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新整合、全麵開發楚文化的途徑
一是將南陽楚文化可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從而成為一個對外交流的基點,向外界進行輻射。省內,可以打造“中原楚文化圈”,使其成為整合、開發楚文化的核心中堅力量。省外,可以借鑒其他楚文化大省打造、開發楚文化品牌的經驗教訓,在合適的時機搭建起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經濟、文化、學術交流的平台。
二是可以利用南陽楚文化中的一些新發現,來創造新的經濟、文化、社會效益。如:南陽楚申縣彭氏家族墓被評為200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據文獻記載,古徐大彭國被殷商滅亡後,彭人四散流亡,子孫以國為氏,其中的一支進入了南陽地區,並定居於此。南陽楚彭氏家族墓的發現印證了這一點。南陽地區現有大量彭姓人口,淅川縣、新野縣、鎮平縣、鄧州市以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共有七個名為“彭營”的鄉村,也可作為佐證。借助這一曆史佐證,南陽可以成立南陽彭氏宗親聯誼會,加入世界彭氏宗親聯誼會,與全世界及全國其他的彭氏宗親聯誼會進行各項交流合作,還可以申請世彭會在南陽召開,這為南陽對外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三是可以和已有文化產業結合,創造新的經濟生長點。如,楚文化可以為玉雕、烙畫提供大量新的素材,還可以製作以楚文化為體裁的紀念品,並將其分發給來南陽參加各種會議、商談的外界精英人士,或者在一些著名景點出售。
四是可以和已有文化品牌結合,使之底韻更為厚重。2013年11月12日,由南陽、北京市委宣傳部聯手主辦的為期兩個月的“楚風漢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陽文物展”在首都博物館正式開放。此次文物展重點是展示南陽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中從丹江口庫區和沿線發現的楚國和漢代文物精品,引領群眾品味“楚風漢韻”的無上魅力,體會古今南陽的繁榮景況。這就是楚文化和漢文化進行結合宣傳的一個成功範例,有了楚文化因素的加入,漢文化才顯得更為厚重;有了漢文化的承托,楚文化的底蘊才能得到完整的弘揚。
五是設立文化長廊及標誌性建築,增加城市的曆史底蘊,提升整個城市的形象氣質。可以在市區重要區域設立文化長廊,對以楚文化為代表的相關南陽特色文化進行宣傳,並在南陽重要街心公園、廣場或重要路段設立一些關於楚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六是南陽楚文化現實遺存的專題性研究與開發。南陽現存的文物、民俗、傳統等,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楚文化的印跡,值得關注。比如、與楚文化相關的漆器、木器、建築、繪畫、歌舞、民俗等;漢畫像中與楚文化相關的藝術精神及藝術形象;具有明顯楚文化風格的紡織品、玉器等;以及在生活習俗方麵還保存有濃厚楚風的地區及村落等。
七是南陽具有豐富的楚文化資源,建議可以在市區比較重要的楚文化考古原址上建造一個楚文化博物館。2008年在八一路發現了楚申縣彭氏家族墓,當時就有專家學者呼籲在原址建博物館,可惜的是,提議未被采納。南陽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與楚文化相關的文物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相當可觀,如果南陽市區能夠建立起一個全麵展示楚文化的專題陳列館,其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八是深入挖掘南陽楚文化精神,打造中原優秀文化傳承高地。一座城市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時代精神及口號。深入挖掘楚文化精神,同時糅合中原文化精髓及時代精神,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南陽精神,有助於增強南陽本土人民的凝聚力與自豪感,也有助於提升城市的引領、聚集和輻射能力。
三、推廣、開發南陽楚文化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是國家、政府現有的一些政策、項目為推廣、宣傳南陽楚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發展文化產業是河南省大勢所趨,利用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必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全省各市努力的方向。一方麵,南陽地區成立了一些有利於推廣楚文化的研究機構。如,2013年7月23日,南陽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南陽師院成立。2013年8月,南陽大文化研究院成立。這些機構集合了南陽市內外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及領軍人物,稱得上是“南陽智庫”,可以說,推廣、開發南陽楚文化的最好時代已經到來。另一方麵,國家或地方製定或推行了一係列有助於推廣、開發楚文化的旅遊方案或政策方針。如:淅川縣製定了以楚文化為曆史背景的整體旅遊方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期間,南陽將構建南水北調文化長廊,其中的楚文化旅遊景區是整個文化長廊的重要內容之一;楚長城素有“長城之父”美稱,南陽境內有大量楚長城遺址,南召縣不惜代價劃定了楚長城保護區,並製定一係列保護措施;南水北調期間,南陽地區搶救性發掘了一大批楚墓葬,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