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膿皰瘡
膿皰瘡是由化膿性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多見於夏秋季節,特別是夏末秋初汗多悶熱的天氣;起病急、發展迅速;多見於兒童,好發於麵、頸、四肢等暴露部位,開始患處發紅,繼起水皰,迅速變為膿皰,基底有紅暈,瘙癢,皰壁薄易破,潰破後形成糜爛麵,膿液溢出浸淫四周,可接觸傳染他人或自體播散;膿液幹燥結黃色痂,愈後可有暫時的色素沉著,不留瘢痕,重者可伴發熱、淋巴結炎等;素有濕熱,或衛生條件差的兒童易患本病。中醫分濕熱交蒸型和脾虛濕阻型。
偏方一
[組成]大黃15克,枯礬5克,冰片1.5克,青黛3克。
[用法]先將大黃研極細末,再加後3味藥共為細麵,裝瓶密封備用。流黃水者,用藥麵外敷患處;不流黃水者,用麻油調敷。1日2~3次,3~6天1療程。
偏方二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苦參、黃柏各15克,白礬6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洗淨膿液、膿痂後擦幹,用大黃粉撒布瘡麵,或用香油調塗患處。
偏方三
[組成]蒲公英30克,苦參、黃柏、連翹、木鱉子各12克,金銀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洗淨膿液、膿痂後擦幹,用生大黃粉撒布瘡麵,或用香油調塗患處。
偏方四
[組成]黃柏30克,黃連3克,蒼術、滑石、蘆薈各6克,鬆香12克,冰片0.6克。
[用法]共研細粉,撒患處。用於濕疹、膿皰瘡之皮膚糜爛、滲液者。
偏方五
[組成]黃連、黃柏各6克,氧化鋅24克,冰片1克,枯礬3克。
[用法]共為細末,加凡士林45克,調和成膏,外塗患處。
偏方六
[組成]煆石膏10克,黃柏、五倍子各15克,鉛粉、漳丹、白芷、鬆香各8克,輕粉、苦參、小棗炭各5克。
[用法]共研細末,香油調搽患處。
偏方七
[組成]鬆香、枯礬、野菊花各等量。
[用法]將嫩野菊花洗淨曬幹,研為細末,再與上2味藥末等量摻合過篩,瓶裝備用。用時先用溫水洗淨患處,取此藥與香油調成糊狀貼塗患處,每日2~3次。
偏方八
[用法]先將凡士林烊化,然後徐徐將九一丹、東丹調入,和勻成膏。將此膏薄塗在紗布上約1毫米厚,蓋貼患處。敷藥先將膿皰挑破,每1膿皰分開包紮。1日2次。
偏方九
[組成]黃連、蛋清適量。
[用法]先將黃連研為細粉,用雞蛋清調為糊狀,貼於患處,每日3次。
偏方十
[組成]蠶豆皮、枯礬各適量。
[用法]取蠶豆皮烘焦,研細末與枯礬混合,用香油調敷患處。
偏方十一
[組成]明雄黃60克,乳香15克,輕粉、朱砂、枯礬、冰片各6克,麻油、凡士林各適量。
[用法]先將前五味共研為細末,再入冰片研勻後配製成20%的軟膏備用。每次換藥前將患處洗淨擦幹後將藥膏塗於敷料上貼敷患處,每日1次。
偏方十二
[組成]生大黃30克,黃連30克,黃柏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外敷瘡麵。
偏方十三
[組成]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黃芩15克,黃柏15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衝洗瘡麵。每日1次。適用於瘡麵紅腫濕爛者。
偏方十四
[組成]龜板30克,黃連10克,紅粉1.5克。
[用法]用花椒油調成糊狀,外搽。每日1~2次。適用於本病各型。
偏方十五
[組成]熟石膏27克,紅升丹3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每次以少許撒布於瘡麵上。適用於本病痂皮多者。
偏方十六
[組成]馬蹄適量。
[用法]燒灰,研細麵,塗患處。
2. 皸裂
皸裂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致皮膚幹燥,出現線狀裂隙。手足皸裂最為多見,本病發生除與皮膚結構有關,還與接觸多種物質如有機溶劑、酸堿溶液、有機油,以及機體原有的皮膚病如濕疹、手足癬、魚鱗病、先天性掌蹠角化症等有關。秋冬季冷風吹襲,皮膚幹燥,常使本病發病率增高。正常角質層內約含20%的水分,當角質層含水量小於10%時,皮膚幹燥,韌性降低,容易出現皸裂。祖國醫學認為皸裂為血虛、風燥、寒盛等所致。
偏方一
[組成]雞蛋4枚。
[用法]煮熟後,取出蛋黃,置鐵鍋中小火熬出油,冷卻後將油塗在皸裂的皮膚表麵,每日1次。用於手足、乳頭皸裂,濕疹,慢性潰瘍等。
偏方二
[組成]沙拐棗全草適量。
[用法]研末,油調成膏,外塗或水煎外洗。
偏方三
[組成]大楓子適量。
[用法]搗爛如泥,外塗。
偏方四
[組成]烏桕子適量。
[用法]水煎,外洗。
偏方五
[組成]地骨皮、蛇床子、苦參、當歸各20克,枯礬研細,大楓子、防風各15克,米醋500克。
[用法]將上藥浸泡在米醋中24小時,濾藥取液,溫熱後泡患處,每次30分鍾,早、午、晚各1次。
偏方六
[組成]當歸、桃仁、紅花各30克,青木香60克,米醋1000克。
[用法]上藥浸泡於米醋中1天,溫熱後泡患處,每次30分鍾,早、午、晚各1次。用於皸裂、角化型手足癬。
偏方七
[組成]大泡通葉1張。
[用法]火上烤軟後包於患處,每夜1次。用於受寒冷刺激而皮膚開裂者。
偏方八
[組成]五倍子末、牛骨髓各適量。
[用法]調和成膏,填納裂縫中。
3. 白癜風
白癜風是皮膚上出現的無自覺症狀的白斑,是一種後天性的局限性皮膚色素脫失病,中醫稱“白駁風”或“白癜”。病損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局限性脫色斑,邊緣清楚,周邊與健康皮膚交界處皮色較深,新發生損害的周圍常有暫時性炎性暈輪,數目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大片,患處毛發可變白,無任何自覺症狀,日曬後損害部有灼癢感。各年齡均可發病,但青年多見,病程緩慢,可長期無變化,亦可呈間歇性發展,全身各部均可發生,可散在亦可僅局限於一處,可對稱亦可單側發生,有時可呈節段性或帶狀分布。有少數患者可逐漸恢複。
偏方一
[組成]硫黃6克,冰片3克,密陀僧6克,雄黃6克,蛇床子6克,凡士林適量。
[用法]將上述中藥共為細末,用凡士林調敷患處,1日1次,10次為l療程。
偏方二
[組成]雄黃、硫黃、白附子各5克,密陀僧2克,蛇床子15克,輕粉0.5克。
[用法]共研細末,醋調,鮮生薑片蘸藥外搽患處,每日2次,連用3月。
偏方三
[組成]當歸、白芷、防風、白礬、連翹、地丁、土茯苓各15克,地骨皮、荊芥、杏仁、薄荷各10克。
[用法]煎湯,趁熱洗患處。
偏方四
[組成]補骨脂30克,浸泡於100毫升的白酒中。
[用法]蘸藥酒塗患處。
偏方五
[組成]潼蒺藜2500克,茄子根1500克,蒼耳根2500克。
[用法]上藥曬幹,共燒灰,用水1000克,煎湯取汁,熬成膏,裝瓶。另用乳香(研)15克,鋁霜0.3克,輕粉0.3克和勻,入膏中攪勻。用時取適量敷患處。日3次。
偏方六
[組成]硫黃適量,青嫩鬆珠1個。
[用法]先用蔥、花椒、甘草煎湯洗患處,再用青嫩鬆球蘸雞蛋清、硫黃共研如粉,塗搽。
偏方七
[組成]桑柴灰120克。
[用法]放鍋中蒸,用鍋中水洗患處。
偏方八
[組成]青核桃外皮1個,硫黃1塊。
[用法]共研勻,每日撒患處。
偏方九
[組成]硫黃、附子末各少許。
[用法]用茄子蒂蘸藥末塗患處。
偏方十
[組成]烏蛇肉90克,白芷、白蘞、枳殼、羌活、牛膝、天麻各50克,熟地、白蒺藜、五加皮、防風、桂心各30克。
[用法]以白酒3.5升浸泡7天。取藥酒外搽患處,每日3次。適用於本病各型。
4. 疥瘡
疥瘡是一種由疥蟲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多發於皮膚細嫩、皺褶處,奇癢難忍,傳染性極強,蔓延迅速,常為集體流行。根據其發病特點,祖國醫學中有“蟲疥”、“膿疥”、“濕疥”、“膿窩疥” 等名。本病好發於指縫、腕屈麵、腋窩前緣、肘部屈側、股內側、女子乳房下、小腹、男子生殖器等處,幼兒也可見於顏麵及頭部,病損為紅色丘疹、水皰,並可看到條狀黑線,病久全身抓痕遍布,黑斑點點,甚至引起膿皰,奇癢難忍,遇熱及夜間更甚,妨礙睡眠。
偏方一
[組成]藜蘆適量。
[用法]搗為末,以生油調敷患處。
偏方二
[組成]百部飲片100克,蒼術飲片50克,硫黃20克,麻油適量。
[用法]將百部、蒼術、硫黃共置於陶瓷器皿內,用文火炒至變黃,離火密封冷卻12小時,取出研細粉,用麻油調成糊狀即可,用時先將患處皮膚洗淨,塗敷藥液。一般每日1次,必要時1日2次,7天1療程。
偏方三
[組成]雄黃、蛇床子各等份,水銀減半。
[用法]雄黃、蛇床子俱研細,用豬油調和攪勻,入水銀再研,以不見星為度,用時早晚用湯洗淨,外敷藥膏。
偏方四
[組成]青黛、黃柏各60克,石膏、浮石各120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極細末,以麻油調勻,敷貼患處,1日1次,5次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楝根皮、皂角各適量。
[用法]上藥共研末,用豬油調勻,塗敷患處。
偏方六
[組成]綠礬、花椒1份,冰片、樟腦各7份,雞子清連同蛋殼1個。
[用法]將上藥放在雞蛋殼中,同鍛成灰。瘡濕者幹用,幹者菜油調敷。
偏方七
[組成]大狼毒、花椒各適量。
[用法]為細末,香油或豬油調,塗搽患處。
偏方八
[組成]硫黃適量。
[用法]與麻油調成糊狀,塗患處。
偏方九
[組成]楓楊皮、黎辣根、羊蹄根各適量。
[用法]放白酒中浸泡,藥酒塗搽患處。
偏方十
[組成]燈籠草(或桉樹葉,或槁本,或何首烏葉)適量。
[用法]煎水,洗患處。
偏方十一
[組成]鮮胡桃枝葉、化槁樹枝葉各等量。
[用法]水煎,洗患處。
偏方十二
[組成]何首烏、艾葉等份。
[用法]為末,水煎洗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花椒葉、鬆葉、金銀花各適量。
[用法]水煎,洗患處。
偏方十四
[組成]鬆膠香、輕粉各適量。
[用法]調勻,先用油塗患處,在擦藥。
偏方十五
[組成]綠豆葉適量。
[用法]搗爛,加入米醋少許,用舊布蘸藥擦患處。
5. 尋常疣
尋常疣係由人類乳頭病毒引起的良性贅生物,臨床表現為米粒至豌豆大的角質增生性突起,邊界清楚,表麵粗糙,質地略硬,灰褐色,頂部呈不規則的乳頭狀或刺狀增生,一般無自覺症狀,偶爾有壓痛,久可自行脫落,不留瘢痕。可因自身接種而多發,好發於手足背、手指、足緣或甲廓等處,亦可見於頭、麵部,兒童及青少年多見。似中醫的“疣目”、“千日瘡”等。
偏方一
[組成]紫硇砂30克。
[用法]研成極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選擇一枚最大的疣體,洗淨擦幹,取硇砂1.5克,敷於疣體上,然後用膠布固定,1周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鴉膽子仁搗如泥,或烏梅粉適量。
[用法]病區用酒精棉球擦過後,用白膠布一塊中間剪洞粘上,使疣體從剪洞處露出,用消毒過的三楞針劃破疣體,外敷患處,膠布固定。
偏方三
[組成]芝麻鮮花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四
[組成]苦參、板蘭根、大青葉、魚腥草各3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煎湯取濃汁,用棉球蘸藥反複敷患處,每日15~20分鍾,然後取冰片、元明粉各10克研極細末,以適量水調成糊狀搽塗患處 15~20分鍾,5日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六神丸適量。
[用法]局部消毒,用手術刀將表麵角質層刮破,取藥丸數粒(視疣體大小而定)研碎,敷於患處,膠布固定。一般5~7日可結痂脫落而愈。
偏方六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將大蒜搗成糊狀,用膠布將尋常疣根部皮膚遮蓋,75% 酒精消毒疣體,剪破疣體的頭部,以見血為好,隨即用適量蒜泥敷貼患處,然後膠布包蓋。4~5天疣體即脫落。一般1~2次即可。
偏方七
[組成]天南星適量,醋少許。
[用法]將天南星研末,用醋調為糊狀,貼塗患處。
偏方八
[組成]甲珠、木鱉子、天葵子、硇砂、明礬各等份。
[用法]先炒甲珠和天葵子,剝去木鱉子外殼,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同時,將本品與少許麻油調勻呈糊狀,敷於最大的疣體上,用紗布和膠布固定。1周1療程。敷藥後不可與水接觸,忌食辛辣燥熱之品。
偏方九
[組成]鮮斑地錦適量。
[用法]搗汁外敷。
偏方十
[組成]海金沙全草1握。
[用法]水煎洗疣,洗時用藤擦疣,每日洗2~3次。
偏方十一
[組成]斑蝥(去頭足)1.5克,雄黃2克,蜂蜜適量。
[用法]將前2味共為細末,加蜂蜜適量,調製成膏。另外將疣的角化層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後取相當於疣大小之藥膏,搓成扁圓狀置於疣麵上,以膠布固定。經10~15小時,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離皮膚。通常敷1~2次藥膏可愈。
6. 扁平疣
扁平疣,又稱青年扁平疣,為常見病毒性贅生物,好發於青年人的顏麵、手背和前臂,呈針頭至黃豆大的扁平丘疹,表麵光滑,境界清楚,質堅實,褐色或正常皮色,一般無自覺症狀,有時有輕度瘙癢感。病程緩慢,可自行消退,愈後仍可複發。中醫稱之謂“扁瘊”。
偏方一
[組成]生半夏、斑蝥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10%稀鹽酸調成糊狀,治療前將扁平疣消毒,然後用消毒的小梅花針叩打疣的頂部,待微微出血,將藥塗敷於頂端,塗後稍有燒灼感,繼而幹燥結痂,1周後脫落痊愈。
偏方二
[組成]鴉膽子適量。
[用法]病區用酒精棉球擦過後,用白膠布一塊中間剪洞粘上,使疣體從剪洞處露出,用消毒過的三楞針劃破疣體,鴉膽子去殼後洗淨晾幹,搗碎成泥,外敷,用膠布蓋上,每日1次,一般3次即可讓疣體爛後自行愈合。
偏方三
[組成]硫黃適量。
[用法]用濃茶水將硫黃調成糊狀,每晚用溫開水擦洗患部片刻後,再用上藥敷於患處,次晨洗掉,一般5~7天愈。
偏方四
[組成]解熱止痛片或去痛片適量,油脂雪花膏適量。
[用法]將藥片研細麵,同雪花膏按1:1比例拌成糊狀,塗敷患處,覆蓋2~3毫米紗布,包紮好,24小時藥幹後,再另行換藥塗於患處,患處皮膚漸變白、腐爛,一般3~5天內愈。
偏方五
[組成]巴豆仁、朱砂各等份。
[用法]將上2味藥各研極細末,混合調勻,每用藥物粉末0.5~1克,置膠布上,貼於疣表麵,經12~24小時後,局部發泡,疣即浮離皮膚,待結痂脫落而愈。另外,敷藥前宜先將疣之角化層削去,並用腆酒消毒後,再敷本方藥末。
偏方六
[組成]板蘭根30克,紫草、香附各15克,桃仁9克。
[用法]煎湯,趁熱浸洗患處。
偏方七
[組成]斑蝥(去頭足)1.5克,雄黃2克,蜂蜜適量。
[用法]將前2味共為細末,加蜂蜜適量,調製成膏。另外將疣的角化層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後取相當於疣大小之藥膏,搓成扁圓狀置於疣麵上,以膠布固定。經10~15小時,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離皮膚。通常敷1~2次藥膏可愈。
偏方八
[組成]麥糠。
[用法]水煎,浸洗患處。
偏方九
[組成]板蘭根
[用法]煎湯,浸洗患處。
偏方十
[組成]木賊500克,香附500克。
[用法]水煎,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在疣表麵上塗藥液,日2次,至疣全部皺縮幹燥。
7. 傳染性軟疣
傳染性軟疣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以兒童及青年人多見。由傳染性軟疣病毒所致,直接接觸傳染,也可自體接種。以內含軟疣小體的半球形小丘疹為皮損特征。初起為米粒大的半球形丘疹,漸增豌豆大小,表麵有蠟樣光澤,中心凹陷如臍窩,呈正常皮色或灰白色,早期質硬,後漸變軟,挑破後可擠出白色乳酪樣物質。可發於任何部位,集中或散發,不相融合,輕度瘙癢,病程緩慢,可持續數月或數年,愈後不留疤痕。以兒童及青年人多見。屬中醫學“鼠乳”範疇。屬中醫學“鼠乳”範疇。
偏方一
[組成]五倍子5份,雄黃2份,大黃1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取適量香醋調成軟膏備用。取少許藥膏,塗敷於疣表麵上2~3毫米厚,以膠布覆蓋。3日換藥1次,平均療程7.5天。
偏方二
[組成]斑蝥(去頭足)1.5克,雄黃2克,蜂蜜適量。
[用法]將前2味共為細末,加蜂蜜適量,調製成膏。另外將疣的角化層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後取相當於疣大小之藥膏,搓成扁圓狀置於疣麵上,以膠布固定。經10~15小時,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離皮膚。通常敷1~2次藥膏可愈。
偏方三
[組成]板蘭根30克,紫草、香附各15克,桃仁9克。
[用法]煎湯,趁熱浸洗患處。
偏方四
[組成]白蘚皮60克,明礬30克。
[用法]煎湯,趁熱浸洗患處,日2次。
8.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皰疹樣皮膚病,其臨床特點為數個集簇水皰群,排列成帶狀,沿周圍神經分布,常為單側性,伴有神經痛。發病前常有輕度發熱,疲倦,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狀,局部皮膚有灼熱感、瘙癢、感覺過敏和神經痛,繼而出現皮膚潮紅、出現小米粒至綠豆大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不相融合,或密集成群,常見於胸腹、腰、背及顏麵部,多在春季發病。相當於中醫“蛇串瘡”、“蜘蛛瘡”、“纏腰火丹”、“火帶瘡”。
偏方一
[組成]黃連30克,七葉一枝花50克,明雄黃60克,琥珀90克,明礬90克,蜈蚣20克。
[用法]先將蜈蚣放烘箱內烤黃,然後取上藥研為細粉,混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適量,用麻油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貼患處,1日1次,連用3~6天。
偏方二
[組成]雲南白藥、白酒或麻油各適量。
[用法]根據皮損大小,取適量雲南白藥粉,用白酒或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3~5次。
偏方三
[組成]雄黃15克,冰片3克,大黃15克,柏樹枝50克,麻油適量。
[用法]柏樹枝燒灰,與雄黃、大黃共研極細末,麻油放在勺中加熱,沸後倒入藥末,涼後入冰片攪成糊狀。用藥膏均勻地塗敷患處,外用敷料包紮,每日早晚各1次。
偏方四
[組成]生大黃、黃柏各2份,五倍子、芒硝各1份。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加凡士林配製成30%軟膏,按皮損大小將膏藥攤在麻紙上厚約0.2厘米並敷貼患處,隔日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生大黃、黃柏、黃連、明礬、雄黃、紅棗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細,食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偏方六
[組成]千裏光、白芷各30克,薄荷15克,冰片l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75%酒精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偏方七
[組成]鮮馬齒莧100克。
[用法]搗爛,敷患處,l日2次。
偏方八
[組成]大黃粉。
[用法]用醋或茶水調塗患部。
偏方九
[組成]蜈蚣焙幹研末,加冰片少許。
[用法]用茶水調塗患處。
偏方十
[組成]雄黃、五倍子、枯礬、胡黃連各等份。
[用法]研細末,茶水調塗患處。
偏方十一
[組成]青黛、生大黃各等份。
[用法]研為細末,水調敷患處。
偏方十二
[組成]雄黃3克,蚤休、生側柏葉各15克。
[用法]研為細末,用蜂蜜調敷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大薊、小薊、鮮牛奶各適量。
[用法]將大小薊放在鮮奶中泡軟,搗成膏,外敷。
偏方十四
[組成]活蚯蚓50條,白糖100克。
[用法]製成糊狀,搽敷患處。
偏方十五
[組成]鮮地錦草,或海金砂葉,或木芙蓉鮮葉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
偏方十六
[組成]冰片、生石灰各15克,醋100毫升。
[用法]先將冰片、石灰研末,用醋調成糊狀,將藥糊平攤於大紗布上,紮於患部。日1次。
偏方十七
[組成]青木香、柿油各適量。
[用法]青木香研末與柿油調和,塗患處。
9. 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性皮膚病,其特點為多形性皮損,初起皮膚出現局限性潮紅,繼而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群,漸成水皰,經搔抓或摩擦後水皰破裂形成糜爛麵,可有大量漿液性滲出,幹燥後形成痂皮,患處有劇烈的瘙癢及灼熱感。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好發於麵部、肘窩、膕窩、四肢屈側及軀幹等處,紅斑、丘疹、水皰(不形成大泡)、糜爛、滲出、結痂等病變處輕度腫脹、邊界不清,常呈對稱分布。急性反複發作可轉為慢性,慢性病程常有急性發作。屬中醫“浸淫瘡”範疇。
偏方一
[組成]黃丹30克,黃柏30克。
[用法]將藥物混勻研細,滲出物多者,將撒敷於瘡麵;出液少者,用香油調敷於瘡麵,一般1次即效。
偏方二
[組成]吳茱萸30克,烏賊骨20克,硫黃6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備用。濕性者直接用幹粉撒患處,幹性者用豬油化開調成糊狀敷貼患處,間日1次。
偏方三
[組成]訶子100克,米醋500毫升。
[用法]將訶子打爛,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再加入米醋500毫升煮沸即可,取藥液用紗布濕敷,略加壓,使之與皮損麵緊貼,幹後再加藥液。
偏方四
[組成]蜈蚣3條。
[用法]將蜈蚣焙幹壓末,用豬膽汁調敷患處,每日1次,連用7~10日。
偏方五
[組成]蛇床子、陳小粉、苦參、滑石粉、絲瓜葉、熟石膏、大青葉各2份,枯礬、硫黃各1份。
[用法]共研細末。濕性者以幹粉直接敷貼,慢性及幹性者用凡士林或植物油調敷患處,每日2次。用於急慢性濕疹。
偏方六
[組成]升丹3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細粉。每日先用野菊花、車前草煎水洗淨患處後敷散劑。待瘡麵幹燥時,以麻油調外敷。慢性濕疹則直接油調外敷,一般連用10次。適用於急慢性或亞急性濕疹。
偏方七
[組成]苦參、爐甘石各15克,枯礬6克,龍膽草30克,黃柏12克,龍葵6克,地丁6克。
[用法]將上藥煮熬後搗爛,外敷貼患處。
偏方八
[組成]楓子、苦參各50克,蒼耳子30克,蛇床子、浮萍、薟草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3000 毫升,煮沸15~20分鍾倒盆中,熏蒸患部,待水溫用紗布浸藥濕敷3~5分鍾,1日2~3次,每次20~30分鍾,至愈為止。適用於肛門濕疹。
偏方九
[組成]金銀花、白蘚皮各30克,黃連、黃柏、苦參、蒼術、枯礬各12克。
[用法]煎湯熏洗或濕敷,再用香油調搽患處。
偏方十
[組成]甘草、煆石膏各60克,滑石30克,枯礬、漳丹各5克。
[用法]共研細末,香油調搽患處,每日2~3次。用於急性濕疹。
偏方十一
[組成]硫黃、枯礬各90克,煆石膏500克,冰片2克,青黛30克。
[用法]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菜油調塗患處。
偏方十二
[組成]枯礬、熟石膏各12克,雄黃3克,冰片1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凡士林60克,調成軟膏外搽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生黃柏、生蒼術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香油調搽患處。
偏方十四
[組成]龍膽草60克。
[用法]煮水去渣,濕敷患部。適用於急性濕疹。
偏方十五
[組成]黑豆鎦油(黑豆經火熏烤流出的油)10克,地榆膏20 克。
[用法]混勻,外塗患處。每日2~3次。
偏方十六
[組成]地榆麵、煆石膏麵各600克,枯礬30克。
[用法]研勻,加凡士林90~120克,調膏外敷。
偏方十七
[組成]石菖蒲、蛇床子等份。
[用法]為末,日塗搽2~3次。
偏方十八
[組成]硫黃30克,銀珠3克,陳醋250克。
[用法]將硫黃放在鐵勺內熔化後,放入銀珠拌勻,在地上挖個2~3寸的深坑,將醋和溶化的硫黃液先後倒在坑內,等凝固後取出再熔化,如此處理3次,搗細粉,用植物油調勻,布包藥,塗搽患處,日2次。適用於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
偏方十九
[組成]鮮大葉香薷、鮮旱蓮草、鮮山礬葉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絞汁塗搽患處。
偏方二十
[組成]蒼耳子100克,蛇床子100克,甘草100克。
[用法]水煎成1000毫升,外洗,每日數次。用於陰囊濕疹。
偏方二十一
[組成]透骨草、蛇床子、白蘚皮、艾葉各適量。
[用法]水煎外洗。用於陰囊濕疹、瘡瘍腫毒。
偏方二十二
[組成]熟蛋黃適量。
[用法]煎煉成油,外塗。
10. 痱子
痱子是由於暑濕蘊蒸皮膚,汗泄不暢引起的時令疾病。與西醫紅色粟粒疹相似。多見於夏季炎熱之時,發病突然,在皮膚汗孔上發生針尖大小密集的紅色小丘疹,很快變為小水皰或小膿皰,周圍有紅暈,大小如粟米,好發於前額、頸部、肘窩、軀幹及婦女雙乳下等處,自覺瘙癢刺痛。
偏方一
[組成]馬齒莧適量。
[用法]煎水,冷後濕敷患處。
偏方二
[組成]車前草、鮮馬齒莧、蒲公英、敗醬草各適量。
[用法]任選一種,取60克洗淨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4次,至愈為止。
偏方三
[組成]花椒1把,食鹽少許。
[用法]水煎,趁熱熏洗,再用布蘸液,濕敷。
偏方四
[組成]藿香正氣水30毫升。
[用法]倒入溫水中,泡洗患處。
偏方五
[組成]葛粉30克,石灰(微炒)30克,生甘草末60克。
[用法]上藥混合研末,用棉布蘸藥粉撲身體。
偏方六
[組成]通草適量。
[用法]研極細末撲身體。
偏方七
[組成]綠豆粉60克,滑石30克,或加蛤粉。
[用法]和勻,撲患處。
11.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病因複雜不易查明。臨床以紅色或白色風團為主要皮損特征。主要表現為:突然出現形狀大小不一的風團,多為鮮紅色,少數病人風團呈倉白色或為正常膚色。風團常融合成片狀,邊緣清楚,周圍充血紅暈,此起彼落,反複發作,也可隨搔抓出現,風團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可自行消退。病人自覺奇癢、灼熱,抓後疹塊增大,數目增多。或有發熱,或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出現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慢性者可反複發作,多年不愈。屬中醫學的“風疹塊”、“癮疹”、“風疹”、“鬼風疙瘩”等範疇。分為風熱型、風寒型、胃腸實熱型、氣血兩虛型等。
偏方一
[組成]苦參30克,防風15克,撲爾敏30片。
[用法]將上藥分別研成細末,分裝瓶貯備用。臨用時苦參10克、防風10克、撲爾敏10片混合均勻,填入臍窩,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連續至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