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點馮偉忠也表示認同,目前超低排放的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於硬性成本上。“洗第一遍衣服的時候,可以洗掉大多數泡沫,而隨著第二遍第三遍,洗衣服的邊際效益是在遞減的,同理,超低排放煙塵數值在200毫克降到50毫克的邊際效益是大的,但由20毫克降到5毫克,邊際效益有可能是負值。因為在20毫克降到5毫克的過程中,常規技術是行不通的。但如果另外增加脫硫塔,不但使新增投資額激增,另外,建設項目產生的能耗也要增加。總的算下來,甚至會超過平均下來,整個發電總能耗不降反增。”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外三而言,說服客戶的最大挑戰是必須提供給客戶一套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據《能源》雜誌記者了解,截止目前,華潤電力集團、大唐集團以及大唐集團都和外三簽署了合作協議,在集團內部推廣外三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三在以上三家大型發電集團中獲得了認可,但是對於這樣一塊誘人的市場蛋糕,競爭者也在不斷增加。
競爭者
在國內,除了外三的技術在積極推廣外,也出現了新的一些公司身影。
據《能源》雜誌記者統計,除外高橋第三發電廠外,國內超低排放技術突破迅速,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達到百萬燃煤機組煙塵超低排放。浙能旗下天地環保公司率先完成對浙能嘉華發電廠百萬燃煤機組煙氣清潔排放示範改造項目,嘉華7、8號機組分別於2014年5、6月投產。近乎同期,2014年12月底,由中電投遠達環保工程公司總承包建設的華能南京金陵電廠兩台103萬千瓦機組超潔淨排放項目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繼2014年末國電泰州發電公司2號機組率先成功實現“超低排放”後,由清新環境擔任EPC方的神華神皖能源安慶電廠二期擴建項目3號機組,於2015年6月中旬通過168小時試運行。
事實上,作為最主要的改造主體——五大發電集團,旗下均有獨立的環保公司,比如國電龍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環境技術有限公司、中電投遠達環保有限公司、中國華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已經完成了從設備生產、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營管理的全產業鏈布局。
因而,對於外三而言,技術推廣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外三電廠的技術在神華、華潤下屬電廠推廣的比較順利,他們不是傳統的火電企業大佬,所以采用外來新的技術沒有心理負擔。加上他們可能本身自身技術水平的原因,更容易接受外來技術。五大電力公司對外三電廠的技術,可能還存在一定的不屑。因為他們畢竟是火電行業的老大。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改變,大唐也和我們進行了合作。”馮偉忠對《能源》雜誌記者表示。
除了發電集團下屬的二級環保公司,像清新環境這樣的民營環保企業也加入了火電在改造的浪潮。
“在此輪超低排放的改造中,也出現了一批像清新環境這樣技術出色企業,但是有一些企業沒有技術能力,有炒作成分。”馮偉忠坦言。
“火電節能減排改造要係統分析和研究,跳出運用單個設備和技術的模式,設計出跨設備、跨係統、突破傳統供應的思路,對不同機組進行個性化設計,不能簡單複製。所以我們在挑選合作夥伴時,主要考察的是設計思路和理念。”在上述發電集團人士看來,即使進行了改造,能否達到標準還有待檢驗。“外三的成功是對原煤的采購要求較高,特別是對煤種的要求過高,並且供應穩定而一般電廠煤種都相對複雜,所以想達到標準也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