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山的美學高度
獨家策劃
作者:萬妍
策劃前言
城市如人,外在的美是它的麵孔、身材,內在的精神則是它的“氣質”。不同的城市有著自己不同的“氣質”。愛上一座城,絕不僅僅是它的形態美,更因為它能讓你從美的環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最終也能參與美的創造。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讓青島這座城,有了北方城市不多見的嫵媚。在網上關於城市的各種評選中,青島幾乎都沒落選過:最具風情的城市、最向往的城市、最有幸福感的城市……
這片不淤不凍的藍色港灣,還因2008年奧帆賽的成功舉辦,讓世人看到了它是怎樣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在“藍”與“綠”的天然底色上,書寫可能。
世界園藝博覽會,是青島向綠色與美好致敬的又一次旅程。
如今,“百果山”合上了184天的精彩,就像合上一本厚重的書。
在這本書裏,青島攜手世界,用最大的熱情和努力,不光搭建了“讓生活走進自然”的綠色舞台,提供了城市美學建設的樣板,更讓自然走進了生活。
人與花心各自香
我們常把城市發展中“對城市傳統的延續,對個性化曆史的尊重,對重大節會機遇的把握,對後續利用與發展的深化銜接”等問題的規劃實施,統稱為“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無論是從前的小漁村,還是現在的濱海都市,青島一直依海而生,靠海而興。而多年來困擾這裏的“南北發展差距”問題,也與這漫長的海岸線有關。
所以早在2006年,青島市在研究“後奧運”城市發展戰略時,就明確了要通過舉辦世園會全麵提升城市競爭力,帶動城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並於2010年以後,再度提出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進一步指明了世園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縮小南北差距、帶動北部城區全麵持續發展”的戰略意圖。
說起青島世園會,還要從百果山的一個村莊說起。這個最早出現在《即墨縣誌》中的村莊,正是明清時的即墨縣仁化鄉鄭疃社畢家上流村,也就是今日的青島市李滄區畢家上流社區。
從前,這裏的村莊仿佛定格在時間之中,遺世孤獨,安寧靜逸。如果有人搭乘交通工具經過,瞥見村裏坡地上層疊低矮的房屋和嫋嫋炊煙的景象,那是遭受現代化束縛的人們所豔羨的地方。
可對這裏的村民來說,這樣的鄉村生活其實一點也不浪漫。在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座村莊失去了不少人。“幾天時間3200餘畝山地被砍伐一空,由原來的綠樹成陰變成了無樹無木的荒山。”在《畢家上流村誌》中也分明記錄了當時山林遭到的重創。直到上世紀70年代,該村還是青島市的第一扶貧村。一如有類似情況的各地農村,村民們從不認為鄉下生活有任何安寧或貼近自然之處。直到現在,畢家上流村的一些老人說起從前,仍然覺得那段被落後和貧苦折磨的日子苦不堪言。
據曾經擔任過李滄區副區長的牛魯平回憶,2001年年初,區政府劃出了34平方公裏的區域作為東部新區來發展。彼時,終於有1.5米寬、2米寬的石子小路從村裏的門前屋後延伸出來。
寂寞的小山村一點點蘇醒,隱秘在山野中的清冷鄉愁,在各色人等的紛繁前往中漸漸消散。直到2009年11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原主席法博來青,實地考察最終將2014世界園藝博覽會選址於百果山。最初地理上的“上流”,與文化的“尚流”,終在此處交彙與碰撞。
澎湃的青春熱血,數年的時光演變,贈予了城市新的麵貌。
“這張是世園會動工前,規劃設計部牽頭製定、整理的所有規劃項目類別表;這張是在2012年建設初期,第一次航拍的整個世園會及周邊區域的景象圖。有影像來對比變化,一目了然。”看著辦公室牆上一直沒換的這兩幅圖表,身為世園執委會秘書長的李奉利,說自己很難用寥寥片語來表達這一路的感慨。
像世園會主題歌《夢在山海飛翔》中唱的那樣:“我有一個夢想,在未經隨意雕刻的地方,天總是很藍很藍,花都有自然的芬芳……給生存青山綠水,才有完美和諧的樂章。”如今夢想已經成真。
放眼四周,李村河、金水河都從昔日臭水河變身風光帶;新建或擴建的世園大道、九水東路等40多條道路,讓曾經的泥濘小路變身雙向八車道的景觀大道;原先遍布的土坯房搖身變成了一個個高品質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