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高職院校圖書館微觀管理(2 / 3)

三、流通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圖書館方麵

(1)館員主動服務意識較淡薄。圖書館要為全院教職工及學生服務,但館員服務主動性不夠,讀者來了就借書,還了書就走人;工作隻注意按時開、關門;文獻、圖書受損嚴重時能修修補補就不錯了;其他主動到係上聯係資料室、向學生征求意見並進行宣傳的事就不管或少管了。他們的工作好壞與分配沒有必然聯係,因而有的人對學生的服務態度就不太好,看自己的心情辦事,不高興時愛理不搭,甚至和學生發生爭執。

(2)館員業務不太熟悉。館員對《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漢語主題詞表》等工具書不熟,對本館所藏有的這幾十萬冊圖書是怎麼“藏”、藏在那兒,如何借到手等問題,不能清楚地回答;對本庫的幾萬冊圖書,也不能點到即拿;甚至也未做到合理排架,錯架亂架的現象時有發生。

(3)館員對儀表形象不夠注重。不修邊幅的有,邊上班邊吃東西的有,夏天熱了穿拖鞋上班的也有。這些都反映出館員的素質,都會影響圖書館的形象。

(4)圖書館的環境還待改進。空間太窄,閱覽室坐不了多少人;盛夏無空調,嚴冬無暖氣(粵北冬天冷);間或有少量垃圾未清理;個別館員還會在庫內大聲說話,影響讀者。

2、讀者方麵

(1)亂架錯架現象常有。有的學生進館沒有明確的借書目的,也缺乏良好的借書習慣,東翻翻西看看,也不用代書板,挑而不借的書不歸還原架原處而亂插入其他書架上,這比放置在書架旁邊更難還原。這種錯架亂架現象嚴重,使得圖書館和讀者空耗時間,從而影響了圖書館的工作效率。

(2)占書不還常見。對於喜歡的書、考試、考級用書、寫論文常用書,有些學生會采用續借、請同學借的方式長期占有,直接影響整個流通服務工作。

(3)損壞文獻、圖書屢見不鮮。有的讀者看書看到得意處,隨心所欲地在書上亂勾亂劃或圈圈點點,更有甚者寫點感評在書頁上;有好的文章、段落、圖片等偷偷剪下帶走,損人利己;也有讀者因失手弄汙圖書,背著管理人員將其夾在書堆裏躲過檢查。

(4)忘卡掉卡頻發。有些學生粗心大意,經常在借書、還書的時候將卡落在館員處,然後再去館裏要回或者補辦,這都會給圖書館和自己帶來不少麻煩。

四、改進的對策

1、轉變觀念

本著以“讀者為本”的原則,文獻、書籍流通速度應該是越快越好、流通量應該是越大越好。同時,“紙質文獻,圖書載體”與“文獻,圖書所記載的知識”之間是有根本區別。作為印刷品,會磨損、沾染汙漬、丟失,損失一本少一本。但作為公共物品,不應計算其消費者增加的邊際費用,實際上作為載體外殼的文獻、書本是會受到損壞,必須經常修補、更換,所以多一個消費者,其邊際費用估且可視為大於零。但人們在閱讀文獻、消費知識的過程,一般是在保證內容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的,知識內容雖經多人閱讀卻並未損耗消失,因此每增加一個消費者,其邊際費用仍為零,這才是本質的內容,才是決定因素。所以文獻、圖書不應是以“藏”為主,而應是以“用”為主,做到“藏以致用”。服務模式也應由“開架服務”向“開放服務”轉變,使讀者成為服務的中心。

2、加強宣傳教育

無論是對新生還是對老生,都要加強圖書的功用和規則方麵的宣傳教育,同時不僅要對來館借書的讀者進行宣傳,還要主動走到各係部的廣大學生中去宣傳。以我館文學書庫為例,它是館內藏書較多的書庫之一。語言學家喬因姆斯基在《語言與知識問題》(Language and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一書中說:“我們對人類生活,對人的個性的認識,可能更多地來自於小說,而不是科學的心理學——也許有人會認為多得簡直無法比擬。”文學書庫中不僅有小說,還有詩歌、散文、回憶錄、紀實文學作品、文學史、文學評論等。該庫是知識的寶庫、陶冶人格的溶爐、培養理想的基地、引導人生的導師。盡管理工科亦或文科的學生他們較偏愛文學,但是不向讀者宣傳,主動來看書借書的讀者還是不太多。所以,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圖書的內在魅力,讓他們知道各門科學都有自身的知識內容、結構、特點、規律以及發展前沿。我們隻要認真地去宣傳、解釋,就可以使整個流通服務工作從被動轉變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