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建好了,還要有3D畫,還要有索道和各種高水平的雕塑。”李奉利說,很多東西也許不需要那麼完美,可以沒有3D畫,沒有索道,也可以從雕塑園搬一些雕塑進來,但他沒有這麼做。他給自己和團隊加壓,隻希望讓一切變得更盡善盡美,所以這一切就變得更加不容易。
世園會執委會的辦公樓上貼著很多標語和口號,諸如“沒有最美的個人,隻有最美的團隊”,以及“什麼叫創新?創新就是突破常規”等等。他覺得這個團隊非常不容易,需要各種行業,每天都麵臨著新的挑戰,有新的問題和要求,李奉利指著這幾年熬得越來越多的白發說,“心態不好,都熬不到今天。”
他覺得有兩本書最能體現他的想法:《從優秀到卓越》和《基業長青》。事實上,他的想法通過這兩本書的英文翻譯似乎更能準確表達:From good to better和Build to last。這正是他和他的團隊建造世園會的理念。
從無到有,李奉利見證了百果山的巨變和世園會的“拔地而起”。他和所有人一起,將規劃圖中的場景一點點、一步步變成了現實。對於後世園會的最大價值,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他覺得應該是:你可以在這裏遇見世界。
10月20日,青島世園會榮獲了2014青島世界生態城市與屋頂綠化大會頒發的包括“世界設計建造金獎”在內的八項大獎。李奉利在獲獎後說:“我想這些獎項應該是對於我們整體的設計、建設、規劃、運營的一種肯定,我相信這種‘生態’的理念,會在我們今後城市的規劃、設計、建築中得到不斷的推廣,讓‘讓生活走進自然’這一理念可以直指人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你可以在這裏遇見世界
世園會開幕之前,李奉利寄希望於辦一屆“青出於藍”的世園會。他在文章《青出於藍》裏寫道:“碧綠的青山出於蔚藍的大海之上,就是我們這座城市特有的自然稟賦”,“我們不僅可以揮灑千帆競發的藍色豪情,也可以展示張揚怒放的綠色生命”,“城市是有曆史紋理的,我們的工作將固化為城市的年輪和那些植下的樹一同成長,譜寫出藍色基調之上的多彩樂章”。正是基於這些理念,他覺得這屆世園會一定會“青出於藍”。
而本屆世園會,也正是在“三創”(自然創造、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理念指導下,呈現出了“海陸空薈萃、高新智引領、老中青結合”的特色。“自然創造是本底,科技創新是支撐,文化創意是靈魂。”李奉利解釋說。
如今,世園會結束了。它將給這座城市留下什麼,勢必會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對於場館的後續安置,李奉利告訴記者,場館將整體保留、傳承整合,“原則是傳承、整合、提升,給青島留下一筆永遠的財富”。
如今,青島世園會已被授予“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未來不僅會形成新的旅遊目的地,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世園會”,還將放大世園效應,規劃建設現代化的世園生態新區,推動建設綠色城市。
明朝詩人沈玄中秋登虞山寫下詩《過海虞》(海虞是常熟的別稱),讚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如今,有人也在這首詩的基礎上,演繹出了未來世園會所在新區“十裏青山半入城,點點溪塘好人家”的生態宜居場景,並希望通過世園會的創建,為青島城市發展構建一個生態模本。所以,世園會留給青島的絕不僅僅是幾個展館和一幅“南有奧帆中心、北有世園景區”的旅遊畫麵。
在李奉利看來,後世園會講求的不再是經濟價值,而是植入人心的生態理念和“讓生活走進自然”的生活方式。“物理上,它改變了這地方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靈魂,讓一種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們在這裏,讓生活走進自然,讓自然走進生活。”他透露說,事實上,最早的主題是“和諧社會,和美自然”,最後修改成了“讓生活走進自然”。
對於後世園會的最大價值,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李奉利覺得應該是:你可以在這裏遇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