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藥物外敷治療婦科及男科疾病偏方(1 / 3)

1. 崩漏

本病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是指無周身及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而由於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障礙所致的子宮異常出血。分排卵性和無排卵性兩大類。相當於西醫的功能性子宮出血。

偏方一

[組成]益智仁、沙苑子各20克,焦艾葉30克。

[用法]前兩味烘幹,研為細末,過篩,取藥末適量,用艾葉煮濃汁,熬調成膏。紗布包裹,敷臍部,膠布固定,1日換藥1次,直至血止。

偏方二

[組成]黃芪、杜仲、蠶砂、炮薑炭、赤石脂、禹餘糧各10克,灶心土340克。

[用法]將前6味研細末,灶心土煎水調藥粉如糊狀,敷於臍部,上蓋塑料薄膜,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

偏方三

[組成]梔子炭、棕櫚炭、地榆各6克,鮮小薊、鮮雞冠花各15克。

[用法]將前3味研細末,後2味搗爛與藥粉混合,用塑料布覆蓋,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4次。

偏方四

[組成]煙葉適量,生鹽少許。

[用法]將煙葉搗爛如泥,入生鹽拌勻,用紗布包好,敷肚臍上,每日換藥1次,連敷3~5日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食鹽1茶匙,艾絨炷10~20壯。

[用法]將食鹽研末,過篩備用,取艾絨製成0.5×0.3×0.3大小的艾炷備用。囑患者平臥床上,取食鹽1茶匙填入其臍窩中,鹽約高出皮膚0.3厘米,將艾炷置於鹽上點燃灸之,連續不斷地灸九壯為1療程,一般灸九壯即可止血。適用於氣血虛弱型崩漏。

偏方六

[組成]食鹽、蒲黃炭各等量,艾炷適量。

[用法]將食鹽和蒲黃炭混合拌勻,貯藏備用。取上藥適量,填滿患者臍孔,高出皮膚少許,繼之把艾炷置於藥麵之上,點燃灸之,須頻灸,至陰道出血停止方可停灸。一般灸1~2次即可奏效。

偏方七

[組成]吳茱萸、食鹽各等量,黃酒少許。

[用法]先將吳茱萸研為細末,與食鹽混合調勻取15克與黃酒少許調勻、製成3個如5分硬幣大的藥餅,分別貼在肚臍(神闕)、隱白、脾俞穴上,外加紗布覆蓋,膠布固定。並用艾灸30~45分鍾,每日1次。

偏方八

[組成]蓖麻仁30克,蓖麻葉2張。

[用法]將蓖麻仁打碎,與蓖麻葉共搗至極融爛,如厚膏狀。將藥膏分2份,分別貼於百會、神闕穴(肚臍),外加紗布覆蓋,膠布固定。1日換敷1次,貼至血停為止。止血後應急用黃芪、黨參各30~45克,煎湯頻服,連用5~7天,以鞏固療效。

2. 帶下病

婦女陰道內有少量白色無臭的分泌物,滑潤陰道,為生理性帶下。若帶下量過多,色、質、味異常,即為帶下病。西醫診斷為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宮頸癌、宮體癌等均可出現帶下病等病症。

偏方一

[組成]黨參12克,白術15克,幹薑10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10克,補骨脂12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備用,將臍溫水擦淨,把藥粉適量放入臍中,上蓋軟紙片,再加棉花,最後以膠布固封,5天換藥1次。適用於脾腎兩虛型帶下病。

偏方二

[組成]白雞冠花(醋灸)、紅花(酒炒)、白術、荷葉(燒炭)、茯苓、陳壁土、車前子各等份,黃酒適量。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備用。每次取藥末35克,用黃酒調作稠糊,分別塗布臍中、脾俞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2日換藥1次。適用於帶下如涕如唾,淋漓稠粘不斷。

偏方三

[組成]蒼術、白術各2克,金櫻子1克,白果1克,皮硝1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敷於臍孔,外用膠布封固。每2天換藥1次,每天用熱水袋熱敷1~2次,每次15~30分鍾。適用於脾虛型帶下病。

偏方四

[組成]芡實30克,桑螵蛸30克,白芷2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米醋調成糊狀取適量敷於臍部,膠布固定,每日更換1次,連用5~7天。適用於腎氣不足而致的帶下病。

偏方五

[組成](1)硫磺18克,母丁香15克,元寸3克,朱砂3克,獨頭蒜(去皮)2枚(2)川椒50克,韭菜子、附子、肉桂、蛇床子各20克,獨頭蒜300克,芝麻油500毫升,廣丹250克。

[用法]先將第(1)藥方中諸藥粉碎為末,過篩(朱砂另研末),以獨頭蒜與諸藥末混合,搗融如膏。製丸如黑豆大,朱砂為衣。再將第(2)藥方中諸藥放入油內,入鍋加熱將藥炸枯,過濾去渣,再將油熬至滴水成珠,徐徐加入廣丹,攪拌收膏後待用。同時將熬製的黑膏,攤於6至8平方厘米牛皮紙上,每穴取藥丸1粒,粉碎放黑膏藥中間,貼於曲骨、關元、臍中(1穴1丸,1張膏藥),3日換藥1次。

偏方六

[組成]薑椒膏(中成藥,藥店有售)。

[用法]將膏藥貼臍部,5~7天換藥1次,連貼5~10貼。適用於白帶清稀,久不孕育,腰腹冷痛。

偏方七

[組成]黃柏2克,茵陳1克,芡實1克,樗白皮2克,鮮雞冠花適量。

[用法]將前4味藥研為細末,與鮮雞冠花同搗如泥,敷於臍孔,上蓋塑料薄膜,外用膠布封固。2~3天換藥1次,每天用熱水袋熱敷15~30分鍾。適用於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挾血液,或渾濁如米泔,有穢臭氣,陰中瘙癢,時有小腹痛,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偏方八

[組成]食鹽、艾葉各等量,米醋適量。

[用法]先將食鹽,艾葉碾為粗末,加入米醋適量,炒熱裝入白布袋中,製成熨袋備用。取炒熱的鹽艾藥袋置於患者臍部熨之,待溫後將藥物溫敷臍孔上,外以紗布紮緊固定。每天熨敷1次。直至病愈為止。適用於帶下過多,色黃白相兼,惡臭,陰道瘙癢或灼痛。

偏方九

[組成]鹿茸0.3克,附子1克,菟絲子2克,金櫻子1克,麝香0.3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用白酒或黃酒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膠布封固。3~5天換藥1次,每日用熱水袋熱敷15~30分鍾,也可將上藥加大10倍劑量(麝香藥量不變,鹿茸改為1克)加艾葉15克研末,做成肚兜經常佩帶,兩周換藥1次。適用於帶下清稀量多,腰酸身困乏力。

偏方十

[組成]冰硼散適量。

[用法]月經淨後3~5日,常規消毒會陰,用窺器暴露宮頸,以滅菌棉球拭淨陰道及宮頸分泌物,繼用1%新潔爾滅衝洗陰道,根據病變程度將一帶線尾無菌棉球,視 糜爛麵的大小蘸取不同量的冰硼散,敷在患處,1日1次,6~7日為1療程。

偏方十一

[組成]炒白芥子、白雞冠花(醋炙)、白果仁,白胡椒、白術各3克,灶心土30克,車前子15克。

[用法]先將灶心土炒褐黑色,諸藥研末,倒入灶心土同炒片刻,注入適量白酒,做成2個藥餅,溫敷於神闕(肚臍)、隱白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7天貼藥1次,敷貼24小時後去藥。

3. 妊娠嘔吐

妊娠後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厭食,甚或食入即吐者,稱為妊娠嘔吐。若僅見惡心嗜酸、擇食,或晨間偶有嘔吐,為妊娠早期的正常反應,一般12周後即可逐漸消失。

偏方一

[組成]丁香15克,半夏20克,生薑30克。

[用法]丁香、半夏共為細末,生薑煎濃汁,調為糊狀,取適量塗敷臍部,外蓋紗布,並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連用3天。

偏方二

[組成]生薑6克。

[用法]將生薑烘幹,研為細末,過篩,以水調為糊狀,敷臍,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1次,連用3天。

偏方三

[組成]半夏15克,砂仁3克,生薑汁1小杯。

[用法]將前2味藥碾成細末,以生薑汁調和藥末如糊狀備用。臨用時先用生薑片擦患者臍孔發熱,再取藥糊塗敷於臍孔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塗藥3~5次,幹後再塗,須頻換塗藥,療效方佳。適用於肝胃不和型妊娠嘔吐。

偏方四

[組成]刀豆子5個,白蔻3克,生薑汁、生紫蘇葉汁、生蘿卜汁各1小杯。

[用法]先將刀豆子、白蔻共碾碎成細末,再取薑汁、紫蘇葉汁、蘿卜汁與藥末拌合調勻,搗成厚膏狀,備用。取藥膏加黃酒適量炒熱,趁熱將藥膏敷貼於患者臍孔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貼緊。每天換藥1~2次,通常敷藥1~2次後嘔吐即緩解,如未愈再敷至病愈為止。

偏方五

[組成]炒白術2克,砂仁1克,半夏1克,生薑30克。

[用法]將前3味研為細末,用藥末與鮮生薑30克共搗融如膏,貼與臍部,外用膠布固定。每2~3天換藥1次,每天用熱水袋熱敷15~20分鍾。

偏方六

[組成]蘇葉、黃芩、半夏各3克。

[用法]將上3味藥研為細末,竹茹煎汁調藥末敷貼臍部,外用膠布固封,每日換藥1次,連用3天。

4.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期間,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脹急而痛,心煩不得臥者,稱為妊娠小便不通。本病多發生於妊娠後期。

偏方一

[組成]冬葵子、滑石、梔子各3克,田螺9克。

[用法]前3味藥共研末,和田螺肉共搗爛如膏,或用蔥汁將藥粉調膏。貼臍中。

偏方二

[組成]滑石120克。

[用法]每次取滑石粉30克,水調為糊,敷於臍部,上蓋紗布,膠布固定。幹後再換。

偏方三

[組成]田螺3個,滑石、鹽各少許。

[用法]搗爛,拌勻,敷貼臍中和氣海穴(臍下1.5寸)。

偏方四

[組成]黨參10克,當歸6克,紅花6克,炮薑3克,生薑汁適量。

[用法]將前4味藥共研為細末,以薑汁調為糊狀敷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敷藥2次,每次2~4小時。適用於氣虛型產後小便不通。

偏方五

[組成]幹薑10克,川椒6克,食鹽少許,大蔥適量。

[用法]前3味研為細末,與大蔥共搗敷臍。炒熱敷之更佳。適用於產後小便不通。

偏方六

[組成]蔥白適量,炒鹽15克。

[用法]上藥混合,搗融如膏狀,貼臍中,膠布固定,12小時換藥1次。

偏方七

[組成]車前草30克。

[用法]用冷開水洗淨,搗爛如泥。用溫毛巾將肚臍擦幹淨,然後將藥敷上,用布帶包紮固定,每日換藥2次,連用2~3日。

偏方八

[組成]大蒜1枚,梔子3枚,鹽少許。

[用法]搗爛,貼臍。

偏方九

[組成]甘遂15克,甘草10克。

[用法]將甘遂研為細末,備用,甘草煎湯,待服。取甘遂末以水調成膏狀,敷於患者臍孔內,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繼之將甘草煎湯汁服下。此法用後片刻,小便即通。

偏方十

[組成]冬葵子3克,滑石3克,梔子3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和田螺肉9克共搗爛如膏,或用生蔥汁將藥粉調膏,貼臍中立通。

偏方十一

[組成]蔥白適量,炒鹽15克。

[用法]將兩藥混合搗融如膏狀,貼肚臍上,膠布固定,12小時換藥。

偏方十二

[組成]炒花椒10克,炒食鹽15克,炒蔥白3棵。

[用法]藥共搗爛如膏狀,貼於臍部,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偏方十三

[組成]四季蔥(大蔥連用)500克。

[用法]將其洗淨,用手截斷,放入鍋內炒熱,分2次輪流使用,每次取250克,用布或毛巾包裹,熱熨臍腹部(自臍部順次向恥骨部熨之),冷則易之,每天1次,每次約30分鍾。

偏方十四

[組成]食鹽30克,艾絨適量。

[用法]將艾絨捏成黃豆大艾炷21壯,囑孕婦仰臥,將食鹽填入患者臍孔穴中,再取艾炷置於食鹽麵上點燃灸之,連灸21壯,如果小便仍不通,再灸至小便通利為度。

偏方十五

[組成]磁石5克,商陸5克,麝香0.1克。

[用法]將前2味研成極細末後,兌入麝香研勻。將藥粉分成2份,分別填攤於臍中及關元穴上,覆蓋膠布,一般數小時見效,可自行排尿時即去其藥,若無效,次日更換敷之。

偏方十六

[組成]麝香150毫克,蔥白10餘根,炒鹽適量。

[用法]將炒鹽中加麝香,填入臍中,外用蔥白作1束,切如半指厚,置肚臍上以艾灸之,覺熱氣難忍為度,小便即通。

偏方十八

[組成]食鹽、蔥白各適量。

[用法]先將炒熱的食鹽填入臍內,上置蔥餅(蔥白搗成泥狀,壓成約0.3厘米厚),然後將艾炷壓在蔥餅上,點燃艾炷,待皮膚有灼痛感時再換1個艾炷。待有熱氣入腹內難忍即有尿意。小便自解後,可隔日再灸1~2個艾炷以鞏固療效。

5. 難產

難產是指妊娠足月,到分娩時胎兒不能順利娩出的病症。

偏方一

[組成](1)生龜板240克,芝麻油500毫升,鉛粉60克,黃丹(炒)60克;(2)車前子12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半夏6克,冬葵子12克,枳殼、白芷、白蘞各5克,蔥汁20毫升,芝麻油適量。

[用法]先將(1)方中龜板入油內入鍋加熱,炸至焦枯,過濾去渣,再將油熬至滴水成珠時,徐徐投入黃丹、鉛粉,攪拌收膏。然後將(2)方中八味藥粉碎末過篩,加入蔥汁,芝麻油調如膏狀備用。同時先取膏藥貼臍中,再將藥糊塗於膏藥上麵,覆蓋固定,安臥即生。

偏方二

[組成]生龜板60克,當歸、川芎各30克,發灰15克,蟬蛻7個,蛇蛻1條(燒灰)。

[用法]諸藥研末混合,過篩,以蔥汁、麻油各半適量,和藥末調如糊狀,取藥膏後敷於臍中、關元穴上,覆蓋固定,閉目靜臥即生。

偏方三

[組成]蓖麻子3個,巴豆4個。

[用法]研細,入麝香少許,貼臍心上。

偏方四

[組成]蓖麻子仁70個,麝香1克。

[用法]上藥共搗如泥,用絹帛包之貼於臍部,再用布包紮緊,即時產下。如倒生者,讓接生者把胎兒送進,片時即順下。

偏方五

[組成]巴豆3粒(去殼),蓖麻子仁30粒,麝香0.03克。

[用法]上藥合共搗碎做成1個藥餅,將藥餅貼臍上即產。胎兒產下即去藥餅。

偏方六

[組成]蓖麻子100粒,雄黃、朱砂各45克,蛇蛻1尺長(燒灰)。

[用法]上藥共研末,泛丸,如彈子大。臨產時先用川椒湯淋臍下,拭幹,取1丸藥貼臍上,外用紗布包紮,頭產出時即去藥。

偏方七

[組成]龜板30克,川芎、當歸各15克,頭發灰10克,蟬蛻7個(燒灰),蛇蛻1條(燒灰),車前子末15克,蔥汁、芝麻油各適量。

[用法]先將前3味藥研為細末,加入芝麻油熬開,再將3種灰藥和車前子末加入同煎熬15~20分鍾,取出冷卻,最後加入蔥汁拌勻收膏即可製成膏藥備用。用時取藥膏30克攤於紗布中央,敷貼孕婦臍孔上,外以紗布束緊固定之。囑孕婦閉目靜臥1小時左右,胎兒即可娩下。

偏方八

[組成]生龜板240克,麻油500克,黃丹、鉛粉各60克,車前子12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半夏6克,冬葵子12克,枳殼、白芷、白蘞各5克,蔥汁20毫升。

[用法]先將龜板放入麻油內浸3~5天,倒入鍋中加熱,炸枯去渣,過濾沉澱,再將油熬至滴水成珠時,徐徐投入黃丹、鉛粉,攪拌收膏。然後,將餘藥烘幹,研為細末,過篩,加入蔥汁、麻油調為膏狀備用,用時先把藥糊塗在膏藥上麵,貼於臍部,外用膠布固定,安臥即生。

偏方九

[組成]醋炙龜板6克,麝香0.3克,火麻仁6克。

[用法]龜板烘幹,研為細末,過篩;再和火麻仁(研細末)、麝香調均勻,用油調成膏。貼臍部及臍下,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偏方十

[組成]巴豆2粒,麝香0.3克。

[用法]巴豆去殼,同麝香研為一餅貼臍上即產,產下即去其餅。遲者小腸亦出。

偏方十一

[組成]麻油、蜂蜜各等量。

[用法]將兩者混合調勻,瓶貯備用。囑產婦放寬心懷靜息,令其仰臥床上,醫生用藥棉蘸漬製備的蜂蜜油,放在產婦臍窩處反複摩擦,以臍部發熱為有效。

6. 胞衣不下

胞衣不下是指胎兒娩出後,胎盤經過較長時間不能娩出者。

偏方一

[組成]伏龍肝50克,甘草15克,醋適量。

[用法]先將伏龍肝研為細末,以醋調如糊狀,另將甘草煎湯備用。將調成的藥糊敷貼臍中、關元穴,臍部用膠布固定,再將甘草湯趁熱飲下,約10分鍾至15分鍾胎衣即下。

偏方二

[組成]蓖麻21粒,麝香少許。

[用法]共搗,敷貼臍中。

偏方三

[組成]紅蓖麻葉80克。

[用法]搗爛,酒炒熱,敷臍,藥冷後可炒熱敷1次,同時結合針刺合穀(雙)、三陰交(雙),用強刺激手法,留針20分鍾,每日2次。適用於死胎引產及胞衣不下。

偏方四

[組成]巴豆1粒,蓖麻仁2粒,麝香0.3克。

[用法]搗爛,研為細末。敷臍即下。

偏方五

[組成]附子15克,丹皮、幹漆、大黃各30克。

[用法]將上藥碾細,用醋熬成膏狀貼臍部。

偏方六

[組成]灶心土適量。

[用法]醋調,納臍中。

偏方七

[組成]黑豆3斤,醋4斤。

[用法]將上藥放鍋中煎沸數次,布蘸煎汁熨臍腹,自下。

偏方八

[組成]食鹽適量,艾炷3~7壯。

[用法]取研細的食鹽適量,均勻地平鋪於臍中,將綠豆大的艾炷置於鹽層的中央點燃施灸,每次灸3`7壯,一般用3壯,如陰道內有不斷出血者可灸7壯。

7. 產後小便不通

是指婦女分娩之後小便量少,點滴而下,甚至小便塞阻不通為主要症狀的一種小便異常的疾患。

偏方一

[組成]薑皮15克,大蒜2瓣,蔥白10根,食鹽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