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能源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3 / 3)

改善生態環境

能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人類能源消費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費的數量的增多,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製約和對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隨著汙染接近甚至已達到我國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我國必須積極探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應用。能源領域投資應該實現發展與環保兼顧,既能拉動經濟增長、又能改善環境,起到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功效。

當前我國局部地區霧霾嚴重,且受影響區域不斷擴大。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66%,遠超全球平均30%的水平。我國石油消耗占比17.5%,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超過85%。麵對落後的能源結構,我國必須加強開發與應用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等。

我國要積極開發和應用太陽能、風能等分布式發電。對此,裏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指出,分布式能源在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發展的趨勢,今後利用互聯網技術,每個人不僅可以使用能源,而且,還可以生產能源。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將是雙向互動的交互式模式。分布式發電技術的應用,還需要智能電網和儲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作為配套。這都需要巨額的投資。

目前,隨著我國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設備國產化水平提高,設備價格正在快速下降。在國家既有補貼政策下,新能源運營投資年回報率達到了7%左右,商業推廣的條件逐步成熟。今後國家可實行補貼逐年遞減的政策,一方麵給市場穩定的政策預期;另一方麵激勵企業不斷降低設備和運營成本,增強新能源應用的市場化水平。

此外,節能已被稱之為“第五種能源”,加強節能技術的開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我國應在交通、建築、工業等重點、高能耗領域采用節能高效技術和能源替代技術,適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近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既有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產出國,如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等;也有可再生資源潛力巨大的赤道和北極地區。與此同時,即使是化石能源豐富的中亞、中東地區,也有發展清潔能源的巨大空間。因此,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一定要與對能源領域的投資結合起來,獲取更多海外能源資源、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國家可對開通克拉運河、開發瓜爾達港等國際通道建設給予更多支持。同時,要加大對國內相關口岸,如珠海大小萬山島、新疆口岸等建設的支持,建立起全球有影響力的石油集散基地,爭奪我國能源定價話語權。此外,要鼓勵企業加大對中亞、非洲、南美等地區石油資源開發的投資。

總之,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雖然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顯著提高,國家也意識到能源安全存在的諸多隱患,但我國對能源安全問題的重視還遠遠不夠,與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差距甚大。我們需要意識到,加強對能源領域的投資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能源投資是穩增長、調結構,甚至是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要“閥門”,利用好這個“閥門”,就可以發揮好穩定經濟增長、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位一體”的作用。

(作者為能源領域專家、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世界500強央企中國航油集團第一屆領導班子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