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畢家上流不是村(2 / 2)

徐立生也有著相同的喜悅。以前,他在村裏種植蔬菜水果,淩晨兩三點鍾趕到批發市場賣貨是常態,農閑時節就打打零工,生活拮據。而現在,他過著朝八晚五的生活,不用出遠門,在當地就能實現就業。

多年來,畢家上流一直在慢慢轉型,2002年開始,村裏就給村民投保,2004年“村改居”,2010年10月20日,拆遷動員大會開幕……與其說世園會改變了這個小山村,不如說是畢家上流在主動轉型的路上,被世園的“催化劑”大大加快了步伐。

山水銘記

與前麵三位老人家相比,畢文超、畢朋昊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地因世園會而改變,不同的是,作為土生土長的畢家上流年輕人,他們的選擇更加主動,也更多地為畢家上流的未來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1999年,“80後”畢文超剛剛到李村上高中,令她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村裏唯一的一條通往李村的道路一毛楊路,她把這條求學之路稱為“永修路”,意思就是“永遠在修的路”。每逢雨天,小小年紀的她就要扛起沉重的自行車過河,再騎車15公裏到達學校。

如今,望著四通八達的道路,寬闊、平坦,世園大道、天水路,一條條道路拉近山村與城市的距離,也將一種嶄新的生活帶到這裏。畢文超深刻地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在她看來,世園會給畢家上流帶來了很多,首要的一點就是借助這樣的國際盛會,家鄉的各項基礎設施都得到了完善。

許多像畢文超一樣的年輕人都樂見家鄉的變化,並且願意回到家鄉工作。畢朋昊也是如此。這個家裏的“男丁”自小就幹農活,拔草、澆水、鋤地,由於山地難以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全靠人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令畢朋昊直言“太遭罪了”。

而今,畢文超、畢朋昊這些村裏的青年一代,早已告別了過去的農耕生活,他們也在憧憬著未來。世園會將要落幕,這裏的山水草木卻將銘記這184天,山水林園的大文章永遠不會畫上句點,天、地、人和諧共存,生生不息。“後世園經濟”又將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呢?

旅遊、休閑、度假、餐飲服務、養老服務、物業管理等第三產業已經在謀劃之中。沿著濱海大道轉至天水路,數百米便可見“百果山森林公園”,今年,它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山東省首批原生態景區之一,而畢家上流社區被評為“全國最美鄉村”。大自然賜予的這塊風水寶地,是畢家上流的寶貴財富,未來自然仍將惠及它的子民。

從世園執委會出門上山,穿過一幽暗隧道,眼前會豁然開朗,別有洞天。此處就是百果山森林公園一角,定位為餐飲服務的“上流小院”已建成,幾座院落依山而建,可觀溪流飛瀑,賞綠樹芳草,聽鳥語蟲鳴,品山泉時蔬。此處距離市區隻半小時車程,交通便利,出則繁華,入則寧靜,十足是休閑度假、享田園之樂的清靜所在。

而社區與李滄區殘聯合作建設的“農療基地”也已經啟用,設有“愛心農場”蔬菜種植基地和“開心廣場”戶外運動場地,主要針對殘疾兒童開展種植、采摘、品嚐、團結協作以及綜合類型的情境教學、分組教學等農療活動。讓人親近自然、體驗農趣的同時,放鬆身心、舒緩壓力,讓康複教育由室內走向戶外。

百果山人敬畏自然,在他們看來,這片鍾靈毓秀之地有神靈的庇佑,從前在山上有座大廟,而在這座廟的遺址之上,一座佛像藝術館的主體建築已經成形。

物換星移幾度秋,曾經的小小村落已經成為了記憶,但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會止步,他們在尋找著土地的“可持續”、自然的“可持續”、產業的“可持續”,而百果山上光陰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