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奉利:是親曆者,但不做評價者(1 / 2)

李奉利:是親曆者,但不做評價者

獨家策劃

作者:宋鑫陶

從奧帆賽到青島世園會,在青島這座城市的曆史上,這一南一北兩件大事都將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世界園藝博覽會也恰巧有國際園藝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之稱,這似乎又是一種暗合。

每個青島人都是這兩件大事的親曆者,但李奉利似乎對此更“親近”。在2003年到2008年期間,他是青島奧帆委副秘書長,而在2012年之後,他又擔任青島世園執委會秘書長。

從無到有,他見證了百果山的巨變和世園會的“拔地而起”,他和所有人一起,將規劃圖中的場景一點點、一步步變成了現實。他說,自己的辦公室裏一直掛著四張圖,有最初的規劃表,也有從2012年到現在的航拍片,圖片清晰地記錄著這裏一年年發生的改變。看著這些圖,也許你會感慨滄海桑田,也許你會覺得,這不就是“理想照進了現實”嗎?

李奉利對記者說,以後要寫寫這些山水林園的文章,記錄這段經曆和感受。要說,他應該是最好的評價者,但作為最近的親曆者,他覺得自己不適合做評價。

是非留給別人評說

10月15日下午,離青島世園會閉幕還有10天,李奉利召集媒體在青島世園會執委會一樓會議室進行集體采訪,一如世園會開幕之前所做的那樣,他全麵而又細致地將世園會近180天的情況做了一個總結。

有媒體問他“會給此次青島世園會打多少分”,他拒絕給出具體的分數,認為自己不適合去做評價者,“就世園會而言,我不是考官,相反我更像是一名考生,真正的話語權掌握在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各國參展嘉賓、專家團體和遊客手裏。目前,根據從到訪世園會的各國代表、AIPH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中得到的數據顯示,此次青島世園會無論在規模還是在運營模式上,都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

世園會開幕之前,作為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副校長的吳誌強在園區裏轉了好幾遍,看到自己的規劃被實現,他當然很興奮。在4月25日的開幕式上,他忍不住讚歎,“真是太美妙了。比我當初規劃設計的更為出色,本屆世園會是把中華文化和智慧融入園藝藝術的典範。”

著名的文化學者、書法家歐陽中石和作家莫言也來了。

“歐陽中石來的時候,身體狀況不是太好,血壓也有點高,我覺得還是別讓他寫書法了,簽個名證明來過就行了。但觀完園區後,老爺子(歐陽中石)卻拿著簽字簿說,我要給你寫寫觀後感,然後在簽字薄上留下了兩個字:繁榮。他覺得整個園子帶給他的第一感覺就是‘繁榮’,世園會也是一項‘繁榮’的事業。”李奉利對此一直非常感慨,所以,他覺得是非還是要留給別人評說。

莫言留下了一副對聯,李奉利將其拍下來存在了自己的手機裏,找出來給記者看,寫的是“彙集天下奇花異木,展示東方園藝大觀”。字裏行間,磅礴大氣。

心態不好,都熬不到今天

早在世園會開幕之前,記者就曾多次來這裏采訪,見證了很多彎彎的土路變成了通暢的柏油路,那幾棵柳樹旁的水窪變成了後來的“天水”和“地池”,那一堆堆鋼筋水泥最後被焊接澆築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展館。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奉利說,他最早來到這裏的時候,很多人都擔心種不上樹,覺得怎麼算時間都來不及。“但今年不種,過了時令,可能就種不上了。”最終,在原有168種植物的基礎上,新栽植了各類植物1700餘種,其中特色植物約900種,喬木、亞喬木5.6萬株、灌木5.3萬株,並將綠地覆蓋率從52%提高到71%。如今的世園會,“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片區景致更是“雖由人做、宛白天開”。

“慢慢地,樹種上了,大家開始擔心你能將建築建得美輪美奐嗎?建築建好了,又有人提出,你能讓展廳步步精彩嗎?你能建個海洋館,體現一下青島的特色嗎?”李奉利感受到了壓力,而各方的要求還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