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的高風險性眾所皆知。金風科技前董事長於午銘介紹說,在海上,像發電機這樣的大型零部件一旦出現故障,在機組上進行維修幾乎不可能,通常需要使用大型海上起重船或風機專用吊裝船,把整個機艙拆除後運回工廠,幾乎要投入風電機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海上風機不但要能抵禦大風,抗腐蝕,更重要的是故障率低。因為其維護成本太高,大約占到度電成本的25%。” 國電龍源江蘇海上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說。
這就對機組的可靠性,對風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製造企業來講,質量永遠是生命。”龍辛說,“風電的社會成本高,機組的生命周期需要延續到25年,大部件拆裝費特別巨大,設計要有什麼缺陷,影響是致命的。企業自身要在短時間內擴大產量占領市場與對一款機型充分驗證上取得一個平衡。”
在保證風機機組可靠性上,連西門子也不能言輕鬆。2014財年,西門子風電業務淨虧損達到1500萬歐元,2013財年則淨盈利3.06億歐元。其中,2.72億歐元被用於檢測和替換主要的陸上風機的零部件,以及維修海上和陸上風機的葉片。2013財年,這一費用是9400萬歐元。
而2015 財年第二季度,風電和可再生部門的淨虧損達到4400萬,訂單從16.8億歐元下跌至1.41億歐元,淨利潤率為負3.5%,是集團9個部門中唯一一個虧損部門。
西門子不得不在其年報中承認,“海上風電機組產量依然保持高速由此帶來了安裝費用的增長,但用於檢測和更換風機的零部件的花費仍然較高。一年一年地看,高利潤的海上風電業務貢獻率顯著下降,這部分收入顯然看起來不甚可觀。”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西門子而言,拉動升壓站和海底電纜銷售也是他們市場策略之一,甚至可以接受在海上風電機組板塊虧損。
對於風機製造商而言,除了保證風機自身的質量外,還需要對於海上風電的研究更為全麵和深刻。
作為為國內最大的風機製造商,在海上風電領域,金風科技保持其一貫的穩健發展的思路。“進軍海上風電要對氣象、材料、運輸、運維技術等整個產業鏈條有深刻的研究。從目前看來,對於海上風電發展,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從灘塗走向深海,可以看成是‘一點一點往裏蹭’的過程。”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吳凱對記者解釋道,“由於海上風電項目的難度和風險要大很多,因此,隻有練好內功才能讓風電製造企業少犯錯誤,否則,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以將風機如何牢固地樹立在大海中為例。目前,專用於海上風電施工的工程船舶和施工設備較為有限。由於當時缺乏相應的設備,上海東海大橋項目主要采用的是混凝土高樁承台技術,後來的龍源如東項目主要采用的是單樁或者多樁鋼結構導管架兩種基礎形式。盡管目前有中交集團、龍源振華、道達、南通盛東、武橋重工、三一重工等多艘近海風電施工專用船舶,和施工設備正在研製,但已建成投用的成熟裝備很少,僅有龍源電力引領的海洋水建和龍源振華公司建造的幾艘潮間帶風電施工專門船舶。
不僅如此,海上風電的下一步是走向深海,在如東地區,施工船隻需要通過灘塗地區後才能走向深海,這一步也是極大的跨越。
此外吳凱還提出,機組在完成服役後,如何進行處置?“在海底打樁本身就是一項相對困難的施工過程,將風機拔起更加困難。”
目前,海上風機成本約為8000元/kW;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約為10000元/kW。根據DNV GL最新的研究成果,海上風機退役成本為風電場建設成本的60%~70%,退役成本將達到6000-7000元/kW,這部分費用和風機本身的成本幾乎相當。
此外,由於海上風電設備較為龐大,相較於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在設計階段就要物色好拚裝場地。
在金風科技董事長助理兼市場總監侯玉菡看來,除了風電機組本身,整個供應鏈的研發、製造以及部件質量保障能力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國內多數設備還尚處於測試中,在推向大規模應用前需要一定時間的檢驗。
即便是西門子,對海上風電仍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在2014年集團年報中,西門子提到,“在海上風電,由於技術更加複雜,隻有少數幾個主要的玩家,少數的競爭者通過削減成本和重組盈利。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海上,企業之間聯合和小企業的退出正在繼續。”
未來的想象
雖然進軍海上要克服一係列的困難,但對於國內製造商而言,這是不能缺席的市場。麵對海上霸主西門子,對國內整機廠商而言更關鍵的問題可能是,在這場正在暗暗升級的海上風電中外對決中,他們是否能夠複盤陸上的曆史,續演榮光?
事實上,未來中國海上風電更健康的發展,國產海上風機製造更加快速壯大,一方麵還是要靠更加合理的政策。
2014年底,國家能源部公布實施《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規劃了44個共1053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並要求列入開發建設方案的項目視同列入核準,應在有效期(2年)內核準。
記者了解到,江蘇省政府已經明確表態,希望通過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帶動地方產業,要求已核準的項目盡早開工,否則在後續資源分配中將不予考慮。龍源、中水、廣核、三峽、中電投、華能等公司項目已相繼開工或準備開工建設,預計未來幾年,江蘇海上風電建設將呈現“搶占資源、近海開工、遠海觀望”的態勢。
短時間、大批量,成為目前國內海上風電項目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搶占有限優質海上風機主設備和施工成套設備成為不少業主企業的內部一致口徑。在這種政策和市場局麵下,國內整機廠商麵對的試錯機會並不太多。“試錯是一種道德情操,業主企業誰也不願意自己去試錯。”楊校生說。
楊校生說,“西門子被證明出來是最好的,是因為企業積累了20年的經驗,有無數次的試錯的機會,積累了無數的失敗經驗。”
對於目前的政策趨勢,於午銘說,“不能急,政府現在除了規劃,電價、公共研發平台都應該做好應該做的事情。”
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於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區分潮間帶風電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含稅),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偏低的上網電價也極大地削弱了業主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對業主而言,從海上風電項目中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難上加難。從目前建成的龍源如東項目看,由於設備尚未出質保期,維修費用由製造商承擔,一旦設備出質保期,這部分費用會大大增加開發商的開支。
從目前國內的開發陣營可以看到,除了大的國有發電集團的進入,在海上風電領域,還沒有一家民營企業。甚至像國華電力這樣的傳統陸上風電大型開發商,也沒有進軍海上風電的計劃。
“這一輪的海上風電建設浪潮中,政府在強行推動項目開工,但目前海上風電還不具備市場條件。”於午銘說,項目應該由市場決定,市場規模還小的時候,需要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試驗
對於尋找市場的國內製造商而言,必須尋找到可靠的合作夥伴。風電整裝企業和業主之間的強強聯合已開始。6月18日,金風科技與三峽集團簽訂了項目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福建省福清市打造福建省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區,包括海上風電機組檢測中心、海上風電生產基地、風機出口基地、海上風電運維和培訓基地四大基地,發展海上風電設備(裝備)的製造、銷售及運維整個產業鏈的相關業務,建成達產後年產值可達130 億元。在此基礎上,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中心也將組建。
“雖然西門子海上風電機組目前領先較多,一家獨大,但中國海上風電機組的研發也可以吸收和借鑒國際經驗,站在其肩上,少走彎路。且中國多家齊上,相互競爭又有合作,發揮中國人才智,全方位研發。”楊校生說。“政策得當,市場配合,相信五年之內必有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