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藥物外敷治療皮膚科疾病偏方(3 / 3)

偏方六

[組成]大黃9克,黃柏12克,雄黃9克,硫黃9克。

[用法]共研細末,麻油調外敷。

偏方七

[組成]甘蔗皮適量。

[用法]燒存性,香油調塗患處。治療坐板瘡。

偏方八

[組成]烏賊骨15克,雷公藤9克。

[用法]共為細末,擦患處。治療坐板瘡。

22.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常見慢性皮膚病,病因不明,但與神經精神因素有明顯關係。以皮膚苔蘚樣變及劇烈瘙癢為臨床特征。屬中醫學的“牛皮癬” 、“攝領瘡”、“頑癬”範疇。初起自覺皮膚瘙癢,經反複搔抓後出現扁平圓形或多角形丘疹,密集成群;曆時稍久,則相互融合,皮膚增厚、幹燥、粗糙,呈苔蘚樣變。皮損邊界清晰,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可伴色素沉著。好發頸後、頸側、肘窩、膕窩、股內側、尾骶部、腕、踝等摩擦部位。局部有陣發性劇烈瘙癢,夜間尤甚,搔抓後可造成表皮剝失,引起濕疹樣變及繼發感染。病程緩慢,多年不愈,易複發。

偏方一

[組成]蒜頭適量。

[用法]搗爛,用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感覺疼痛為止。隔日1次。

偏方二

[組成]芫花根適量。

[用法]曬幹,研末,用醋或酒調敷。

偏方三

[組成]鮮白頭翁葉適量。

[用法]將鮮白頭翁葉浸泡於涼水中以防幹癟備用。同時將葉輕輕揉搓,使其滲出汗液,將葉展開貼皮損處,上蓋2層紗布,囑患者以手輕輕加壓,5分鍾即有灼痛,20分鍾癢感消失,此時可將藥、布一並除去。患者苔蘚化明顯時,最好用熱水清洗,使苔蘚部分變軟。按皮膚大小敷藥,一次敷貼不超過80平方厘米。如果皮損波及發際,最好將其局部頭發剃去;如有多處損害,在距第一次敷藥4天後,再行第二次貼敷,如用48小時,損害處不起泡,癢感不消失,需再次貼敷。貼敷時間20~25分鍾。

偏方四

[組成]連翹、獨活、五倍子、黃柏各20克,大楓子肉、白蘚皮各50 克,防風、蒼術、苦參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分成2包,用雙層紗布包好,隔水蒸15分鍾,先取一包蒸敷患處,約2~3分鍾,將此包 放入鍋中再蒸(保持熱度50~70℃),再取另一包蒸敷,交替使用。每次需30分鍾,每日1次,每帖藥可用5~7 次,20天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斑蝥粉2份,砒霜1份。

[用法]將2味藥混勻,加白醋調成糊狀,塗敷患處約半小時,刺破所起水泡,吸幹液體,塗消炎藥膏。

偏方六

[組成]生半夏、斑蝥、白狼毒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適量米醋調成糊狀敷患處,敷藥後局部有刺激感,遂起水泡,24小時水泡消失,繼而結痂、痊愈。

偏方七

[組成]大戟30克。

[用法]洗淨,剝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撚即成粉末為止。後用紗布過濾,藥液繼續煎煮濃縮至一定粘度,冷後塗紗布上貼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

偏方八

[組成]百部30克。

[用法]泡入100毫升白酒中,用藥酒外塗患處。適用於本病皮膚幹燥粗糙增厚者。

偏方九

[組成]石榴皮適量。

[用法]炒炭,和香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日2次。

偏方十

[組成]雄黃5克,骨碎補15克,大蒜頭1隻。

[用法]共搗爛,加酒、醋各30毫升泡3天,取液外搽患處。

偏方十一

[組成]輕粉、紅粉、樟腦各3克,冰片1克。

[用法]共研細末,裝瓶密閉備用。用時外撒患處,揉擦3~5分鍾,每日2~3次。

偏方十二

[組成]枯礬10克,膽礬6克,硫黃、鬆香、製水銀、密陀僧各10克,冰片3克。

[用法]共為細末,加凡士林調勻塗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官桂、良薑、細辛各1.5克,斑蝥10個(研碎)。

[用法]放入白酒90克,浸泡7天,每日震搖1次,濾除藥渣,加入甘油30毫升。先將患處用溫水洗軟,再用藥水塗搽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期間戒酒及刺激性食物。

偏方十四

[組成]鮮雞娃草適量。

[用法]搗爛,敷局部。每日2次。3~5天為1療程。

偏方十五

[組成]煙膠9克,寒水石9克,白礬9克,花椒4.5克。

[用法]共為末,豬油調,塗搽患處。

偏方十六

[組成]旱柳葉30克,蔥白24克,明礬1.5克,豬油、食鹽適量。

[用法]共搗爛,布包塗患處。每日3次,6天為1療程。

偏方十七

[組成]鬆香、豬油各適量。

[用法]煮成糊狀,塗患處,每日數次。

偏方十八

[組成]檳榔250克,紫荊皮1000克,百部1200克,斑蝥125克,樟腦210克,60%酒精適量。

[用法]取前4味藥為粗粉,浸泡入酒精7天,過濾去渣,在加入樟腦使之溶化,再加酒精至8000毫升,搖勻。塗患處。

偏方十九

[組成]斑蝥6克,花椒12克,冰片6克,徐長卿15克,大蒜頭2個。

[用法]上藥加入45%酒精500毫升中浸泡天,濾去藥渣。塗濾藥,如出現小水泡暫停使用,塗爐甘石洗劑或龍膽紫,待水泡消失後,繼續使用。

23.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是指由於外感暑熱,複受風邪鬱於肌膚所致的一種皮膚疾病。多見於成年人,容易反複發作,以四肢多見,局部潮紅、丘疹,秋涼後自行消失。成年人多見,以往夏季大多有同樣病史,好發於四肢伸側麵,常呈對稱性,嚴重者可蔓延至其它部位。先是皮膚潮紅,繼而發出成片細小丘疹,自覺巨癢,抓破不滲水,可形成血痂,至秋涼後皮疹自行消失,嚴重者伴有煩躁、胸悶、納呆、睡眠不安、小便短赤等症狀。

偏方一

[組成]艾葉、搖竹消、路路通各30克,蠶砂60克。

[用法]上藥共煎汁,以紗布蘸藥液濕敷癢處,1日2次,可連續應用,次數不受限。

24. 皰疹樣皮炎

皰疹樣皮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皮膚病,常呈慢性反複性的小水泡表現。皮疹可有紅斑、小水泡、丘疹、丘皰疹,水皰常沿紅斑呈環狀排列,好發於四肢及腰部等處,劇烈瘙癢。皮疹成批出現,愈後殘留色素沉著。多數於 24 小時內局部紅腫或發生水皰。

偏方一

[組成]大黃麵30克,黃芩麵30克,寒水石麵30克,青黛2克,甘草油適量。

[用法]上藥混合均勻,然後加入甘草油調拌勻成膏,敷貼患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二

[用法]外塗爐甘石液。

偏方三

[組成]野菊花或莖葉各適量。

[用法]煎濃湯外洗患處,並用紗布蘸藥液敷患部,每日數次。

25. 稻田皮炎

稻田皮炎是指從事水田作業過程中所發生的皮膚病,是水稻種植地區常見病多發病,病因不全清楚,長時間浸於溫度較高的水田和機械摩擦可能是發病的主因。一般分三型:浸漬糜爛型皮炎,中醫稱“水漬瘡”;禽獸類血吸蟲尾蚴皮炎;其他因素所致的接觸型皮炎。浸漬糜爛型皮炎主要表現為:一般在下水3~5天左右發病,指(趾)縫間表皮浸漬、發白、起皺、糜爛,自覺疼痛和瘙癢;禽獸類血吸蟲尾蚴皮炎表現有:病變發生在接觸水的部位,局部先覺微癢,而後發生菜籽大紅點,後發展成綠豆大的水腫型丘疹、水皰,色淡或鮮紅,呈散在性分布;其他因素所致的接觸型皮炎:呈濕疹樣皮炎改變,有紅斑、丘疹、水皰,也可因搔抓而發糜爛、結痂樣損害,自覺瘙癢。

偏方一

[組成]鮮墨旱蓮4000克,明礬75克,冰片少許,凡士林1500克。

[用法]先將各藥共研細末,與凡士林調成膏,敷貼患處。適用於皮炎有糜爛麵者。

偏方二

[組成]密陀僧15克,凡士林70克。

[用法]將密陀僧研粉,與凡士林調和成膏,敷貼患處。

偏方三

[組成]鮮楓楊葉。

[用法]浸泡入50%酒精中24小時。用消毒棉簽蘸藥液塗患處,每日數次,一般2~3天愈。

偏方四

[組成]鮮蓬子菜1000克,黃柏15克。

[用法]蓬子菜加水4500克熬,過濾去渣,加黃柏粉再熬,製成500克膏,外塗患處。

偏方五

[組成]稻草、明礬各等量。

[用法]先將稻草切碎加水煮沸30分鍾,應用前10分鍾再加入明礬,外洗。

26. 麵部色斑

麵部色斑是指顏麵部的色素加深性皮膚病。多見於顏麵的色素斑呈黃褐色至暗褐色,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或模糊不清,鄰近者有融合傾向,尤以兩頰、額、鼻、唇及下頦處多見,一般無自覺症狀。

偏方一

[組成]白附子、白及、白蘞、白芷、白僵蠶、白茯苓、白術各等份。

[用法]為末,用雞蛋清調做餅,陰幹,用時水調敷麵並按摩片刻。治療麵色暗有雀斑。

偏方二

[組成]白附子、密陀僧、牡蠣、白茯苓、川芎各60克。

[用法]共為末,和羊乳液塗麵並按摩,次晨用水洗去。

偏方三

[組成]當歸、川芎、沙參、柴胡、防風、天花粉各20克,冬瓜仁、白芷、白及、綠豆各10克。

[用法]將上藥混合研末,取藥粉10克,蜜糖、3%雙氧水3毫升,10%枸櫞酸鈉5毫升,精麵粉及40℃水少許混合成糊狀,將中藥糊劑敷於麵部,溫熱棉墊覆蓋,30分鍾後清除,並按摩麵部,每周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黃褐斑。

偏方四

[組成]乳香、沒藥、穿山甲、葛根、山楂、厚撲、雞矢藤各100克,桂枝、甘草各30克,細辛、冰片各15克。

[用法]將山楂、葛根、甘草、白芍共煎2次,濃縮成膏;乳香、沒藥共溶於95%酒精中,其餘諸藥(冰片除外)共研細粉;將藥膏和乳沒液混合烘幹,研細粉,合諸藥末加冰片混勻放瓶中密貯備用,用時取藥粉100毫克敷於臍中,上蓋軟紙,再用藥棉壓緊,外用膠布固定。3~7天換藥1次。用於麵部色斑。

偏方五

[組成]白茄子適量。

[用法]切成薄片,貼敷雀斑處,隔夜貼1處,次日早去掉。治療麵部雀斑。

偏方六

[組成]丁香、乳香、鬆香、檀香、降香各3克,全蠍、蜈蚣、壁虎、馬蜂各1.5克,黑蜘蛛1克,蟾酥0.5克。

[用法]上藥曬幹,研極細末,混合高壓滅菌,裝瓶備用。用時去藥粉少許,白米醋調成糊狀,每晚睡前塗敷患處,範圍略大於患處,不可太厚,第二天早起用溫水洗去,連用10~20天。適用於雀斑、黃褐斑、黑斑、粉刺等。

偏方七

[組成]李子仁末適量。

[用法]和雞子白敷局部。

偏方八

[組成]白附子末,白蜜各適量。

[用法]睡前用水洗淨麵部,白蜜和藥末調塗紙上,貼患處。治療麵色黑暗而幹粗。

偏方九

[組成]續隨子適量。

[用法]搗爛塗患處。治療黑痦子,疣。

偏方十

[組成]山慈姑根適量。

[用法]搗爛塗敷麵部。治療麵幹粗而黑暗。

偏方十一

[組成]羊膽、豬膽、細辛各等份。

[用法]煎3沸,夜晚塗患處,第二天早晨用水洗去。治療產後麵幹粗而黑暗。

偏方十二

[組成]烏蛇60克。

[用法]燒灰,細研粉末,用臘月豬油調塗患處。治療麵部瘡及黑褐斑。

27. 酒渣鼻

酒渣鼻是以鼻部發紅,起粟粒樣丘疹膿皰,狀如酒渣,局部毛細血管擴張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皮膚病。多發生於中年人,病情進展緩慢,無自愈傾向,可分為紅斑期、丘疹期、鼻贅期三期。紅斑期:初發於鼻部及其兩側,呈暫時性潮紅,刺激性飲食或精神興奮後更加明顯。日久呈持續性紅斑,皮膚可見有毛細血管擴張,輕度刺癢。丘疹期:紅斑上逐漸出現丘疹、結節、毛細血管擴張明顯,或有小膿皰。鼻贅期(多屬瘀血型):患者鼻部結締組織增殖,丘疹、結節增大,使鼻部肥大,凹凸不平。同時,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現粉刺,毛囊口擴張,毛細血管明顯擴張,鼻部呈青紫色。

本病因肺胃蘊熱及瘀血凝結所致,嗜酒、喜食辛辣油膩者易發。治療的同時應避免精神緊張激動,忌酒、辛辣、濃茶、咖啡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飲食不要過飽,保持大便通暢,每天用溫水和性質柔和的中性肥皂洗臉,不宜用刺激性強的堿性肥皂,保持皮膚清潔,並避免過熱過冷的刺激。

偏方一

[組成]硫黃、大黃各等份。

[用法]研為細末,涼水調搽患部。適用於紅斑期。

偏方二

[組成]核桃仁、蓖麻仁、硫黃、大楓子仁、輕粉各9克,水銀、樟腦各6克,冰片3克。

[用法]共研如泥,紗布包裹,外搽患處,每日3次。每次3分鍾。用時應先在手臂皮膚上塗抹,無過敏現象者方可使用。

偏方三

[組成]百部、苦參、蛇床子、土槿皮、黃柏、烏梅、野菊花、土茯苓各15克。

[用法]加水1000克,水煎作冷濕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鍾。每日1劑。

偏方四

[組成]馬藺子花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五

[組成]烏梅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

偏方六

[組成]仙人掌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用於紅斑期。

偏方七

[組成]生白果6克。

[用法]嚼爛,敷患處,久敷見效。

偏方八

[組成]硫黃、檳榔等份,樟腦少許。

[用法]為末,布包,時時擦之,加蓖麻油更佳。治療酒渣鼻紅腫。

偏方九

[組成]荸薺粉適量。

[用法]常擦患處。治療酒渣鼻。

偏方十

[組成]淩霄花14克(為末),硫黃30克(研末),膩粉3克,胡桃4枚(去殼)。

[用法]將前3味藥和勻,後入胡桃肉,共研如膏,用生絹蘸藥,頻頻擦患處。治療鼻生渣皰。

偏方十一

[組成]大楓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各適量。

[用法]為末,每晚水調塗患處。

偏方十二

[組成]桃仁9克,珍珠1~1.5克,麻仁6克,輕粉0.15克,紅粉0.15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加入冷卻凝固的豬油適量,攪勻,裝瓶備用。用時先用溫水將鼻洗淨擦幹,後用藥外敷患處,每日1~2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十三

[組成]生石膏、生石灰各等份。

[用法]研細末裝瓶備用。先用溫水將鼻部洗淨擦幹,視患處大小取藥粉適量,加燒酒調糊狀,外敷患處。每日1次。皮膚有破損者禁用。

偏方十四

[組成]黃柏5克,大黃5克,青黛4克,硫黃4克,珍珠1克,輕粉1克。

[用法]先取大黃、黃柏烤幹後研細末,把珍珠、輕粉、青黛、硫黃研細,然後將諸藥粉混合,加入煎好並冷卻的豬油,攪勻備用。用時先將患處溫水洗淨擦幹,塗敷藥膏。每日3~4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瘀血型酒渣鼻。

偏方十五

[組成]淩霄花10克,密陀僧3克。

[用法]共研末,水調成糊,外敷患處。

28. 美發

偏方一

[組成]垂柳葉、生薑汁各適量。

[用法]將垂柳葉陰幹,為末,用生薑汁在鐵器中調和,夜間塗眉並按摩至發熱。治療眉毛脫落。

偏方二

[組成]麻子仁100克,白桐葉30克。

[用法]洗米水煮沸5、6次,去渣,洗浸頭發。治療須發脫落不生。

偏方三

[組成]鮮柏枝30克。

[用法]水煎,濃縮至20毫升,先用鮮生薑塗擦患處,後用柏枝水反複塗擦。每日數次,2月左右可生新發。治療脫發。

偏方四

[組成]蓮子草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磨鐵器塗眉上並按摩。每日3次。治療眉毛脫落。

偏方五

[組成]紫荊皮、補骨脂、白芷、菟絲子、羌活、斑蝥、樟腦。

[用法]浸泡於高粱酒中,外搽患處,每日3~4次。治療脫發。

偏方六

[組成]黑芝麻、何首烏、桑椹子。

[用法]用95%的酒精浸泡20天,外搽患處。治療脫發。

偏方七

[組成]側柏葉0.5升,附子30克。

[用法]共搗爛,和豬油調和,做成30個藥丸,將1個藥丸放水中洗發,其餘藥丸密閉備用。治療落發。

29. 狐臭

狐臭是一種腋下汗出帶有狐騷臭味為特征的皮膚病。多見於青年男女,以婦女更多見。初起腋下易於出汗,逐漸汗液色黃如橙汁,沾染衣物,帶有臭氣,夏季或多汗時臭氣加劇。患者腋下有棕色紋縷,汗出粘膩,如膏脂,味若狐臭,嚴重者乳暈、臍、腹股溝部等處均可有臭穢之氣。病因濕熱內蘊所致。

偏方一

[組成]密陀僧1份,去皮大蒜3份。

[用法]將密陀僧研末,與大蒜共搗爛如泥,每次取5克左右,攤紗布上,貼腋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7天為1療程,一般用藥2~4天。

偏方二

[組成]胡椒粉、牛脂各等份。

[用法]將胡椒粉調入牛脂中,拌勻,外敷患處,每日1次,連用1周。

偏方三

[組成]香樟根適量。

[用法]為細末,加入生米飯混合成團,搓揉腋下。

偏方四

[組成]滇香薷鮮品適量。

[用法]搗爛敷於腋下,每日1次,連用1周。

偏方五

[組成]粉霜、水銀等份。

[用法]以麵脂調和。外塗患處。

偏方六

[組成]石綠9克,輕粉3克。

[用法]濃醋調,塗患處。

偏方七

[組成]雄黃、石膏各250克,白礬500克。

[用法]石膏研末,放鍋中煆成白色,再將雄黃、白礬研細,混合均勻,密閉保存。用時將手指沾濕後,蘸適量藥粉成漿糊狀,塗於腋窩部,每日1次,連續塗至治愈。

30. 雞眼

雞眼是由於皮部長期受壓和摩擦引起的角質增生性損害。為邊界清晰的淡黃色或深黃色、圓形或橢圓形角化過度,綠豆至黃豆大小,平於皮麵或略高於皮麵。若削去外層則可見到致密的核心向下植入真皮,似置入的圓錐。當局部受外力壓迫時可引起明顯的疼痛,甚至呈切割樣疼痛。損害多發生於趾背蹠側,發生於兩趾間的損害由於汗浸漬,表麵變軟呈白色,故又稱軟雞眼;發生於趾背、趾側的損害,表麵角化明顯的稱硬雞眼。在有骨刺的部位常出現頑固性雞眼。

偏方一

[組成]大蒜頭1個,蔥白10厘米,花椒3~5粒。

[用法]將上藥共搗爛如泥,視雞眼大小取不同量藥泥敷於雞眼上,用衛生紙搓一細條圍繞藥泥,紗布包紮,密封。24小時後除去膠布及藥泥,3日後雞眼開始變黑,逐漸脫落。

偏方二

[組成]蜂膠適量。

[用法]先用熱水浸泡患處,並用刀削去表層增生的組織,然後將稍大於患處的小餅狀蜂膠緊貼患處,膠布固定,隔6~7天後雞眼自行脫落,雞眼脫落後需再貼藥6~7天,直到患處皮膚長好為止。

偏方三

[組成]紅花3克,地骨皮6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適量麵粉和麻油調成糊狀,密封備用。外敷時先將患部老皮削去,外敷藥物,紗布固定,2天換藥1次。

偏方四

[組成]幹蜈蚣30條,烏梅9克。

[用法]研末,加菜油適量,浸泡7~10天。先用淡鹽水泡患部15~25分鍾,待粗皮軟化後除去,外敷藥膏,紗布固定,12小時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烏梅3克,食鹽3克,陳醋適量。

[用法]將烏梅泡入鹽開水中1天,去核搗爛,加醋如泥,貼患處,1日換藥1次,2~3次即可。

偏方六

[組成]純石堿、生石灰等量,2%普魯卡因適量。

[用法]將前兩物研末,加2%普魯卡因溶液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周圍用膠布保護皮膚,當局部有灼熱感時停用。

偏方七

[組成]鴉膽子11~13粒,水楊酸粉1.5克。

[用法]鴉膽子去殼搗碎,與水楊酸粉拌勻,放膠布上。再取1膠布中間剪洞,貼患處,使患處正好露出,然後將有藥的膠布貼上,10天後換藥1次。敷貼期間避免下水出汗,否則容易感染糜爛。

偏方八

[組成]鮮石胡荽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敷前將患處老皮去掉。

31. 粉刺

粉刺是一種常見於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疾病。臨床以毛囊丘疹、黑頭粉刺為主要特征,一般在青春期後可以自愈。現代醫學稱“尋常痤瘡”。多因肺經血熱或脾胃濕熱所致。好發於皮脂腺豐富的顏麵部及胸背部,散在出現紅色或正常皮色毛囊性丘疹,有的頂端有黑色小點,稱黑頭粉刺,用手擠壓可排出乳白色脂粒;有的呈灰白色的小丘疹,稱白頭粉刺。患者應注意皮膚清潔衛生,用溫水洗臉,將皮膚存留的皮脂和皮屑洗淨。洗後不宜擦油膏。黑頭粉刺一般可將脂粒擠出,但應注意防止感染。平日應勞逸結合,少吃辛辣刺激及油膩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偏方一

[組成]硫黃、大黃各等份。

[用法]研為細末,涼水調搽患部。

偏方二

[組成]刺蝟脂肪15克。

[用法]入鍋中文火熬油,待涼後微凝成淺黃色,敷患處,每晚1次。對有結節、膿腫或破潰者療效不佳。

偏方三

[組成]丹參、白芷、野菊花、臘梅花、金銀花、月季花、大黃各9克。

[用法]水煎取藥液,用毛巾或紗布蘸藥汁熱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20分鍾。

偏方四

[組成]紫草適量。

[用法]煎油,用藥油塗患處。

偏方五

[組成]斑蝥(去足、翅),蜂蜜少許。

[用法]將斑蝥研細末,蜂蜜少許調成泥狀,取藥膏貼在患處,外用紗布固定,10~15小時後,患處起水泡,痤瘡便浮離皮膚脫落,局部塗以消炎膏,經5~7天後可結痂脫落。斑蝥有毒,勿入口眼中。

偏方六

[組成]紫皮大蒜5~10瓣,蔥白5~10根。

[用法]共搗爛為泥,敷在痤瘡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24小時後揭去,局部發泡,痤瘡便浮離皮膚,5~7天後可自然脫落。

偏方七

[組成]白石脂30克,白蘞30克,苦杏仁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雞蛋清調敷患處。

偏方八

[組成]蘆薈(榨汁)5克。

[用法]加入普通化妝品50克左右中,拌勻,外塗患處。

偏方九

[組成]苦參60克,菖蒲30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

32. 皮膚瘙癢症

瘙癢症是一種自覺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膚損害的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癢風”、“風騷癢”、“肛門作癢”、“陰癢”。患者全身或局部瘙癢,呈陣發性,夜間較重,經常瘙癢劇烈,難以忍受,不能安眠,但無任何皮膚病變。由於患者經常搔抓,可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濕疹、苔蘚樣變等損害,也可繼發感染。老年人發作以軀幹、下肢較重,稱為老年性瘙癢病。局限性瘙癢病有肛門瘙癢、陰囊瘙癢和女陰部瘙癢。本病與風邪侵襲、血虛生風、濕熱蘊結所致。冬季發病較多。

偏方一

[組成]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仁各等量,冰片適量。

[用法]將前4味藥研末,加入冰片,用凡士林或蜂蜜調成糊狀,攤成3×3×1厘米大小的藥餅,直接貼患處,外用布固定。每日1次。

偏方二

[組成]川椒、杏仁各適量。

[用法]研成膏,塗掌心,合覆陰囊而臥。適用於陰囊瘙癢。

偏方三

[組成]何首烏30克,艾葉38克,地膚子、浮萍、白芷、石楠葉、黃芩、鬆節、獨活、羌活、防風、荊芥、甘草、芒硝各10克,薄荷各5克。

[用法]加水煮沸30分鍾,放溫,毛巾蘸藥汁擦洗癢處,1劑可用3~4次。一般1次輕,2次愈。

偏方四

[組成]大蒜、花椒、赤芍、當歸、白芷、蜂房、羌活各10克,白礬30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

偏方五

[組成]艾葉適量。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

偏方六

[組成]苦參、雄黃各10克,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

偏方七

[組成]苦參、蛇床子、威靈仙各30克,川椒、白礬、香附子、白芷、狗脊、細辛、桂心各1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處。適用於肛門及陰囊瘙癢病。

偏方八

[組成]徐長卿,牛含水,或軟蒺藜、地膚子,或鮮竹葉、桉樹鮮葉,或三角風全草適量。

[用法]煎水,外洗。

偏方九

[組成]苦樹皮、黃柏各適量。

[用法]共研細粉,撒布患處。

偏方十

[組成]蛇床子、鶴虱各30克,威靈仙、苦參各15克,狼毒、當歸各1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坐浴。適用於女陰瘙癢病。

33. 肌肉注射後硬結

注射後硬結是由於長期肌肉注射或注射不易吸收的藥物,而造成注射部位出現硬快、疼痛等症狀。

偏方一

[組成]硫酸鎂50克。

[用法]加入開水100毫升中,使溶化,浸入紗布,熱敷在患處,上麵再放熱水袋或熱砂袋,每7分鍾換1次紗布,每次換3次,每日3~4次。

偏方二

[組成]大黃、食醋各適量。

[用法]大黃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塗敷患處,上用塑料布覆蓋,再用膠布固定,12小時換藥1次,連續貼敷,一般6~7天痊愈。

偏方三

[組成]鮮柳葉、食鹽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1~2次。

偏方四

[組成]乳香、沒藥各等量,鬆香適量。

[用法]將3藥按1:1:3的比例共研為細末,用酒精調成餅狀,貼敷患處,上蓋塑料布,隔日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丁香(或肉桂、皂角)5克,鮮雞蛋1個。

[用法]將藥研成細末,加入適量酒或醋調成糊狀,塗在塑料薄膜上,在敷於硬結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或用雞蛋清倒入消毒的脫脂棉球上,敷於硬結處,外用紗布固定,每日1次。

偏方六

[組成]白蘿卜。

[用法]洗淨,切成0.3厘米薄片,貼在硬結上,外蓋塑料薄膜,膠布固定,每日2次。

偏方七

[組成]大鯽魚1尾,皂角1個,胡椒7粒,黃梔子9個,老薑1斤,蔥頭3個,野苧麻根1段,麵1撮,酒糟1團。

[用法]前藥加酒共搗爛如泥,炒熱外敷患處,外用布包緊。

34.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指皮膚出現的瘢痕高出正常皮膚,形成瘢痕增生而言。多發生於皮膚外傷或手術後,由於結締組織大量增生所致。其特點為瘢痕高於皮膚,表麵不平,形狀各異,觸之較正常皮膚硬,顏色淺紅或與皮膚相似,一般無自覺症狀。與祖國醫學“肉龜瘡”類似。

偏方一

[組成]衣白魚14枚,鷹屎白30克。

[用法]上藥為末,蜜調,敷患處,每日3~5次。

偏方二

[組成]雞蛋1枚,白僵蠶21枚。

[用法]雞蛋泡酒中7天,取蛋黃;白僵蠶搗成末。兩藥調和均勻,先用布將瘢痕處搽痛發紅,再用藥塗。

偏方三

[組成]蒺藜子、山梔子仁各10克。

[用法]兩藥為散,醋調成泥狀,睡前塗患處,天明洗去。

偏方四

[組成]禹餘糧、半夏等份。

[用法]為末,以雞蛋黃調,先用將瘢痕處擦紅,再塗藥。

偏方五

[組成]大黃、芒硝、乳香、沒藥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水調為膏,貼於患處,隔日換藥1次,3周為1療程。用於瘢痕疙瘩,手術後痛結節。

偏方六

[組成]山楂適量,黃酒適量。

[用法]將山楂烘幹後研細末,加黃酒調敷患處。用於手術瘢痕,瘡疥瘢痕。

偏方七

[組成]五倍子100克,蜈蚣1條,蜂房18克,黑醋250克。

[用法]將前3藥研末,與黑醋混合攪勻,攤於黑布上外敷瘢痕處,3~5天換藥1次,直至瘢痕軟化,症狀消失。用於燒傷瘢痕。

偏方八

[組成]苦參子仁90克,凡士林210克。

[用法]苦參子仁研末,加凡士林調勻,外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