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整機商企業人士稱,西門子目前在全球有兩套風機產品設計平台——G2/G4(基於雙饋技術的平台),D3/D6/D7(基於直驅永磁技術的平台)西門子引入中國的是G4平台的產品,並不是其目前最先進的技術,顯示其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缺乏。
今年5月,西門子宣布其利用其全新D7產品平台研發的海上風電機組旗艦產品SWT-7.0-154樣機在丹麥成功安裝,這一機組與此前SWT-6.0-154同樣采用直驅技術,風輪直徑長達154米。而在相同的環境下,SWT-7.0-154機組發電量比其前代產品SWT-6.0-154提高了10%。
但也有業內人士對此不以為然。“技術路線上來看,雙饋還是直驅,行或者不行要看市場的選擇,不能說哪個好哪個不好。目前的技術都可以一試,主要問題不是機型的問題,還是機組細節的問題。”楊校生說。
不可否認的是,憑借SWT-4.0MW機組,西門子正一改以往在中國海上風電市場的停滯態勢,市場份額迅速擴大的同時,品牌熱度也不斷升高。但其未來在中國仍然麵臨來自競爭者和市場環境的重重挑戰。
國產機組:市場兩重天
中國市場上,SWT-4.0 MW機組並不是沒有對手。
早在2007年,國內風電龍頭企業金風科技在遼寧渤海灣成功安裝了國內第一台在海洋環境下運行的風電機組。在江蘇如東建成的目前國內最大的海上整裝風場中,共安裝了國內外10個風機廠家的15種機型141台風機,最大容量6MW。龍源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這批試驗風機中,發電小時最高的是金風2.5MW風機,發電小時數為2867小時。
近些年來,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的趨勢明顯,國內多家開發商的3MW機組已經實現了商業化運營,5MW和6MW的風電機組已經完成了樣機的安裝試運行。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湘電風能、聯合動力、東方電氣、華銳風電、明陽風電等國內整機廠商都具備了4.0MW及以上的研發製造能力。其中,單機容量最大的是明陽風電研發的6.5MW機組,目前已經下線。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61台,容量達到229.3MW,同比增長487.9%。在所有吊裝的海上風電機組中,累計裝機容量最多的是3MW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27%,其次是4MW機組,裝機容量占20%,2.5MW和3.6MW機組裝機量分別占到16%和15%。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建設從潮間帶往近海方向發展,出於對成本和運維的考慮,風電機組單機容量4.0MW及以上將會成為長期趨勢。
“到了近海和深海,4.0MW的容量還是小,隻能算是過渡機型,未來市場需要容量更大的海上風機機組。”楊校生說。
早在2013年7月,國內企業遠景能源研發的單機容量4.0MW的EN-136/4.0海上風電機組樣機就在龍源如東潮間帶試驗風場成功吊裝,去年在龍源如東200MW示範擴建項目中,首次批量地使用了25台遠景EN-136/4.0海上風電機組。
但與西門子SWT-4.0MW機組今年來在市場上的大受熱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五月底,遠景的EN-136/4.0機組尚未接到訂單,機組也因此已暫停生產。根據遠景的計劃,2015年原計劃生產80台,2016年計劃生產120台。
但實際從已批量運行的數據來看,遠景的EN-136/4.0機組的表現算得上優秀。在如東的龍源海上風電項目中,各廠家試驗機組的運行數據顯示,遠景25台4.0MW風機在投運初期僅比排名第一的金風低0.43%。
“隨著遠景這批風機的調試、優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機組發電性能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該人士表示。
智能化是遠景EN-136/4.0機組的亮點。機組采用鼠籠式全功率發電機,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使得機組對於槳距角和偏航角的積累誤差,能夠自動補償和巡遊,不受瞬時風速波動的影響。此外,在故障狀況下,風機組仍然能夠持續運行。
不僅如此,風機組安裝在風場後,將配備遠景的故障辨識軟件準確地搜集數據,使機組智能化控製與雲計算結合,通過與相鄰機組的信息共享,機組不僅能感知自己的工作狀態,也能判斷出與相鄰機組的影響,進而達到使得全場發電量最優的目標。
關於遠景EN-136/4.0“叫好”卻不“叫座”的遭遇,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原因是業主對於遠景能源公司的信任仍未建立。
“國產技術還沒有穩定。”談到為何不選擇國產品牌時,中廣核如東項目劉姓負責人直言。
楊校生則表示,“遠景的機組不錯,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企業進入風電行業的曆史不長,海上運行的業績跟西門子不能比,曆史上也沒有大規模地使用過,沒有經過證明和驗證,業主企業擔不起這個風險。”
而對遠景的境遇,同為國內海上風電整機生產商的湘電股份控股子公司湘電風能感同身受。
湘電風能副總經理龍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5MW直驅永磁海上風機的生產製造研發上,湘電風能做出了長時間的探索。
2009年9月,湘電風能公司收購了荷蘭達爾文公司,獲得5MW永磁直驅海上風機的研發技術和相關專利,2010年,國內第一台5MW直驅永磁海上風機XE/DD128-5MW機組在湖南湘潭下線,並在2011年將樣機成功安裝在荷蘭並網發電。第二台樣機於2012年在福建福清市成功並網發電。
從技術上來看,湘電風能這一款機組擁有葉輪直徑為128米的三葉片葉輪,將多極直驅永磁同步發電機融入結構設計中。對比傳統的帶齒輪箱的風機,具有低維護、重量降低、采用永磁體效率提高的優點。
“從運行狀況來看,福建的樣機可靠性非常好,機組的傳動鏈性能和效率可以說在國內做到了最好。”湘電風能副總經理龍辛說。
據龍辛介紹,去年下半年,湘電風能DD/XE128-5MW機組獲得了莆田平海灣1期項目的10台訂單,機組將於今年6月底開始組裝,10月將發往福建。
記者了解到,湘電風能DD/XE128-5MW機組的年產能是100—150台,但是今年目前為止還沒有新的訂單。
“業主目前在選擇機組時,對國產商的信心還是不足。”龍辛坦言。
此前媒體報道顯示,在龍源電力運營的如東潮間帶項目運行一年多後,華銳風電2台海上風機中就有一台換了電機,可用率僅在80%左右。
而記者也從龍源電力公司內部了解到,龍源如東2014年投產發電的50MW試驗擴建項目中,可利用小時數低於可研,主要原因為該項目多采用國產大容量試驗原型機組,技術不夠成熟,設備設計缺陷及零部件產業鏈未形成,故障率較高,且備件供應短缺,造成機組可利用率較低,多在90%以下。
在這個項目中,分別安裝了海裝5MW機組2台、東汽5MW機組1台、明陽6MW兩葉片機組1台、遠景4MW機組1台(葉片127m)樣機和遠景4MW機組6台(葉片136m)風機。
“我國的海上風電發展仍然處於初期,國內整機廠商的機組產品在造價上可能會便宜一些,在一些環境比較好的海域也有小批量的使用,但畢竟不太多,目前對於海上的認識仍然不足。”楊校生說。
一位行業研究員指出,作為海上風電的投資者,不僅要關心相關企業引進技術的先進性、研發及試製進度、產能及配套建設情況、訂單及合作協議,還要特別注意技術的實用性和產品的成熟度、可靠性,包括是否具有質量穩定性好的零部件供應體係。
但國內整機廠商並不是沒有機會。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單機容量5.0MW以及更大的機組,批量化生產能力在全球來看都還沒有完全形成,4.0MW級別的產業鏈供應相對比較成熟。而在2.5MW、3 MW容量級別上,國內整機廠商的批量生產能力已經相對成熟,目前年產能能夠達到600台以上,能夠滿足市場需要。
海上的風險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廠商在陸上的風機技術已經沒有問題。廠商已經走完了引進、消化、國產化、研究創新的過程,一些低風速的技術甚至領先於世界。在大型的海上機組上麵,國內廠商無論是整機設計、零部件研發製造還是運行管理還是較為落後,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