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加水少許,共搗爛為糊狀。敷肚臍上,用塑料紙及膠布固定,再用熱水袋熱敷其上方,用藥後有熱氣竄腹內之感,或稍有不適,如有灼痛,可先將熱水袋去掉。
偏方二
[組成]麻仁、大蔥頭各10克,麝香1克。
[用法]共搗爛,敷肚臍。
偏方三
[組成]黨參3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加水煎熬,去渣濃縮成稠厚膏藥,備用。臨用時取藥膏適量攤於蠟紙或紗布中間,貼敷在患者臍孔及臍下1.5寸氣海穴上,外以膠布固定。2天換藥1次,連續貼藥至小便通利即可停藥。適用於產後氣虛尿閉。
偏方四
[組成]蔥白10根,炒鹽適量,麝香少許。
[用法]炒鹽和麝香填臍中,外用蔥白作一束,切如手指厚,置鹽上,用艾灸之,覺熱入腹,難忍則止,小便即通。
偏方五
[組成]磁石、商陸各5克,麝香0.1克。
[用法]前2味藥研成極細粉末後,加入麝香研勻。分為2份,分別放於臍眼、關元穴(臍下3寸),覆蓋膠布,一般數小時即見效,能自行排尿,即取去,若無效,次日更換敷之。
偏方六
[組成]川椒6克,大鹽250克。
[用法]川椒研末填臍,膠布封固,大鹽炒熱敷於臍上,冷後再敷。
偏方七
[組成]蔥白250克,川椒末15克。
[用法]放鍋內略炒熱後搗勻。乘熱敷臍及小腹部。
偏方八
[組成]蔥白250克。
[用法]切碎,炒熱,用紗布包好。在臍部和周圍熱敷至患者自覺有熱氣入腹內。一般熱熨2~3次,小便即通。
偏方九
[組成]蔥白(鮮)250克,生鹽90克。
[用法]將蔥白洗淨,切碎,入生鹽拌勻,置於鍋中炒熱,取出用布包好。乘熱敷肚臍及小腹部,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連續敷3~5日。
偏方十
[組成]食鹽50克,大艾炷數個。
[用法]用鹽填臍孔灸之,以大艾炷灸21壯,不通再灸。
偏方十一
[組成]食鹽60克,蔥白2根。
[用法]先將炒熱的食鹽填入臍內,上置蔥餅(蔥白搗成泥狀,壓成約0.3厘米厚),然後將艾炷壓在蔥餅上,點燃艾炷,待皮膚有灼痛感時再換1個艾炷。待熱氣入腹難忍即有尿意。小便自解後,可隔日再灸1~2個艾炷以鞏固療效。
8. 產後暈厥
產後暈厥是指產婦分娩後,突然頭暈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滿悶,惡心嘔吐,痰湧氣急,心煩不安,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本病有虛實兩端,多因產後失血過多,或瘀血上攻所致。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產後休克。
偏方一
[組成]蔥白、蜂蜜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敷臍,外用膠布固定。
偏方二
[組成]蓖麻仁30粒,冰片1克,附子15克。
[用法]共搗爛如糊狀。敷貼肚臍,並用皂角末吹入鼻腔令嚏,再以荊芥穗(炒)9克,小薊40克,紅糖30克,水煎濃汁服下。
9. 不孕症
不孕症,是指女子結婚3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配偶健康,而不受孕者;或已有生育一胎後,又中斷,久治不孕3年以上,統稱不孕症,前者稱原發性不孕,後者稱繼發性不孕。
偏方一
[組成]虎杖、菖蒲、王不留行各60克,當歸、山慈茹、穿山甲、大芸各30克,生半夏、細辛、生附子各15克,生馬錢子10克,沒藥、乳香、琥珀各30克,肉桂、蟾酥各15克。
[用法]先將前11味藥煎3次,煎液濃縮,再把後5味藥研末加入,混合均勻,烘幹後研末。取上藥粉5克加白酒、蜂蜜適量、麝香少許,再加風油精3~4滴調勻成膏備用。用時肥皂水洗淨臍眼,酒精消毒後,將藥膏放入臍眼攤開,再用消毒紗布外敷臍部,膠布固定。然後紅外線燈(250A)照射20分鍾,每日再用熱水袋外敷臍部1~2小時以增加藥物的吸收能力,間日換藥1次,7次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食鹽30克,川椒15克,熟附子15克,生薑片5~10片,艾炷21壯如黃豆大。
[用法]先將食鹽另研細末待用;再將食鹽15~30克填入患者臍孔內,取艾炷置於食鹽上點燃灸7壯,繼之去掉臍中食鹽,再以川椒、附子末填入臍孔中,用生薑片蓋於肚臍上,將艾炷置於臍上灸之,連續灸14壯。每天填藥灸1次,7天為1療程。
偏方三
[組成]炮附子、巴戟天、肉蓯蓉、當歸、穿山甲、山萸肉、蘆巴子、川芎、幹薑、細辛、黃芪、肉桂、紅花、延胡索、石蓮子、白術、黨參、熟地、丹皮、補骨脂、木鱉子、菟絲子、血竭、龍骨、鱉甲各6克,麝香0.6克,鉛丹適量,香油半斤。
[用法]如法製成膏藥,經期過後2~3天用3貼分別貼於肚臍和腎俞穴(第2腰椎旁開1.5寸),以寬布帶束之,直至下次月經來潮前1~2天揭下,待經期過後,去舊更新再敷。適用於虛寒性不孕症。
偏方四
[組成]黃丹6克,白胡椒50克,小茴香100克。
[用法]3味藥共研細末,裝入紗袋內,貼於肚臍,用腰帶固定,10天換藥1次,懷孕後停藥。
偏方五
[組成]五靈脂、白芷、青鹽各6克,麝香0.3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蕎麥粉加溫水調和搓成條,圈於臍上,以藥入其中,用艾灸之,待臍內微溫即行。每日1次,7天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五靈脂、白芷各250克,川椒、熟附子各100克,食鹽50克,冰片10克。
[用法]除冰片另研外,餘藥共研細末,密貯備用,用時取麵粉適量,水調成條狀,圈於臍周,先放少許冰片於肚臍內,再放入餘藥,以填滿為度,上隔生薑薄片1塊,以大艾炷灸之,每日1次。
偏方七
[組成]鹽適量,川椒21粒。
[用法]研細末。先以淨幹鹽填肚臍中灸7壯,後去鹽,換川椒21粒,上以薑片蓋定,再灸14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5~6分許。
10. 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則子宮全部脫出陰道。
偏方一
[組成]蓖麻仁30克,麝香0.1克。
[用法]將上2味藥共研細碎,敷於臍中,收上後即去藥。
偏方二
[組成]何首烏30克,公雞1隻(重300克以下)。
[用法]先把何首烏研細末備用,再將雞殺後去毛及腸雜,再以白布包何首烏末。填在雞腔內,放在鍋內蒸至雞肉離骨,取出何首烏末,加入鹽、油、薑、酒調味,將雞及湯1次或2次食完,留整雞骨,和何首烏末共搗至雞骨不刺肉為度,敷於臍部,用紗布繃帶包紮固定,敷藥後可感到臀部肌肉有牽引感,子宮自能收縮。
偏方三
[組成]杜仲、枳殼、蓖麻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醋適量調和成糊狀,敷於臍中,每日1次,每次用15克,連用5~7天。
偏方四
[組成]五倍子12克,雄黃3克,胡椒3克,麝香0.1克,蓖麻仁12克。
[用法]將諸藥共研細末後,用麵粉、雞蛋清調拌成糊狀,外敷於臍中,白會穴。1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偏方五
[組成]尖葉鐵掃帚30克,半邊蓮30克,蓖麻仁15克,蝸牛1~3枚。
[用法]共搗爛如泥狀,外敷。
偏方六
[組成]鼻涕蟲3條,田螺絲4個,雄黃6克。
[用法]共搗如膏,加入適量麵粉製成小餅,白天敷於百會,夜間敷於肚臍。藥餅幹即換。
偏方七
[組成]雄黃5克,蓖麻油適量。
[用法]把雄黃5克研成麵後,用蓖麻油調成膏狀,攤在膠布上,貼臍,每日1次,連用3日。
偏方八
[組成]五倍子10克,黑膏藥1張。
[用法]五倍子研成細末後,摻入黑膏藥,貼臍,3天換1次藥。
偏方九
[組成]蓖麻仁10克。
[用法]把蓖麻仁醋炒研細,用等量的熱米飯加入共搗和成餅狀,貼在臍部,固定,每日1次,以子宮複位,療效鞏固為度。
偏方十
[組成]升麻、枳殼各10克,小茴香4克,丁香3克。
[用法]將4味藥共研成細末,用黃酒適量調和,團成如蠶豆大小的丸,臨症,取1粒納臍中,外用膠布封固,2天換1次藥,至病愈停藥。
偏方十一
[組成]蓖麻仁45克,雄黃4.5克。
[用法]兩藥共搗,每取7克納臍中,外用膠布封固,連用2~3日,換藥,再納。至病愈停藥。
偏方十二
[組成]硫磺、輕粉各6克,冰片1克,蔥白7支。
[用法]將前3味藥研成細末納臍中,蔥白炒熱搗爛敷於臍上,再蓋塑料薄膜膠布固定,2~3日換藥1次,每日用熱水袋熱敷2次,每次30分鍾。
偏方十三
[組成]蓖麻仁30克,胡椒3克。
[用法]兩藥共研成細末後,用米醋浸濕,炒熱,布包好,熨於臍部,每日1次,6天為1個療程。
偏方十四
[組成]鬧洋花適量。
[用法]把鬧洋花炒熱搗爛,熱敷於百會,熱熨於肚臍,約20分鍾。
偏方十五
[組成]紅蓖麻葉250克,硫磺粉6克,五倍子30克,生油少許。
[用法]先用五倍子煎湯,洗淨患處,用消毒紗布拭淨,再用少許生油塗陰挺部,將紅蓖麻葉,硫磺粉共搗爛,煨熱,敷於百會,熱熨於臍部,令病人躺下,頭底足高,待子宮收縮後,迅速將藥除去。
偏方十六
[組成]蛇床子適量。
[用法]把蛇床子炒熱後,用布包,熱熨於臍部,約30分鍾,每日1次,至病愈。
偏方十七
[組成]枳殼15克,升麻15克,五倍子10克,小茴香10克,青鹽6克,麝香0.3克,槐樹皮1塊(約4.5×4.5平方厘米大),艾絨少許。
[用法]把前5味藥共研成細末,過篩備用。先把麝香納於臍中,再將以上研好的藥末撒在其上,蓋上槐皮,繼用蕎麥麵加溫水調成稠糊,將藥糊圈臍1周,把預先製備的艾絨炷放在槐皮上,點燃灸之,每天1次,至病愈為止。
偏方十八
[組成]蛇床子20克,烏梅40克,枳殼20克,艾葉30克。
[用法]諸藥共搗碎,裝入一肚兜帶中長期固定在肚腹上。10~15天換1次藥。
11. 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是指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分局部表麵的鱗狀上皮因炎症而喪失,很快被頸管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使這部位的組織呈顆粒狀的紅色區,是子宮頸炎的病理過程。臨床上以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為主要特點。
偏方一
[組成]兒茶、苦參、黃柏各25克,枯礬2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細末,用時香油調糊狀,以帶線麵球敷貼換處,3日1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生半夏適量。
[用法]上藥洗淨,曬幹研粉,用時先將宮頸糜爛麵分泌物拭淨,用帶線麵球蘸藥粉適量,對準糜爛麵置入,緊貼糜爛麵,24小時後自行取出,每周上藥1~2次,8次為1療程。
偏方三
[組成]多花野牡丹幹葉200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過葉麵煮30分鍾,傾出煎液,再另加水過葉麵複煎,煮沸1小時,然後將2次煎液濃縮成1000毫升,即成20%煎劑,分裝小瓶備用。用時以窺陰器擴張陰道,棉球拭淨宮頸粘液後,用麵球在20%藥液內浸濕,貼敷於宮頸糜爛麵,每日1次,12次為1療程。
偏方四
[組成]血竭、蚤休各10克,麝香、蛇膽、蟾酥、牛黃各0.1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細末,如紫草膏為栓,用時少加壓碎,放於宮頸,使藥棉緊貼宮頸糜爛麵,24小時侯取出。5次為1療程,2療程間隔5~7天。
12. 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多發生於生育期婦女,常導致不孕。本病多因人工流產、非時行房、或六淫侵襲等因素損傷衝任、累及胞宮,氣血凝瘀,結為瘕聚,影響坐胎而致。臨床以痛經為主要症狀,且不得孕育。
偏方一
[組成]七厘散適量。
[用法]用七厘散適量,於月經第1日起外敷臍孔或痛區,外貼香桂火血膏。尤其適用於異位的子宮內膜移植在臍部或腹壁下者。
13. 陽痿
陽痿是男性生殖器痿弱不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不能完成正常的房事的一種病症。
偏方一
[組成]小茴香、炮薑各5克。
[用法]共研末,加食鹽少許,用少許人乳汁(或用蜂蜜或雞血代)調和。敷肚臍,外用膠布緊貼,5~7天換1次藥。適用於陽痿不舉。若見早泄遺精者加龍骨、五倍子各4克,以收澀止泄。
偏方二
[組成]黑附子45克,穿山甲3克,硫磺6克,阿片1.5克,麝香0.1~0.3克。
[用法]把附子、穿山甲、硫磺,研為細末過篩;加酒150毫升,調整成稀糊狀,倒入鍋內,用文武火煎至酒幹,取出藥末,加阿片、麝香末調均勻,再研1遍,裝瓶貯備。臨證取藥適量,用酒或蜜調成膏,製成黃豆大的藥丸,放在紗布上,敷肚臍,外用膠布固定。1~2日換藥1次,連敷10天為1個療程。
偏方三
[組成]蒼術、萆薢、黃連、黃柏各10克。
[用法]將蒼術、萆薢烘幹共研末,取藥粉3克,用黃連、黃柏煎汁調敷,外用膠布固定。2天換1次。
偏方四
[組成]木鱉子5個,桂枝、狗骨各3克,花椒、幹薑各30克。
[用法]取以上5味藥共研細末,用少許人乳(或蜂蜜代)調成糊狀,敷於肚臍,上蓋紗布,外加膠布固定,3~4天換藥1次,7次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蟾酥3克,麝香0.5克,急性子15克,阿片3克,蔥白適量。
[用法]先將蟾酥、急性子、阿片共研細末,加入麝香,再研為極細,滴水和成丸藥1粒,用蔥白搗融包裹,外用濕紙再包1層,去紙和蔥,將要3製丸,如綠豆大。睡前取藥丸3粒,用白酒化開,塗於曲骨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方)和陰莖頭,每晚1次,有速效。
偏方六
[組成]急性子、蛇床子、菟絲子各等量,熟附子3克,蟾酥3克,麝香0.3克。
[用法]先將3子和附片研末,再加入蟾酥,麝香再研為極細末,以黃酒調和成糊備用。臨證,將藥糊分別塗敷於患者臍中(神闕穴)、曲骨穴上,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5天為1療程。
偏方七
[組成]急性子30克,天竺黃30克,蜈蚣10條,炮山甲10克,麝香0.5克,麵粉適量,黃酒適量。
[用法]將前5味藥混合研末,加入麵粉適量拌勻,再將煮熱的黃酒倒入,調和製成2個藥餅,1個貼肚臍,另1個貼曲骨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
偏方八
[組成]陽起石、蛇床子、香附、韭子各3克,土狗(去翅去足煆)、大楓子(去殼)、麝香、硫磺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指頂大。同房前1小時以油紙護貼肚臍上,外用絹帶固定,房事畢即去藥。適用於陽痿臨事不舉者。
偏方九
[組成]附子、天雄、川烏各6克,桂枝、官桂、桂心、幹薑、細辛、川椒各60克。
[用法]共切片,用麻油浸(春天浸5天,夏天3天,秋天7天,冬天10天),煎熬後去渣,過濾淨後再煎,至徐徐下黃丹不斷攪拌滴水不散為度,攤膏貼敷。臨證,加鴉片少許於膏上,貼臍中及丹田處。
偏方十
[組成]炙黃芪、五味子各6克,麝香0.3克,大附子1個,穿山甲2片,硫磺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放入250毫升白酒中,微火煮幹,取出搗爛成膏。臨證,將麝香放入肚臍中,將藥貼在肚臍中。包紮固定。3天取下,間隔10天貼藥1次。適用於虛症陽痿。
偏方十一
[組成]蛇床子、五味子各60克,麝香3克,冰片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取藥粉1克,用適量的凡士林調和成膏,塗在軟塑料紙或紗布上,貼在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7天為1療程,休息5天,再行第2療程。適用於虛症陽痿。注意(1)不可久用,以防產生耐藥性,用藥不要超過兩個療程。(2)起效後要節製房事,並口服補腎強精藥,以鞏固療效。
偏方十二
[組成]鳳仙花子15克,阿片3克,麝香0.3克,蔥白適量,蟾酥3克。
[用法]先把鳳仙花子研為細末,過篩;加阿片、蟾酥、麝香調勻,再研更細,加大蔥搗為丸,如黃豆大,陰幹後用白酒化開,塗在敷料上,貼在臍中、曲骨穴即可,每晚1次,直至病愈。
偏方十三
[組成]蔥白10根。
[用法]蔥白搗成糊,稍加熱填肚臍,4次用完。每日早晚各1次。適用於寒邪所致陽痿。
偏方十四
[組成]大附子1個(約重45克),阿片15克,穿山甲3克,硫磺6克,麝香0.3克。
[用法]先將大附子挖去內部,成一空殼,將挖出的附子末和其它3味藥混合粉碎為末,填入附子殼內,用白酒250毫升,放入鍋內把附子煎煮,煎熬至酒幹,將附子取出,和麝香混合,搗成膏,每次取約黃豆大的一塊藥膏填入臍中,外用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
偏方十五
[組成]蛇床子、菟絲子各10克,淫羊藿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取6克加食鹽少許,用人乳汁或羊乳汁調成糊狀,敷於肚臍,外用膠布固定。用熱水袋熨之約30分鍾,每晚1次。2天換1次藥。
偏方十六
[組成]白胡椒3克,製附片6克,明雄黃6克,小麥粉15克,大曲酒適量。
[用法]先把3味藥研末,再與小麥粉拌勻,後將大曲酒燉熱倒入,調和成小藥餅,將藥餅敷與肚臍,用熱水袋熨之。如無熱水袋,可用炒食鹽或炒細砂500克,用厚毛巾包裹熨之亦可。待腹內感覺溫暖時,可去掉熱水袋,炒鹽或炒砂袋,等臍部有癢感時,方可去掉藥餅。適用於陽痿,性欲減退,腰酸神疲者。
偏方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