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嚴重滯後。按照國際能源署規定的標準,一個國家石油儲量要達到90天的消耗量,才有資格成為IEA成員國。而目前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隻有30多天。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儲備都超過100天。即便是新加坡這樣的彈丸之國,同時還擁有馬六甲海峽這樣得天獨厚的進口便利,儲備也達到了90天。
麵對嚴峻的能源安全形勢,中國需要同時在兩條路上前進。一是,繼續開發海外能源資源,以及國內化石能源,並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抓緊開發國際國內新能源,並加大新能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麵對全球化石能源供應偏緊,美國加大了頁岩油氣等非常規化石能源開發的力度,目前油氣產量均已居世界第一。而化石能源供給不足的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則采取了加大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開發的舉措。對我國而言,無論采取哪一路徑,都需要十分龐大的投資。如果忽視能源領域的投資,無疑將削弱我國的能源安全基礎,對我國的經濟安全和國防建設都會帶來較大隱患。
投資空間巨大
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啟動了4萬億投資計劃——有專家估算,實際投資可能遠超這一數字。
此前的這輪投資計劃,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主導下,投資“鐵公機”等基礎設施項目。這些投資項目大、見效快。啟動這些項目建設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戰略考量。但事後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當前產能過剩和環境汙染等負麵影響。
現在,是調整我國投資戰略和方向的時候了!我國應適時地把加強能源領域的投資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加快能源項目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並把能源建設和節能環保緊密結合起來,成為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我國化石能源供給偏緊,而需求剛性增長,需要未雨綢繆開工建設一批能源工程。
首先,當前能源領域應該大力發展核能。隨著我國華龍一號、ACP1400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成熟,我國核電項目運營安全係數再次提高。核電項目建設成本也不斷下降,發展核電的經濟性增強。基於核電安全性的提高和其相對環保的特征,甚至有觀點認為人類的終極能源就是核能。
目前,核能在全球電力消費中占比16%,其中,美國占19%,俄羅斯50%,法國78%。而我國占比僅約2%,持續提升的空間巨大。我國能源“十二五”規劃已經提出,將核電的裝機容量從2010年1082億千萬提高到2015年的4000億千瓦,年均增長29.9%。受日本福島核事故衝擊,我國核電建設較規劃有所放緩,但加快發展核電的方向不應改變。
其次,要提高天然氣的使用規模,擴大天然氣進口。天然氣作為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其汙染排放比石油和煤炭要小得多。2013年,天然氣在全球一次能源消消費中占23.7%,其中,歐盟24%,美國占比為22%,而我國僅占5.1%。相關數據表明,中國非傳統天然氣的儲量是美國天然氣儲量的三倍,但由於政策和技術等原因,我國並沒有將其充分利用。
不管是進口天然氣還是開發我國自有天然氣,亦或建設天然氣管道和儲存設施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資。此外,還要加大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鼓勵企業增加天然氣進口量。
在能源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方麵,筆者多次倡議開通中泰克拉運河,並提出建立珠海石油集散基地、以及加大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例如,開通克拉運河至少需要280億到400億美元。再比如,我國目前油氣管道總長約12萬公裏,僅為美國天然氣管道長度的1/5。修建油氣管道也需要大量投資。
以上略舉實例就足以證明能源領域投資的需求巨大,大有可為。而且,對能源領域的投資是利當代更利長遠。我們有充足的外彙儲備,有能力加強這方麵的投資。此外,我國應加快能源領域市場準入放開,讓民間充裕的資金通過PPP等模式引入到能源投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