算,再確定該預算在各個大學間的分配。總預算中主要包含教學部分和研究部分。對研究部分的撥款主要以投入撥款機製為主;教學部分則主要通過獲得文憑的學生數和招生數來體現,同時不同專業學生的生均撥款額度所賦予的權重也存在差異,工科和醫學學科的權重要普遍高於人文學科。

3、以投入撥款為主,引入績效因素。這種方法的特征是由專門評估機構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績效評估,由評估結果來確定所得財政資源額,通常情況下,該額度占高校收入比重較小(不足6%)。大多數國家屬於第三類,如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這一類典型代表有美國田納西州的績效撥款模式和英國的科研水平評估體係。美國田納西州績效撥款模式中的“績效”是指撥款公式中的一個因子,還包括其他因子,如滿足基本教學需要的教學基本經費、辦公經費、學生資助部分、科研經費、專項經費等等。田納西州高教委員會根據績效指標對高校進行績效評價,獲得滿分的學校可以得到當年撥款總額5.45%的增加額。英國科研水平評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是績效撥款的典型體現,該評估體係將評級等級設為7級,由高到低分別為5*、5、4、3a、3b、2、1,評級隻有在4級以上的學科才能獲得該項撥款,科研水平等級越高獲得科研撥款也就越多,即高校的科研水平決定高校的科研撥款額。

二、總結性評析

1、績效撥款強調產出和效率。傳統高等教育模式側重曆史成本的投入,政府對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通常是以最近幾年高校在校學生生均成本的綜合支出水平來確定。傳統模式過分強調在校學生數,促使高校盲目擴張,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與傳統撥款模式不同,績效撥款將績效與撥款相掛鉤,高校在教學、科研等方麵取得的績效是其獲得撥款的依據。荷蘭將獲得文憑的學生數和招生數作為其教學撥款的依據,實際上獲得文憑的學生數是高校人才培養能力的體現,新生數則是外界對高校教學質量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