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煉油業“拓荒時代”的曆史回憶(1 / 3)

中國煉油業“拓荒時代”的曆史回憶

記述

作者:徐承恩

盡管已經是世界級的煉油大國,但我們依然要正視現在與世界頂尖技術、設計能力之間的差距。學習先進技術的過程從未停止。

大慶油田的開發讓中國告別了依靠“洋油”的時代。但在這背後,也有著中國煉油行業不斷的努力和付出。從蘇聯援建的第一個百萬噸級煉廠開始,到現在全國已有20多個千萬噸級煉廠,中國已經成為煉油大國。但是,和世界頂尖的煉油技術和設計能力相比較,我們還有較大差距。本期《能源》雜誌記述欄目,我們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承恩,回憶中國煉油行業如何從幾乎一無所有的“拓荒時代”走出。而這段曆史中科研人員對於更高技術的追求和探索,在我們努力追趕世界頂尖的道路上,依然適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們全國的煉油能力隻不過19萬噸。而由於原油生產能力比較低,我們實際上隻煉了十一二萬噸的原油。

解放前,美國和西方國家不限製對中國出口油品。解放之後,我們就隻能從蘇聯進口一些。建國前,我們稱呼這些油品都叫做洋油,甚至連點燈的燈油(也就是煤油),都要進口。

當時我們國家工業不發達,對於成品油的需求也並不多,全國加在一起可能也就需要幾十萬噸,不到一百萬噸。但就這一點數量不多的油,我們也解決不了。尤其是涉及到國防安全的各類油品,我們都沒有,形勢十分嚴峻。

我們國家的第一個大型煉廠是蘭州煉廠,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153個項目裏麵的一個。設計產能是100萬噸/年,主要煉製克拉瑪依原油和玉門原油。

所以,大慶油田的發現對於中國石油工業來說,可謂是翻天覆地的變化。1959年開始集中力量進行大會戰,1960年產量就上來了。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那就是當時國內的煉油工業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大慶原油煉製會戰

原油開采出來,不進行煉製光存在那裏是沒有用的。當時大慶還沒有建設煉廠,那在哪裏煉油呢?石油部決定送到大連石油七廠煉製。

這個煉廠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建設的,規模也很小。解放後,我們和蘇聯專家一起對它進行了擴建,煉油能力大約在50萬噸/年。在大慶油田開發之前,石油七廠主要煉製的是我國從蘇聯進口的庫頁島原油和巴庫原油。這兩種原油都屬於輕質原油,比較容易煉製。

但是大慶油田開發之後就不一樣了,石油七廠改成主要煉製大慶原油。這一改,問題就出來了。大慶原油是石蠟基原油,凝固點比較高。在從大慶運往大連的過程中,常常原油就凝固了,很難從車上卸下來,每次都要用蒸汽先把它化開了變成液體,才能卸下來。

然後就是操作經常出問題。因為和庫頁島的輕質原油成分有差別,石油七廠的工人按照原先的操作方法和控製條件來加工原油,就會有產品質量不合格、安全事故等問題。當時的石油七廠經常發生著火和管線凝堵事故。後來七廠的工人們就編了一個順口溜:“大慶原油不好煉,不是著火就是凝管線。”

石油部對這個情況很著急,一方麵大慶油田的產量在不斷攀升,另一方麵七廠的煉油很不正常,既浪費資源還出事故,產品又不合格。1961年,石油部決定在石油七廠組織一場針對大慶原油的煉油大會戰,為此從全國抽調了大概70多名煉油方麵的專家來到石油七廠,進行技術攻關。這其中有蘭州煉油廠的總工程師、上海煉油廠的副廠長、還有石油部機關、北京設計院、石油大學的技術人員或教授。

1961年2月份會戰開始,會戰的具體目標是:總結出一套保證產品質量合格、產品收率高的大慶油加工條件,建立和完善生產管理、設備維修、安全管理等多方麵的規章製度,以保證生產穩定和安全。

4月20號左右,會戰結束。會戰組總結出了一套煉製大慶原油的工藝條件。這是非常重要的。當時國內各個煉廠煉製的原油基本上都是大慶原油。如果大慶的原油不能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煉製,那麼對全國煉油行業的影響就非常大。這一套工藝條件總結出來之後,就被推廣到了全國,各個煉廠再煉製大慶的原油就比較順暢了。

再往後,全國各個煉廠都煉大慶原油也不夠,很多工廠還進行了擴建。這就需要新建煉廠,其中一個就是大慶煉油廠。

“慶出於蘭而勝於蘭”

大慶煉廠是1961年決定建設的,1962年開始施工。大約18個月之後,一期工程建成。大慶煉廠一共兩期工程,一期的規模和蘭州煉廠一樣也是100萬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