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二
[組成]艾葉、馬鞭草各120克,鮮蒲公英30克,鮮馬齒莧30克。
[用法]除艾葉、馬鞭草外,其它草藥一起搗爛。先用艾葉、馬鞭草煎水衝洗,再用搗爛的其它藥外敷患處,每日1次。
偏方三
[組成]豨薟草30克,蛇床子、防風、蒼耳子、浮萍各15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
偏方四
[組成]丹參、苦參、蛇床子各60克。
[用法]煎湯,趁熱洗浴。
偏方五
[組成]地膚子60克,芒硝3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處。
偏方六
[組成]苦參60克,狼毒10克。
[用法]煎湯,趁熱洗患處。
偏方七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黃柏、鶴虱各15克,蜂房、生大黃、生杏仁、枯礬、白蘚皮、大楓子、芒硝、蟬衣、丹皮各10克,生川烏、生草烏、皂角、牛蒡子、荊芥、防風、苦參、澤蘭葉、赤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浸泡洗患處。
偏方八
[組成]鮮土香薷250克。
[用法]熬水洗浴。
偏方九
[組成]棗子根、樟樹皮各適量。
[用法]水煎洗浴,日2次。
偏方十
[組成]苦楝皮適量。
[用法]水煎洗浴。
偏方十一
[組成]鬆樹皮適量。
[用法]水煎,熏洗。
偏方十二
[組成]枳實適量。
[用法]以醋浸濕,加熱,熨患處。
12. 銀屑病
銀屑病為常見慢性炎性皮膚病,病因尚無確切定論,主要有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內分泌影響、神經精神因素及免疫學紊亂等學說,臨床以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或皮損為特征。多急性發病,初起皮疹大多為紅色炎性丘疹,逐漸擴大至融合成片,邊界清楚,可呈點滴狀、錢幣狀、地圖狀等。皮損覆蓋銀白色鱗屑,剝去鱗屑可見到淡紅色發亮的半透明薄膜及點狀出血,皮損可發全身各處,輕者局限或散發,重者波及全身,以頭皮、四肢伸側多見,自覺瘙癢或劇癢。病程一般分進行期、靜止期和消退期。經過緩慢,遷延數年,易反複發作。屬中醫學“白疕”、“鬆皮癬”等範疇。
偏方一
[組成]馬錢子35克,朱砂6克,核桃仁12個,水銀35克。
[用法]先用香油或豆油將馬錢子炸鼓起,軋成末,核桃仁放入鐵鍋中炒焦軋細,將上3味藥拌勻,然後加入水銀做成約15個雞蛋黃大小的藥丸備用,清洗肚臍,將藥丸放入臍中固定,24小時後更換新藥丸,用過的藥丸還可外擦皮損處。
偏方二
[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野菊花240克,芒硝500克。
[用法]水煎,趁熱全身浸泡洗浴。
偏方三
[組成]荷爾蒙雪花膏1盒,輕粉、紅粉各0.5克。
[用法]將上方一起調拌勻即成淨膚膏。除血燥型先用梅花針點刺患部微見出血點敷本品外,均可直接敷用,隔日1次,時間不超過1個月。可同時配中藥煎湯服。
偏方四
[組成]硫黃 50克,花椒50克,雞蛋5個,香油適量。
[用法]將雞蛋去清留黃,硫黃、花椒混放雞蛋內,焙幹後同蛋一同研末,去渣,加香油調成糊狀,外貼患部。
偏方五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黃柏、鶴虱各15克,蜂房、生大黃、生杏仁、枯礬、白蘚皮、大楓子、芒硝、蟬衣、丹皮各10克,生川烏、生草烏、皂角、牛蒡子、荊芥、防風、苦參、澤蘭葉、赤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浸泡洗患處,然後外塗黃升皮膚軟膏。
偏方六
[組成]白及30克,五倍子60克,老陳醋適量。
[用法]白及、五倍子分別搗細末,先將五倍子粉與陳醋混,呈稀湯狀,置鍋內文火煎熬,待稍稠後入白及粉,成糊狀備用,用時將藥糊塗敷患處。注意:有皮損者不用。
偏方七
[組成]當歸30克,紫草6克,大黃細末4.5克,香油300毫升,黃蠟180毫升。
[用法]用香油煎熬當歸、紫草成焦黃色,濾去渣,加黃蠟熔化,待冷加大黃末,攪勻成膏,塗皮損處。適用於本病各型。
偏方八
[組成]黃連適量。
[用法]放入香油內煎熬黃去渣,待冷卻後,藥油塗患處,每日數次。用於本病初起或複發不久,皮疹發展迅速,潮紅瘙癢明顯,鱗屑較多者。
偏方九
[組成]雷公藤或側柏葉適量。
[用法]煎水外洗局部。
偏方十
[組成]苦參20克,花椒、桂枝、當歸、首烏各10克。
[用法]共研粉,用紗布包縫好,在沙鍋內加水浸泡30分鍾,煮沸後洗患部,洗前先用溫水洗淨患處,藥液溫度以能夠耐受為宜,但不要低於體溫。然後用毛巾蘸藥液熱敷、摩擦、泡洗患部。每次30~60分鍾,日2次(睡前1次)。
13. 斑禿
斑禿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局限性斑狀脫發。臨床表現為頭部突然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斑狀脫發區,多無自覺症狀。斑狀脫發可單個發生,也可數個同時或先後發生,邊界清楚,脫發處頭皮光亮,毛囊口清楚可見,或有纖細短發存在。嚴重者頭發可全部脫光,少數病人頭發、眉毛、胡須、腋毛、陰毛等均可脫落。一般病程為數月或更久,可反複發作,但大多數均能自愈。發病前多有精神創傷或過度緊張等情況,屬中醫“油風”、“鬼剃頭”範疇。
偏方一
[組成]補骨脂30克。
[用法]浸泡入白酒100毫升中7天。每日3次外塗患處。
偏方二
[組成]補骨脂粉、生川烏粉等量。
[用法]用酒或醋調塗患處。
偏方三
[組成]防風、荊芥、蔓荊子、艾葉、菊花各10克,薄荷、藿香、甘鬆各6克。
[用法]煎湯趁熱洗患處。
偏方四
[組成]鮮生薑適量。
[用法]搗爛如泥,加溫後敷於脫發處,每日1次。
偏方五
[組成]藤黃3克,枯礬3克,輕粉1.5克,明雄1.5,麻油12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麻油120克,黃、白礬各9克,熬枯成膏。先剃淨頭皮,後用明礬、川椒各4克,煎水洗淨患處,敷上藥膏,每日1次,至愈為止。
偏方六
[組成]雄黃、硫黃、鳳凰衣各15克,炮甲珠9克,滑石粉30克,豬板油30 克。
[用法]先將諸藥研極細末,以豬板油和勻,再兌適量豬苦膽汁,共調成軟膏,貼敷於患處,每日2~3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氣血兩虧和肝腎陰虛斑禿。
偏方七
[組成]當歸、紫草根各100克,黃蠟380克,豬油25克,香油1000毫升。
[用法]先煎香油,再加黃蠟與豬油使之溶化,次加當歸,最後加紫草根,煎至膏色呈鮮明之紫紅色為度,用3層紗布過濾,外敷禿發區,再用電吹風機烘烤5~10分鍾,溫度以頭皮能耐受為度,1日1次,12次為1療程。
偏方八
[組成]貓兒毛30克。
[用法]燒成灰,和膏外敷。
偏方九
[組成]水楊酸9.4克,石碳酸1毫升,斑蝥酊(斑蝥1.6克,用紙包壓碎,和75%酒精25毫升,密閉浸泡1周,取上清液)10毫升,辣椒酊(幹辣椒15.6克,研成細末,和75%酒精250毫升,密閉浸泡1周,取上清液)200毫升,甘油10毫升,75%酒精80毫升。
[用法]將上藥混合搖勻即成,置密塞容器中備用。用棉簽蘸藥液塗患處,每天1~2次,亦可局部噴霧。
偏方十
[組成]鮮側柏葉、丹參、桂枝、生薑、蔥、生半夏、蛇床子、明礬等量。
[用法]泡入60%酒精中。用藥酒外塗患處。
14. 頭癬
頭癬是發生於頭皮的一種淺部真菌病,兒童多見,傳染性大,根據其臨床特點,可分黃癬、白癬及黑點癬三型,中醫稱之為“白禿瘡”、“肥禿”、“禿瘡”、“柱發癬”等。黃癬:菌痂呈黃色,除去菌痂,其下顯見輕微鮮紅凹陷的萎縮性痕,其上殘存少數毛發,且外表幹燥混濁,失去光澤,易於撥除。白癬:頭皮可見散在分布的圓形灰白色鱗屑斑,炎症不顯,毛發在距表皮2厘米處折斷,易於撥除,瘙癢。黑點癬:初起頭皮可見呈散在分布的點狀紅斑,發展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不整形灰白色鱗屑斑,病變處頭發高出頭皮後即折斷,遠望如黑點,發內充滿整齊排列的鏈狀大孢子。
本病治療以外治為主,因不易殺死毛囊及發內的真菌,可連根拔除病區的毛發;應每日洗頭,連續1個月以後,每周2次;每周剪發1次,一般連續2個月。本病可接觸傳染,應注意隔離,減少傳染,對患者用過的梳子、枕巾等生活用品要煮沸消毒15分鍾後才能使用。
偏方一
[組成]槿樹皮適量。
[用法]為末,醋調,敷之。
偏方二
[組成]土大黃、黃精、蛇床子、苦參各500克。
[用法]加醋3000毫升,密閉浸泡7天。用時,每日將患處浸入藥液泡30~60分鍾,連續7天為1療程。
偏方三
[組成]川椒(去子)25克,紫皮大蒜100克。
[用法]先將川椒研粉,再與大蒜泥混合,搗成藥泥,裝瓶備用。用溫水浸泡、洗淨、擦幹患處,再以棉簽敷上薄薄一層藥泥,用棉球反複揉搓,使藥物滲皮膚,每日1~2次,10 天為 1療程。適用於頭癬、手足癬、體癬、甲癬等。
偏方四
[組成]蜂房1個,蜈蚣2條,明礬適量。
[用法]將明礬研末,放入蜂房孔中,連同蜈蚣置瓦片上文火烤焦,共研細末,麻油調勻外貼。
偏方五
[組成]紫草、黃蠟各60克,百部125克,樸硝50克,硫黃15克,樟腦6克,麻油370克。
[用法]先將香油倒鍋內,然後加百部、紫草熬至半枯,去渣,離火,漸加入樸硝,後加入硫黃、樟腦攪勻,最後入黃蠟成膏,先剃光患處頭發,後將藥敷在患處,每日1次。
偏方六
[組成]雄黃9克,豬膽1個。
[用法]雄黃為末,豬膽汁調成糊狀,外塗敷患處,每日1次。
偏方七
[組成]雄黃軟膏。
[用法]塗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2個月。塗藥前應將患處及周圍1厘米範圍的頭發拔除幹淨。適用於各種頭癬。
偏方八
[組成]雞娃草60克,95%酒精適量。
[用法]將藥浸泡入酒精內5天,外塗患處。治療頭癬、體癬、手癬、足癬。
15. 體癬、股癬
體癬是指發生於平滑皮膚上的淺部真菌病。中醫稱“銅錢癬”、“圓癬”。股癖是發生於股內側、肛門附近的淺部真菌病,屬體癬範疇。中醫稱“陰癬”。體癬為光滑皮膚上以丘疹、丘皰疹、水皰、 鱗屑組成的圓形或同心園病損,中央自愈,向外周擴展,直接鏡檢及黴菌培養陽性。股癖則腹股溝、臀部及陰股部皮膚可見半環形紅斑,邊緣為丘皰疹構成堤狀,輕度增厚脫屑,病損中央部分可有輕度濕疹樣改變,直接鏡檢及黴菌培養陽性。
偏方一
[組成]紫背草適量。
[用法]生礬少許。共研,敷患處。
偏方二
[組成]硫黃15克,苦礬6克,花椒、大黃、密陀僧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米醋調敷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偏方三
[組成]土槿樹皮適量。
[用法]上藥研細末,醋調,文火燉如膠,敷貼患處。
偏方四
[組成]蚌殼(煆)、五倍子各60克,冰片少許。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菜油調敷患處。
偏方五
[組成]鮮生半夏適量。
[用法]將鮮生半夏剝去外皮,用醋3~4滴,置碗底內,磨汁敷患處。1日3次。適用於股癬。
偏方六
[組成]苦參50克,玄參30克,明礬、芒硝各10克,花椒、大黃各15克。
[用法]上藥煎水500毫升,以紗布蘸藥濕敷患處,1日3次,每次30分鍾。治療體癬、股癬。
偏方七
[組成]硫黃5克,樟腦2克,大楓子、生杏仁各6克,輕粉2克,豬油適量。
[用法]將硫黃、樟腦、輕粉共研細末後和入大楓子、生杏仁、豬油,共搗糊狀,外塗敷患處,1日2次,連用5天。用於股癬瘙癢脫屑者。
偏方八
[組成]硫黃、雄黃、蛇床子各6克,石黃、密陀僧各3克,輕粉1.5克。
[用法]為末,直接外敷或醋調外搽,每日1~2次,直至痊愈。
偏方九
[組成]密陀僧、硫黃各30克,白附子15克。
[用法]為末,直接外敷或醋調外搽,每日1~2次,直至痊愈。
偏方十
[組成]鮮白雪花180克,幹苦楝皮30克,鮮土大黃15克,鮮辣蓼15克,鮮土荊芥30克,幹千裏光30克。
[用法]冰醋酸100毫升,95%酒精500毫升,蒸餾水加至1000毫升。浸泡7天後過濾去渣。先用鮮馬鞭草、龍葵各適量,煎成溶液擦洗患處,再用此藥液塗患處,每日2~3次。
16. 手癬
手癬是由於真菌侵犯手部表皮所引起的淺部真菌病,中醫稱“鵝掌風”。因傳染所致,多單側發生,亦可雙側,發於手心及手指掌麵,初起為小水皰,破潰或吸收後出現脫屑,或伴有潮紅,以後擴大融合成不規則或環形病灶,邊緣清楚;發於指縫間者,常為潮紅濕潤,脫皮,自覺瘙癢,症狀夏重冬輕,有的不經治療終年不愈,入冬後可發皸裂;嚴重者可見疼痛,屈伸不利。手癬的預防可參考足癬相關內容。
偏方一
[組成]臭香椿葉250克。
[用法]搗爛,敷患處。適用於癬濕癢難忍。
偏方二
[組成]小青楊葉12克,桃葉12克。
[用法]陰幹共研細末,加入豬肝120克。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偏方三
[組成]土大黃、黃精、蛇床子、苦參各500克。
[用法]加醋3000毫升,密閉浸泡7天。用時,每日將患處浸入藥液泡30~60分鍾,連續7天為1療程。
偏方四
[組成]熊油30克,瓦鬆9克,輕粉3克,樟腦3克。
[用法]各為末,先以甘草9克、桂枝9克煎湯洗患處,烘幹,以熊油調各藥末,搽並烘患處,每日3次。
偏方五
[組成]天南星、白槿皮、檳榔各30克,木鱉子、樟腦各15克,斑蝥30個,蟾酥9克。
[用法]以上共為粗末,加入白酒500毫升中浸泡。取藥液外塗患處,每日1~2次。適用於手足癬。
偏方六
[組成]土槿皮、大楓子肉、地膚子、蛇床子、白蘚皮、苦參各30克,硫黃、樟腦各15克,枯礬125克,50%酒精2升。
[用法]土槿皮為粗末,大楓子肉搗碎,硫黃研洗,枯礬打鬆,加酒精800毫升溫浸2天,取液;藥渣再加酒精600毫升浸2天取液,再加酒精600毫升取液。將3次取得藥液混合,再將樟腦以95%的酒精溶解後加入上液中,澄清後取藥液外用,每日3次。適用於手足癬幹燥者,糜爛者禁用。
偏方七
[組成]千裏光、蒼耳草等量。
[用法]將上2味藥洗淨,濃煎成膏狀,外敷患部,1日1次,每日更換。
偏方八
[組成]鮮蓖麻葉30克。
[用法]將上藥揉軟貼患處,幹後再換藥。
偏方九
[組成]樟腦、硼砂、雄黃各5克,冰片、枯礬各1克。
[用法]研末,外撲患處。每天3次。適用於本病濕爛浸淫者。
偏方十
[組成]皂莢30克,苦參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30克,大楓子15克,淩霄花藤30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用於手、足癬。
偏方十一
[組成]大楓子、皂莢、土槿皮、藿香各15克,花椒9克,地骨皮6克,白礬12克,野薔薇根30克。
[用法]煎煮20分鍾後,加醋250毫升,先熏後浸洗30分鍾。
偏方十二
[組成]當歸、桃仁、紅花各30克,青木香60克。
[用法]將上藥浸泡入1000克米醋中7天,用藥液浸泡患處20分鍾,每日1次,每付中藥可適用10天,20天為1療程。適用於角化型手足癬。
偏方十三
[組成]地骨皮20克,枯礬15克,大楓子15克,蛇床子2克,防風15克,苦參20克,當歸20克。
[用法]浸泡在500克米醋中1天,濾藥取液,用時將藥液溫熱後浸泡患處,每次30分鍾,早、中、晚各1次,連續使用,每服藥可用2天。
偏方十四
[組成]曼陀羅鮮根9克,雄黃9克,明礬9克。
[用法]水煎數沸,去藥渣,待溫時將患處浸於藥水中,越久越好,每日1~2次。適用於手掌心破潰瘙癢流黃水者。
偏方十五
[組成]百部、苦參、黃柏、大黃、當歸各21克,土槿皮30克,全蠍10隻。
[用法]上藥為粗末,浸1000克醋中3天,第4天將藥醋和藥渣一起加溫使用。患處浸泡藥醋中30分鍾,每日1~2次,每付藥可用7天左右。
偏方十六
[組成]鮮側柏葉適量。
[用法]水煮2、3沸,先熏後洗患處,每日2~3次。
偏方十七
[組成]藿香30克,黃精、生大黃、皂礬各12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1升醋中浸泡7天。用藥醋浸泡患處。治療手足癬。
偏方十八
[組成]苦瓜葉適量,米糖油少許。
[用法]先用苦瓜葉煎湯洗患處,再用米糖油塗敷。
偏方十九
[組成]大風子30克,明礬18克,地骨皮30克,皂角18克。
[用法]上藥為末,醋調為膏,紗布包裹,手握住,每日2次,每次1小時。
17. 足癬
足癬是由於真菌侵犯足部表皮所引起的淺部真菌病,中醫稱“腳氣”、“腳濕氣”。皮損常初發於單側趾縫間,初期患處出現粟粒大小水皰,伴有瘙癢,數日後出現白色脫屑,可撕脫,或皴裂脫皮,逐漸浸淫浸延至足跟、足蹠。皮損以糜爛、水皰、脫屑、角化為特征。病易反複,入夏加劇,冬日症狀減輕,部分患者可出現皸裂。黴菌直接鏡檢和培養陽性。
本病多因傳染而得,所以要注意預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洗臉、洗澡、洗腳用布要分開,並各人自備,鞋襪不要互相換用,夏天盡可能不穿透氣不佳的球鞋、膠鞋,應穿透氣的布鞋或涼鞋,經常保持足部的幹燥清潔。患病後,避免搔抓患處,以防其他部位的感染。本病非疑難病症,但往往因患者不能堅持長期不間斷用藥而複發,所以要堅持用藥至痊愈,治療期間患者的鞋襪應煮沸消毒或用開水燙洗曬幹後再用。
偏方一
[組成]枯礬、廣丹各等份。
[用法]研末外撒患處。足癬局部濕爛者。
偏方二
[組成]五倍子15克,苦礬10克,冰片9克。
[用法]為末,香油調糊狀,塗於患處。用於各種足癬。
偏方三
[組成]黃丹、五倍子(煆)各等份。
[用法]將黃丹研為細末,再將五倍子微火烤幹研為細末,然後裝瓶備用。用時將腳洗淨擦幹,外貼此藥。
偏方四
[組成]密陀僧30克,輕粉3克,熟石膏6克,枯礬6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腳濕爛則幹敷,幹則桐油調敷。
偏方五
[組成]荊芥葉適量。
[用法]將荊芥葉搗爛,敷腳趾間及癢處。
偏方六
[組成]土大黃、黃精、蛇床子、苦參各500克。
[用法]加醋3000毫升,密閉浸泡7天。用時,每日將患處浸入藥液泡30~60分鍾,連續7天為1療程。
偏方七
[組成]黃柏、滑石、枯礬、樟腦各6克。
[用法]為末,外撲患處。每日2~3次。適用於足癬局部濕爛者。
偏方八
[組成]枯礬、樟腦各24克,冰片7克,滑石10克,硫黃、輕粉各12克,熟硼砂10克。
[用法]為末,外撲患處。適用於足癬局部濕爛者。
偏方九
[組成]馬齒莧60克,百部30克,黃柏15克,川椒10克,明礬10克。
[用法]水煎,先熏後浸泡30分鍾。
偏方十
[組成]皂莢30克,苦參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30克,大楓子15克,淩霄花藤30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用於手、足癬。
偏方十一
[組成]天南星、白槿皮、檳榔各30克,木鱉子、樟腦各15克,斑蝥30個,蟾酥9克。
[用法]以上共為粗末,加入白酒500毫升中浸泡。取藥液外塗患處,每日1~2次。適用於手足癬。
偏方十二
[組成]土槿皮、大楓子肉、地膚子、蛇床子、白蘚皮、苦參各30克,硫黃、樟腦各15克,枯礬125克,50%酒精2升。
[用法]土槿皮為粗末,大楓子肉搗碎,硫黃研洗,枯礬打鬆,加酒精800毫升溫浸2天,取液;藥渣再加酒精600毫升浸2天取液,再加酒精600毫升取液。將3次取得藥液混合,再將樟腦以95%的酒精溶解後加入上液中,澄清後取藥液外用,每日3次。適用於手足癬幹燥者,糜爛者禁用。
偏方十三
[組成]當歸、桃仁、紅花各30克,青木香60克。
[用法]將上藥浸泡入1000克米醋中7天,用藥液浸泡患處20分鍾,每日1次,每付中藥可適用10天,20天為1療程。適用於角化型手足癬。
偏方十四
[組成]黃柏、蒼術各20克,苦參、明礬、紫草、徐長卿各30克。
[用法]加水煎至1000毫升,倒入盆中,先熏患足,待水溫適宜時將足放入藥液中泡20~30分鍾,每日1劑,早晚各1次。
偏方十五
[組成]鮮蒲公英、鮮敗醬草各500克。
[用法]洗淨切碎,放盆中加水1500毫升,煮開後再煎10分鍾,待藥液溫,泡足,晾後再加熱浸泡,每劑如此反複3次即可。
偏方十六
[組成]藿香30克,黃精、生大黃、皂礬各12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1升醋中浸泡7天。用藥醋浸泡患處。治療手足癬。
18. 甲癬
甲癬是真菌侵犯指〈趾〉甲板所引起的疾病,多繼發於手足癬,中醫稱為“灰指甲”。主要表現為病甲增厚、不平,呈灰白色,遊離緣可見甲下碎屑,病甲與甲床分離,直接鏡檢及細菌培養陽性。中醫稱“灰指甲”。
偏方一
[組成]川楝子10枚。
[用法]川楝子去皮浸泡至軟,搗成糊狀後加凡士林適量,包敷患指(趾),2天後取下。一般連用 2次見效。
偏方二
[組成]鴉膽子適量。
[用法]將鴉膽子去殼,先將病區趾或指甲用溫熱鹽水浸泡20~30分鍾,使其發軟,再用小刀將萎縮鬆軟部分去掉。並用另一拇指、食指隔塑料薄膜捏住鴉膽子擠壓,用壓出油塗病區,每甲1~2粒,每日 1次。
偏方三
[組成]白鳳仙花適量。
[用法]和蜜搗爛,先將病區趾或指甲用溫熱鹽水浸泡20~30分鍾,使其發軟,再用小刀將萎縮鬆軟部分去掉,將藥泥外敷。
19. 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種以皮膚膠原纖維硬化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皮膚結締組織病。一般經過紅腫、硬化及萎縮三個階段,受累皮膚常與深部組織固著,不易移動,因而可造成麵貌變形和相應器官的功能障礙。中醫的“皮痹”屬本病範疇。本病原因不明,可表現為多係統受損害,先見皮膚,繼而累及內髒,特別是胃、腸。多發生於25~55歲間,女性多於男性。
局限性硬皮病:皮損為硬化性斑疹,表麵光滑如蠟,消退後可萎縮,色素沉著或脫失等,其形態、大小、數目不等,軀幹部多為斑片狀,在頭麵、頸胸、四肢部者多呈帶狀或點滴狀。係統性硬皮病:初起皮損呈實質性水腫,以後漸變硬化而幹燥,有蠟樣光澤,伴以色素增加或脫失,最終皮膚、皮下組織和皮膚附屬器均呈萎縮,以至皮膚緊貼骨骼如木板樣硬化,毛發脫落,出汗障礙,早期多見於肢端,並有動脈痙攣現象,後期可侵犯身體各部而出現各種相應症狀。
偏方一
[組成]豆腐適量。
[用法]按病變部位大小將豆腐切成薄片,放置砂鍋內加熱,待溫度降至能忍受時敷患處,每次2片,輪換熱敷,豆腐可反複加熱,使用至無漿析出後棄去。每日1次,每次15分鍾。
偏方二
[組成]群藥類:鮮羊蹄根、梗、葉、大楓子、百部、皂刺各 60 克,鮮鳳仙花、羊躑躅花、透骨草、馬錢子、苦杏仁、銀杏、蜂房、苦參子各30克,山甲、川烏、全蠍、斑蝥各15克,金頭蜈蚣15條;藥麵類:白及麵30克,藤黃麵、輕粉各15克,硇砂麵10克。
[用法]將香油4公斤、生桐油1公斤傾入鐵鍋內,浸泡群藥後,文火煉成深黃色,離火後過濾,再將藥油置武火上,熬煉至滴水成珠,每公斤油加官粉420克、漳丹60克,藥麵60克,鬆香60克,製成脫色拔膏棍,外貼患處,每隔3~4日更換1次。
偏方三
[組成]桃、柳、槐、榆樹枝各1尺,乳香、沒藥、羌活、千年健、三七、雞內金各15克,香油500毫升。
[用法]先將香油煎開,入上藥,炸至焦黃去藥渣,趁熱加入黃丹250克製成藥膏。用時將藥膏加熱後敷貼患處,冷後更換,每日1次。
偏方四
[組成]葫蘆茶、(蕁麻科)糯米藤各等份。
[用法]和鹽共搗爛,敷患處。
偏方五
[組成]霧水葛葉、葫蘆茶葉各適量。
[用法]和鹽共搗爛,外敷患處,並用霧水葛莖和葫蘆茶煎水洗擦患處。
20. 剝脫性皮炎
剝脫性皮炎又稱紅皮病,是一種累及全身或廣大皮膚表麵,以彌漫性潮紅,持續性大量脫屑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性皮膚病。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確,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中醫稱為“紅皮”。急性者發病常有發熱、寒顫、倦怠等前驅症狀,初發常在四肢屈側或關節屈麵發生局限性紅斑,迅速擴延全身,呈廣泛潮紅,並有輕度水腫或浸潤,大多幹燥。少數患者可出現濕潤結痂,繼而大量脫屑,鱗屑大小不一,糠麩至葉狀,可有顯著性皮膚浸潤,頭麵部因皮脂較多或繼發感染致鱗屑厚積可與頭發粘連在一起。手足掌麵常呈大片脫皮,如破手套、破襪套狀。毛發稀少或脫落,指趾甲肥厚,顏色灰黃,最後可脫落。常伴有淺表淋巴結腫大。急性者約1~2月可以緩解,但可反複發作。可見於任何年齡,以中老年多見,男多於女。
偏方一
[組成]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龍骨120克,川貝18克,冰片、朱砂各18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凡士林調勻,使之成20%的軟膏,冬季可適量加入香油貼敷患處。適用於皮膚幹燥,脫屑者。
偏方二
[組成]生甘草60克。
[用法]加水煎液,以毛巾或紗布蘸藥液濕敷患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三
[用法]蓖麻油,外敷患處。
偏方四
[用法]3%硼酸水濕敷患處。適用於本病滲出部位。
21. 毛囊炎
毛囊炎是毛囊部發生的急性、亞急性、慢性化膿性或非化膿性炎症。化膿性者主要是由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非化膿性的多與職業或某些治療因素有關。好發於頭部、胸背、四肢和臀部。初起患處驟然發生紅色粟疹,中有毛發穿過,形若粟粒,散在或攢集,周邊紅暈,時有癢痛,數日後瘡頂可見白色膿頭,疼痛加劇,瘡周皮膚焮紅或脂水滲流,一般5~7天可吸收、幹燥、結痂。愈後不留瘢痕。部分患者可反複發作,達數周或數月,一般無全身症狀。
依其發病部位的不同,祖國醫學中有多種名稱,發於頸部的稱“發際瘡”、發於胡須部者稱“須瘡”、發於臀部者稱“坐板瘡”。認為其發作多因濕熱毒邪,也與體質虛弱,局部皮膚不潔有關。分熱毒型、濕熱型。熱毒型局部鮮紅堅硬結節,灼熱疼痛或刺癢,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舌紅。濕熱型局部紅腫小結節,中央有小膿皰,或潰破溢膿血,疼痛,瘙癢。
偏方一
[組成]黃柏30克,黃連3克,蘆薈6克,蒼術、滑石各9克,鬆香12克,冰片0.6克。
[用法]共研細粉,撒於患處。
偏方二
[組成]大黃粉適量。
[用法]醋調,塗患處。每日2次。
偏方三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每日1次。
偏方四
[組成]大青葉60克,乳香、沒藥、黃柏、生大黃、明礬、漳丹、川黃連、銅綠、膽礬、芙蓉葉、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
偏方五
[組成]白及、白蘞、枯礬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為細麵,先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清洗患部,用植物油藥粉呈糊狀,敷於瘡麵上,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