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煤炭分級分質提速隱憂(1 / 2)

煤炭分級分質提速隱憂

產業

作者:趙宇航

煤炭分級分質開始從幕後走到台前。但是沒有得到解決的環保枷鎖依然是其全麵產業化道路上的最大隱憂。

2015年5月5日,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2015-2020)》中明確指出,鼓勵低階煤提質技術研發和示範,鼓勵煤化電熱一體化發展。2017年,低階煤分級提質關鍵技術取得突破;2020年,建成一批百萬噸級分級提質示範項目。

距離首個煤炭分級分質示範項目獲得發改委路條已經時隔一年之久。幾經波折後,隨著史上最嚴環保法出台,以陝煤化為代表的早期煤炭提質項目遭遇擱淺,反被新技術為代表煤炭分級分質企業反超一步。據記者獲悉,多個百萬噸項目正在悄然醞釀。

隨著企業紛紛積極打通流程,提速上馬項目,可預見,2015年年底到2016年,煤炭分級分質項目將迎來一股大規模產業化的浪潮。然而,在沒有一個百萬噸級示範項目的現狀下,煤炭分級分質是否能真正解決核心技術問題、環保問題、經濟性問題,此次提速充滿隱憂。

密集上馬

實際上,我國低階煤熱解技術由來已久,自主研發和開發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由於我國褐煤、長煙煤儲量最大,其高水、高揮發分的屬性決定了對低階煤提質的需求量極大。如今國內規劃、建設或運行階段的熱解提質技術有10多種。

可以說,假如拋開環境影響,煤熱解技術已經日臻成熟。然而,遲遲未有百萬噸項目出現。產業化麵臨的最大問題所在,並不是如何熱解低階煤,而是如何“清潔”的操作。

傳統半焦工藝為何被拋棄?歸根結底還是環保問題無法解決。以三江爐為首的立式爐是公認的成熟半焦工藝,可立式爐改良一直卡在了粉塵和廢水處理上。

陝煤化是業內較早開展煤炭分質利用項目的企業,早在2012年8月31日就主導建設的國家能源煤炭分質清潔轉化重點實驗室成立。雖然研發出多種煤熱解、加氫技術路線,如今仍未見成效。無論是旗下天元化工滾筒床、神木富油循環流化床爐還煤焦油加氫等項目,都備受業內人員質疑。無獨有偶,龍城曹妃甸煤炭分級分質項目,聲稱采用由冶金爐改造而成的滾筒式幹餾裝置,大有前景。但據曹妃甸首鋼內部人員說,該套裝置運行時烏煙瘴氣,對環境汙染巨大。

既然已有提質技術,為何在2014年煤炭分級分質技術又作為新熱點被頻頻炒作?在業內人士看來,原因有二:首先,與過去煤炭高溫幹餾生產焦炭、中低溫幹餾生產蘭炭不相同,煤炭分質利用最大的經濟性體現在不僅追求固體產品,更追求液體產品煤焦油和氣體煤氣,可謂是將煤炭吃幹榨淨。以現在國內成熟的技術來講,實現煤炭90%以上的轉化效率是可行的。第二,傳統煉焦工藝“作坊”式生產,汙染嚴重,無法大規模工業化。

根據《能源》雜誌記者了解,多家企業正在爭相提速,紛紛將煤炭分級分質概念列入核心技術清單,企圖借“煤炭分質分級”這陣政策東風迅速上馬新項目,力圖最快速打上“清潔煤”標簽。2015年4月末,陝煤化獲準建立“陝西省低階煤熱解重點實驗室”;廣彙能源聯合中信重工和山西化工設計院共同開發煤炭分級提質核心技術,而廣彙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該技術實現工業化量產;神霧的“無熱載體蓄熱式旋轉床”作為神霧集團七大顛覆性核心技術之一,已經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組織的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認為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預計2016年進入工業化;而早先一直處於低調研發的神華新一代煤分級煉製技術和示範研究,也在6月末呼倫貝爾召開的2015低階煤清潔高效利用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上亮相。

以往“作坊式”立式爐雖然有成熟的產焦工藝,然而一直卡在粉煤幹餾和廢水處理上。這也是新型煤炭分級分質技術的突破機遇。因此,粉煤幹餾和廢水處理成了煤炭分級分質上新項目的主打“招牌”。

老科協煤炭工業協會詹隆常務副會長十分看好柯林斯達的煤炭分級分質項目。北京柯林斯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是北京柯林斯達與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共同出資成立。由柯林斯達主推“帶式爐”技術,是將物料放置於前進的履帶進行熱解,褐煤與履帶之間相對靜止,熱解後不受外力作用,破碎成粉煤的數量少,產生粉末回收連同荒煤氣一同燃燒循環利用。是以犧牲少量荒煤氣的手段,來解決粉塵問題。另外,由於整個技術流程中不外加水,柯林斯達方稱已經完全達到“雙零水”排放效果。目前帶式爐已有蒙元煤炭公司30萬噸/年工業示範項目,百萬噸項目僅僅打通流程。目前陝煤化已經與柯林斯達達成百萬噸煤炭分級分質項目合作協議,等待進一步工程進展。為鞏固該項目可行性,柯林斯達本月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其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