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如何引領亞太天然氣價格形成機製(1 / 3)

中國如何引領亞太天然氣價格形成機製

能源商學院·經濟學人

作者:白俊

從條件上說,中國已經超越新加坡成為亞太區域天然氣定價中心的最大選擇。如果中國或者說未來的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有成為區域價格中心的野心,又要遵循怎樣的步驟呢?

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極大提高了北美天然氣市場供應,改變了大西洋兩岸的天然氣貿易格局,改變中東和非洲地區天然氣資源的流向和流量。理論上講,供應增加帶來的價格下降會外溢到亞太區域,尤其是考慮到北美天然氣資源在未來將更多地流入亞太國家,特別是日本、韓國和印度等。但掛鉤油價的天然氣長期合約在亞太區域還是主流,這些合同終結還得假以時日,而新的供應方會樂於比照現有供應價格獲取“亞洲溢價”。

亞太主要天然氣進口國都希望打破這種高溢價狀況,但亞太天然氣市場是一個分散的市場,缺少管網的互聯互通和跨區域貿易,沒有能反映本地區市場基本麵的價格形成機製,目前尚未找到能被廣泛接受、流動性良好且能反映亞太及全球市場基本麵的定價方法。2014年下半年油價大跌後天然氣價格也下滑,天然氣現貨價格回落明顯,改變定價機製的呼聲也有所減弱。一旦油價反彈,天然氣進口國將再次麵臨壓力。一個合理的亞太定價機製並不意味著必然的低價,而是要讓價格由天然氣市場的供求關係來決定,而不是由石油市場的力量來左右。

中國的獨特優勢

中國過去十多年天然氣消費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在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亞太區最大天然氣消費主體,到2014年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全球第三大消費國。由於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天然氣市場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加之中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決定性力量的改革導向,中國有條件發展成為亞太區域的定價中心,引領本地區天然氣市場的良性發展。

第一,中國既是消費大市場,也是生產後起之秀。中國國內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不像日本韓國等因缺乏資源而單純依靠進口。中國國內天然氣產量2013年已經超過了亞太區最大天然氣出口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產量的總和,在世界各國產量排名中從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了第6位。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我國常規天然氣資源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12年超過5000億立方米,2014年首次突破1萬億立方米,新增地質儲量90%以上為整裝、未開發儲量,進一步增儲上產的潛力很大。這還僅僅是在我國上遊勘探開發市場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第二,國內天然氣輸送管網已經初具規模,互聯互通取得進展,儲備庫建設正逐步加快。到2014年底,中國累計建成天然氣管道8.5萬公裏,形成了以陝京係統、西氣東輸係統、川氣東送、永唐秦等為主幹線,以冀寧線、淮武線、蘭銀線、中貴線等為聯絡線的骨幹管網,幹線管網總輸氣能力超過2000億立方米/年。中石化川氣東送與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今年4月實現對接。部分頁岩氣煤層氣管道已經投入使用。中國還將擴建西氣東輸係統和陝京係統,新建新粵浙管線和鄂安滄管線等為主的主幹管網和沿海及其他地區聯絡管道,形成更加完善的全國性管網係統。和管網相比,儲氣庫能力建設相對滯後,但政府部門也在醞釀出台更多支持政策,譬如建設液化天然氣儲備設施已經成為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原油使用資格的一個辦法。中石油計劃2020年儲氣庫工作氣量達到197億立方米,滿足80%的調峰需求,較2015年的71億立方米(60%調峰需求)擴大1.8倍。

第三,天然氣進口設施和進口來源日趨多元化。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中國投產了11座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能力達到約4000萬噸(約550億立方米/年),還有10餘座處於建設或規劃中。跨境管道方麵,已經開通的中亞天然氣ABC線和中緬管線輸氣能力達到670億立方米/年,加上計劃於2016年開通的中亞管道D線和2018年建成的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管道進口能力將達到1350億立方米/年。另外,中俄天然氣管道西線也在謀劃推進中。隨著中巴經濟走廊的實施,伊朗天然氣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中亞管線和中俄管線增加了中國和歐洲天然氣市場的相互影響,中緬管線則提高中國和東盟市場的關聯性,中巴走廊可以把中國和中東市場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