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售電公司:前景未明
在新電力改革中,有兩個問題最受各方關注,一是未來電價的走勢,二是配售電領域的放開,其中後者因為涉及到全國5.5萬億度電的銷售,被稱為新電改的最大紅利。
但是,僅以售電數字,就斷言售電市場的光明前途,未免過於簡單直接。事實上,盡管呼聲甚高,但目前為止,政府並沒有出台與售電公司相關的配套政策,僅刪去了《電力法》中“供電營業機構持《供電營業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領取營業執照,方可營業”一項,使創辦售電公司的流程稍加簡化。雖然9號文表示要“建立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製”,但相關的細則卻一直未能出台。
與政策的按兵不動類似,作為開展售電業務最重要的證明,售電牌照至今仍未在國內下發,至於獲取其所需要的具體條件,政府也未予透露。這使得國內很多所謂的“售電企業”遲遲無法開展售電方麵的工作。由於相關的細則沒有出台,不確定因素太多,也就很難判斷未來的行業狀況以及市場格局。
在2000年前後,社會資本也曾經掀起一股開辦加油站的浪潮,很多公司雖然領取了營業執照,卻被後續繁瑣的各類手續及牌照拖住了腳步,時至今日,民營加油站也未能給投資者們帶來預期中的巨大市場,不少當初誌在必得的投資者,現今深陷虧損泥沼難以脫身。
售電公司的熱潮是否會重蹈加油站的覆轍?一切都有待於事態未來的發展。
4、下遊用戶:近跌遠漲?
談論電改對下遊用戶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討論未來電價的漲跌問題。電價跌,則用戶受益,漲則反之。
從短期來看,電價下行是必然結果。未來的電力貿易將分為兩種模式:直接交易與計劃發電。在直接交易中,由於當下電力供應寬鬆,處於買方市場,加之輸配電價下降,工商用戶必將從中獲益頗多。隨著煤價逐年下滑,煤電聯動將啟動,電價下調也是必然趨勢。4月8日全國電價的下調就是明證。
但是,電價中長期的走勢卻顯得不甚明朗。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可再生能源。由於環境約束,中國政府一直急於尋找煤炭的清潔替代品,其中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都是其重點關注的目標,有觀點認為,這類能源發電成本高,而且擴張趨勢明顯,如果未來大規模接入,很可能會抬高電價。
然而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風光發電量之和占全年發電量比重不到4%,如此微弱的比例,使得可再生能源完全起不到拉高電價的作用。
事實上,即便是可再生能源實現了較高的比重,電價的上漲也未必是必然結果。按九號文規定,風電光伏是應包括在“公益性、調節性發用電計劃”中的,屬於政府定價,而未來風光發電設備的成本,在技術進步與市場競爭的雙重因素下,必將呈現出逐年下降之勢,屆時政府將基於“看成本給電價”的原則,將其上網電價進行下調。如果其成本降幅足夠,那麼未來風電光伏的發電成本接近甚至低於煤電,並非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三、相關結論
1、電改大幕剛剛開啟,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體而言,盡管新電改的出台政策頗為密集,但目前看來,在前四個配套文件中,第一、二、四個文件都隻是針對9號文的某一條要求的細化,隻有3號細則觸及了9號文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也就是“一獨立三放開”中的輸配電價改革部分,而在“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上,現有的文件對此均未提及。因此可以斷定,本次電改尚且處於初期階段。配套文件未來仍將密集推出,整個改革體係構造完畢遠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2、售電業務不會一蹴而就,後續還將有眾多的利益博弈和製度設計。
作為市場最為感興趣的內容,售電領域的放開也尚需時日,實際上,售電公司在電力交易時,必然要以直接交易的模式購入電力,如此方能賺取計劃發電與直購電間的電力差價,而直接交易模式又離不開輸配電價以及發電計劃的放開,這就決定了,售電領域很可能將是“三放開”中最後一個被徹底落實的內容。事實上,與售電本身相關的文件未必會很複雜,但其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總之,在首個售電公司正式投運之前,各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需求側管理將獲實質性利好,服務公司未來將有巨大發展空間。
盡管售電公司可以通過吃差價獲得一定的盈利,但對用戶而言,售電公司之間的產品差別並不會相差很大。即便售電公司可采取各種方式優化服務,例如縮短收款期、降低不合理網損等,但更大的業務空間,必然是通過業務增值來實現。這些業務包括需求側管理與檢測、合同能源管理、綜合節能、以及用能谘詢等增值服務,為用戶減少能源消費實施管理或提出建議。
中國現今實行的是階梯電價與分時電價製度,用電越多電價越貴,如果售電公司能夠牽手能源服務公司,將可以通過專業化的管理,最終使用戶實現用電越多越便宜。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實行需求側管理,使得用戶避開尖峰電價期,減少在用電上的花費。不難想象,在電力同質性強的前提下,這類附加服務的出現,必將成為各售電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允許者,還將以平日積累的大量用戶數據(例如電力消耗曲線、用戶用能習慣、用戶能量消耗結構等),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信息挖掘服務。
可以預見,這類增值服務將成為決定售電公司成敗的最大因素之一,而專業的服務公司,將從此輪大潮中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