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煉油業“拓荒時代”的曆史回憶(2 / 3)

為什麼和蘭州煉廠一樣是100萬噸/年呢?因為當時石油部考慮到煉油技術比較成熟的隻有從蘇聯進口的蘭州煉油廠,所以給大慶設計的時候,也是100萬噸,是從蘭州煉廠這裏學來的。但是回頭來看,當時蘇聯的煉油技術在世界上還是比較落後的。舉例來說,蘇聯進行重油輕質化的隻有熱裂化技術,產品質量差,汽油的辛烷值低。這大概也就是美國30年代的技術水平。五六十年代,美國和西方國家早就有了催化裂化裝置和技術。

技術落後不僅表現在產品質量差上,也表現在石油產品品種少上。1959年在蘭煉投產後,我們國家的石化產品大概在300種左右,這比1949年的時候是多了很多,但與國家需求相比還遠遠不足。

因此,盡管蘭州煉廠的技術水平並不先進,但是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隻能按照蘭州煉廠的模式來設計。石油部的領導也了解這個情況,但是希望我們在設計上能有一些改進。領導給我們提出的口號是:“慶出於蘭而勝於蘭”。

“慶”是大慶的“慶”,“蘭”是蘭州的“蘭”,取“青”和“藍”的諧音字。“慶出於蘭”意思是大慶的技術是從蘭煉來的,“勝於蘭”是希望我們在蘭煉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我們這兩三年的操作經驗,找出它的不足,改進它,讓大慶煉廠比蘭州煉廠更先進。

1963年,大慶煉廠投產。客觀地說,盡管蘭州煉廠的技術水平在當時國際上並不先進,但是成熟的、成功的。在這些成熟技術的基礎上,我們在設計上采取了一些優化措施。例如:采用國產設備代替一些落後設備、優化總圖布置和裝置設備平麵布置、改變全廠管線的架設方式等,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大減少了建廠用地。

不過,設計上的這些改進不能解決煉油技術落後的根本性問題。現在的汽油標號是90多(研究法),當時隻有70(馬達法)。為了讓汽油辛烷值達標,煉廠隻能添加添加劑,當時添加的是四乙基鉛。四乙基鉛不僅有毒,而且對大氣汙染的影響非常大。空氣中四乙基鉛的含量過高,甚至可能會影響發育中兒童的智力水平。

想要提高煉油技術,就必須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但是當時東西方陣營之間對抗激烈,盡管中蘇關係惡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還是非常僵持。與中國友好的亞非拉國家在這一方麵的技術也並不領先。古巴革命的成功給中國了解西方的煉油技術和設計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五朵金花的來龍去脈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1961年,菲德爾·卡斯特羅宣布古巴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1960年中國和古巴建交之後,雙方關係就非常好。古巴的煉油廠是革命勝利之前美國人設計的,技術水平比較高。石油部就派了一個考察團去考察。

考察團回國之後,石油部對國外的技術水平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1961年底到1962年初,石油部在香山召開了一個科技座談會,後來被稱為“香山會議”。會議集中了全國煉油領域的專家,討論怎麼發展煉油技術。

最後大家討論的結果是:應該對五項煉化技術進行攻關,即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新型常減壓,後來把第五項新型常減壓改成煉油催化劑和添加劑技術。

香山會議決定的這五項技術都是當時對中國煉油行業非常關鍵的技術。當時需要技術攻關的項目很多,但是這五項技術,可以說是抓住了當時技術發展的關鍵。

首先是催化裂化,這個技術是提高煉廠輕質油收率和汽油辛烷值的關鍵。其次是催化重整,這項技術是生產高辛烷值汽油和石油芳烴的關鍵。芳烴裏麵的甲苯是做TNT炸藥的重要原料。50年代利用大連化物所的技術,北京設計院做設計,在石油六廠建了一個2000噸/年的碳七環化製甲苯裝置,遠遠不能滿足軍工市場的需要。

第三個是延遲焦化技術,因為大慶原油比較重,大量的渣油需要加工。當時國外比較普遍采用的工藝是焦化,其中延遲焦化技術比較先進,出焦是用比較先進的水力出焦。蘇聯給我們的焦化工藝是原始的釜式焦化,出焦用人工出焦,比較落後。

第四個是尿素脫蠟技術。60年代,我國和蘇聯關係惡化之後,三北地區的邊防比較緊張。三北地區都是高寒地區,坦克、汽車需要的柴油必須是低凝固點的,凝固點要在零下30攝氏度甚至零下50攝氏度。用大慶原油和當時的技術很難生產出來,所以需要用尿素脫蠟工藝把原油裏麵的蠟脫掉,生產低凝固點的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