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困中的海洋石油
專欄
海洋石油因偶發的事故所引致的災難性後果,已讓各國政府對海洋油氣勘探開發中的行為能力和行為結果的評估變得越來越奢侈。
隨著陸地大型油氣田被發現概率下降,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就成為西方石油公司謀求暴利的重要戰場。盡管各國政府煞費苦心試圖通過立法、監管、技術監控、技術能力評估與準入、環境侵害處罰等手段維護在利用海洋油氣資源時海洋生物及環境的安全,但海洋生物及環境依舊難逃被侵害的宿命,使得對海洋油氣勘探開發中的行為能力和行為結果的評估變得越來越奢侈。
悲催的墨西哥灣
美國能源信息局(EIA)3月3日報告稱,2015以及2016年,美國墨西哥灣的原油日產量預估將分別為152萬桶與161萬桶,分別占當年度預估美國原油總產量的16%與17%。僅2014年投產的5座深水采油平台預計至2015年底可以令墨西哥灣的原油日產量增加26.5萬桶。在油價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墨西哥灣深海油氣產區卻逆勢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油氣主產區之一,因此備受關注。
2015年5月19日上午,不幸事件再次發生,位於加州聖巴巴拉縣附近的一條輸油管破裂。盡管在原油泄露約半小時後由人工手動關閉了輸油管道,但還是導致超過10.5萬桶原油泄漏流入大海,油汙帶長度達14公裏,大量海鳥、魚蝦受到汙染,並有部分原油衝上海灘,汙染侵害還在隨時間推移繼續擴大,成為當地自1969年以來最嚴重的漏油事故之一。盡管加州州長立即宣布聖巴巴拉縣進入緊急狀態,州政府並承諾全力清理油汙,但都無法終止墨西哥灣油氣泄露對其海洋及沿岸生物和環境的侵害,漏油事故猶如看不見“The End”的電影,永無止境地續演。
早在2010年4月20日晚,BP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超深水區MC252區塊馬康多井(MC252-#1-01)租用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燃起熊熊大火,致使平台上11名工程技術人員殉職,17人受傷。大火持續燃燒到4月22日上午10點22分鑽井平台發生第二次爆炸並沉入海底。4月24日,事故油井開始漏油,並一直持續了82天,約有490萬桶原油流入墨西哥灣,汙染波及沿岸5個州。
無獨有偶,2011年9月13日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能源公司雪佛龍稱,位於Main Pass地區的一根負責把海底原油輸送到生產平台的豎管發生泄漏,不得不關閉了兩條位於路易斯安那州的海上輸油管道。
隨後,2013年3月1日美國墨西哥灣一艘海員船撞上位於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的薩爾弗港的一座(因低產)閑置的鑽井平台,造成少量原油和天然氣泄露。7月初墨西哥灣能源科技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海上的一座油氣平台在發生了天然氣泄漏事故,經過幾天的努力才得以控製;7月23日該州南部墨西哥灣的大力神海上油氣公司(Hercules Offshore Inc.)一座天然氣鑽井平台突然井噴起火,部分平台坍塌。
進入21世紀,美國墨西哥灣海上每年發生1至2起漏油事故似乎已不是什麼罕事,使生活在墨西哥灣中的海洋生物也不得不努力“適應”含有大量油氣的生存環境,並以自身擁有高含量的有毒有機殘留物無聲地向人類做著抗爭。
史上不可謂不嚴的處罰
2010年4月20日馬康多井(MC252-#1-01)爆炸後,隨漏油總量增加和海洋汙染麵積持續擴大,6月30日,美國參議院環境與公共事務委員會(Senat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 Committee)通過了取消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損害賠償上限的決議,突破了1990年《石油汙染法》(Oil Pollution Act of 1990)對肇事企業起保護作用的最高7500萬美元賠償上限的規定,打碎了對環境侵害者罰款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