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
能源商學院·課堂
作者:陳九霖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艱難的當下,能源投資若能利用得當,將會成為穩定經濟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社會各界對今年GDP增速的預期基本達成一致,7%將是近24年以來的最低增幅。
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外乎“三駕馬車”:出口、消費和投資。在日元、歐元等主要國際貨幣紛紛貶值而人民幣保持堅挺的情況下,我國出口競爭力和出口市場份額短期內難以提升,國內消費一時也難以提振。因此,穩增長的關鍵仍然是投資。目前,我國近4萬億美元龐大的外彙儲備有待於進一步發揮作用,將其轉化為投資不失為明智之舉。
當前,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除了外交、政治等戰略考量外,通過對外投資刺激出口、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應是主要目的。在此過程中,加大對能源資源領域的投資,包括對國內外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可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國對能源資源領域的投資在國家投資戰略中能夠占據重要位置,將對穩定我國經濟增長、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保障經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能源安全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甚至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命題。有學者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四次中東戰爭和三次海灣戰爭都是因為能源而引起的。學者邁克爾·T·克萊爾在《資源戰爭:全球衝突的新場景》一書中寫道:“未來的戰爭不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而報複,而是為了確保最寶貴並且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的供應而爆發的。”
從近代全球曆史演變來看,一個國家的興衰與變化,也主要基於國際能源權力結構的變化。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如果你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了全世界。”
傑裏米·裏夫金(Jeremy Rifkin)也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指出,世界已經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在19世紀,以煤炭來取代木炭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成就了英國,使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在20世紀,以石油取代煤炭,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造就了美國這個當今世界的霸主。裏夫金認為,新能源取代石油可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果中國抓住新能源興起的契機,就可能崛起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化石能源供給短缺的國家。
以石油為例,近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目前已接近60%,能源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數據顯示,1990年至2000年,我國石油消費需求年均增長7.6%,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長僅為1.4%。2003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同比增長11.8%,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24.32億噸標準油,超過美國22.85億噸的消費量,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目前我國單月石油進口量已經與美國持平甚至略高,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
專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高達70%。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這一比例可能激增至8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石油進口來源地過於集中,近50%來自中東產油國,約30%來自非洲地區。這意味著石油進口將途經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海上運輸的咽喉要塞,因此,麵臨海盜襲擊和軍事威脅等隱患。美國當代著地緣政治學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曾說:“美國具有隨時切斷中國油源的能力。在危機時期,美國可以隨心所欲地封鎖中國,這樣就會完全阻斷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石油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