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家上流不是村
獨家策劃
作者:郭霞
屋舍儼然,炊煙嫋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在緩慢流淌的時光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樣的畫麵,應該是人們腦海中關於村莊的印象,也是過去的畢家上流真實的生活。而隨著世園會的舉辦,這裏,已經不再是村。
在過去的184天裏,無論你以何種方式行走在青島市區各大主要道路上,
“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指示牌都會隨時提醒你距離這個世界級盛會有多遠。同時,這也意味著,在過去的184天裏,世園會與海底世界、極地海洋世界、奧帆基地等耳熟能詳的景點一起,成了青島的另一張名片。
李滄、城陽、嶗山三區交界的百果山,山林幽幽,溪水潺潺,誰能想到,這片如今通過濱海大道、青銀高速等交通幹道以及數十條快線、專線輕鬆抵達的美麗所在,在世園會之前,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畢家上流村民,雖放眼可見繁華都市,卻由於交通不便,隻能“大隱於市”。
山村在久遠的歲月裏寂靜著,花兒自顧自地開了又落,她在等待著有人輕叩柴扉,向著世界敞開大門。
“幸運的是,一個村莊迎來了時代的眷顧。”這是畢家上流社區黨委書記畢仕俊寫下的’深情話語,也代表了這裏的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恩和喜悅。許多年以後,麵對眼前這座古老得說不清年紀的山,麵對那些穿越了無常歲月而長存的樹木,百果山人會記起在2014年的184天裏發生的故事,以及那被改變的一切。
時代的眷顧
畢恩德、畢兆輝、徐立生,他們是三位年齡都在50歲以上的村民,在村裏勞作、生活了大半輩子,他們回憶往事,或許不會生出“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感慨,對他們來說,時間,就如同山間的陽光,緩緩爬過漫坡草地。
三位樸實的莊稼人並不擅長用長篇大論來講述那些宏大的意義,說起村裏的故事,他們就像在閑話家常。
畢恩德已經62歲了,他在社區成立的百果山實業有限公司從事園林綠化工作,單從外表,無法將眼前這個與自然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老人,與專業的管理技術人才聯係在一起。或許正是對家鄉的熟悉與熱愛,讓老人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在他的記憶裏,過去山上除了村民用以維持生計的果樹之外,隻有楊樹、鬆樹、刺槐等有限的樹種,還有些山上就是光禿禿的。而自2002年開始,百果山田園綠化有限公司就開始引進樹種,對山體進行綠化。“剛開始公司錢也少,引進的樹種也是一些小樹苗,種樹都是靠人工,挖坑、抬樹、挑水,特別辛苦。”
實際上,“靠山吃山”的畢家上流人,深深懂得自然才是他們的寶貴財富,而社區書記畢仕俊也一直用一種頗具前瞻性的眼光來將大量的經曆投入植樹造林上。現在的百果山,黃櫨、紅櫨、五角楓、櫸樹、芙蓉、連翹、毛竹、女貞、木槿、紫荊……春有百花齊放,夏有綠樹成陰,秋有層林盡染,冬有蒼鬆疊翠。世園會花落百果山,固然是時代眷顧了這個小山村,而“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這又何嚐不是畢家上流人辛勤澆灌的結果?
多年來的苦心經營,變美了這片山,也迎來了世園會的垂青。這是一個契機,小村開始擁抱整個世界。談起近年來生活的改變,畢兆輝難掩喜悅:“舊村改造了,住房由過去的4間平房變成了兩套樓房,過去村裏的路又狹窄又不平坦,兩輛車對開就要刮蹭,夏天家裏蒼蠅亂飛。現在馬上要搬進樓房,生活和城裏人一樣。收入也提高了,60歲以上的人都有退休金,加上在自己社區的公司裏種種樹種種菜,以及其他的福利,都能實現小康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