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藥物外敷治療外科疾病偏方(1 / 3)

1.癤

癤,俗稱癤子、火癤,是由於化膿性細菌侵入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癤初起為紅色小硬塊突起,上有黃白色膿頭,以後紅腫疼痛加劇,中央變軟,膿頭破潰,流出膿液,隨即腫痛多減輕,瘡口逐漸愈合。嚴重者伴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

癤多發於富有毛囊和皮脂腺的麵部、背部和頸部,常見於夏、秋季。如反複發作且多發者,稱為癤病。癤病發於頸後發際部的稱為發際瘡;發於臀部的稱為坐板瘡。因頭麵部有豐富的血管網,故發於麵部和鼻唇部位的癤,發病急,病情較重,容易引起顱內感染或膿毒敗血症等重症,又稱麵疔,要特別注意,不得用手擠壓排膿。

偏方一

[組成]鮮馬齒莧、野菊花、蒲公英各6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處,然後外敷藥渣。適用於癤腫初期腫硬疼痛明顯時。

偏方二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適用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局部紅熱腫痛者。

偏方三

[組成]大青葉60克,乳香、沒藥、黃柏、生大黃、明礬、漳丹、川黃連、銅綠、膽礬、芙蓉葉、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適用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局部紅熱腫痛者。

偏方四

[組成]生大黃100克。

[用法]加水300毫升,煮沸20分鍾後過濾,加水再煮沸15分鍾,將兩次濾過的大黃煎出液煎熬濃縮至100毫升。每100克凡士林加入30毫升大黃煎出液即成30%的大黃軟膏。用時隨瘡口大小攤於紗布上外貼患處。適用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局部潰破後,膿液較多者。

偏方五

[組成]製乳香、製沒藥、煆象皮各6克,煆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癤癰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六

[組成]露蜂房2枚,巴豆21粒。

[用法]蜂房燒灰,巴豆用植物油煎二三沸,去豆。用油調蜂房灰,敷患處。

偏方七

[組成]益母草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或金櫻子根適量,研成糊狀,塗敷患處。

偏方八

[組成]桑螵蛸適量。

[用法]燒灰,研末,油調敷患處。

偏方九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塗於紗布上,外敷患處。適用於瘡癤初起。

偏方十

[組成]鮮蝸牛30克,馬齒莧、陳石灰各30克。

[用法]上藥共搗爛,敷患處。

偏方十一

[組成]蒼耳子蟲100條,冰片1克。

[用法]將8~10月采得活蟲放入麻油中浸泡致死,每50毫升麻油加冰片1克,浸蒼耳子蟲100條,7天後即可使用。用時將蟲1條放在癤腫紅腫隆起處,也可將蟲研成糊狀,放在癤腫的表麵,若有空隙,用棉球浸蒼耳子蟲浸油填滿,使蟲與癤腫緊密接觸。1日換藥1次,7天1療程。治療耳癤、鼻癤。

偏方十二

[組成]黃連10克,黃柏10克,生地20克,薑黃3克,麻油20克,黃蠟30克。

[用法]將藥物研末,熬煉成膏,攤塗於紗布上,外敷貼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當歸15克,赤芍15克,梔子15克,白芷15克,紅花15克,大黃15克,山柰9克,皂刺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蜂蜜或雞蛋清調糊狀,加樟腦粉2克,外敷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

偏方十四

[組成]米醋250毫升,乳香、沒藥末各6克,澱粉60克。

[用法]將米醋放於砂鍋內煮沸,再將2味中藥放入攪勻,隨攪隨下澱粉,待成糊狀後倒在厚牛皮紙上塗抹,糊厚約為1.5厘米,麵積大於患處,待藥糊稍涼時,趁溫熱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固定。適用於癤、癰、蜂窩織炎、丹毒、膿腫、腮腺炎、乳腺炎等。

偏方十五

[組成]穿山甲、紅花、當歸尾、獨活、黃柏、生南星、生半夏、天仙子、赤小豆、大黃各等量。

[用法]將上藥研成細末,患處潰破者用醋調敷患處,患處已破者用泡開的茶葉水調藥敷患處,中間留一小孔,以助發散拔膿,每天換藥1次,治愈為止。如敷藥幹而發硬,用醋或茶水打濕。適用於瘡癤、癰、疽、疔、腫毒。

偏方十六

[組成]地黃1.5千克。

[用法]水煮去渣,煎稠如膏,塗紙上貼患處,日3次。

偏方十七

[組成]蛤蟆。

[用法]剝皮,貼患處。

偏方十八

[組成]五倍子適量。

[用法]炒焦,油調如膏,攤紙上,貼患處。適用於軟硬癤。

偏方十九

[組成]蓖麻葉數張。

[用法]鮮葉直接貼患處,幹葉熱水浸軟貼患處。

2. 癰

癰,中醫又稱“有頭疽”、“發”,是化膿性細菌侵入多個相鄰毛囊和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多見於中老年人,糖尿病者更易發生。好發於頸後、背部。初起局部為微紅灼熱疼痛的腫塊,上有多個小米粒樣膿頭;以後腫塊逐漸擴大,疼痛劇烈,膿頭增多,形如蜂窩狀;最後膿頭之間皮膚壞死,形成較大的潰瘍。患者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嚴重者麵部癰可發生膿毒敗血症。身體虛弱或患糖尿病時,病情嚴重,發展較快。

偏方一

[組成]大青葉60克,乳香、沒藥、黃柏、生大黃、明礬、漳丹、川黃連、銅綠、膽礬、芙蓉葉、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適用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局部紅熱腫痛者。

偏方二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適用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局部紅熱腫痛者。

偏方三

[組成]鬆香、蓖麻子油各120克,銅綠、兒茶、輕粉各3克,杏仁、乳香、沒藥、血竭各6克。

[用法]先將蓖麻子油和鬆香一起燉化後,離火待溫,再加入研成粉末的其他藥物,攪勻冷卻即成。用時攤於紗布上貼患處。也可將所有藥物共搗爛成膏,外敷患處。適用於化膿性感染疾病的各時期。

偏方四

[組成]生大黃100克。

[用法]加水300毫升,煮沸20分鍾後過濾,加水再煮沸15分鍾,將兩次濾過的大黃煎出液煎熬濃縮至100毫升。每100克凡士林加入30毫升大黃煎出液即成30%的大黃軟膏。用時隨瘡口大小攤於紗布上外貼患處。適用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局部潰破後,膿液較多者。

偏方五

[組成]熟石膏27克,紅升丹3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每次以少許撒瘡麵上。適用於化膿性感染疾病潰破後,壞死組織未脫,膿液較多者。

偏方六

[組成]製乳香、製沒藥、煆象皮各6克,煆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癤癰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七

[組成]蟾酥0.3克,生乳香、沒藥各5克,川黃連粉10克,冰片0.3克。

[用法]將上藥加蜂蜜適量調成膏狀,用時塗於膠布或麝香風濕膏中心貼在患處。每日1~2日1次。

偏方八

[組成]鮮馬齒莧全草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每日1次。適用於癰腫、疔瘡、濕疹、丹毒。

偏方九

[組成]薔薇葉適量。

[用法]曬幹研末,蜂蜜和醋調敷,露出瘡頂,自潰。適用於癰疽膿成不潰者。

偏方十

[組成]鮮絲瓜花15克,鮮犁頭草15克。

[用法]將上藥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1次。適用於瘡癰紅腫。

偏方十一

[組成]蕎麥麵、硫黃各60克。

[用法]為末,水和成餅,曬幹。用時,將餅水磨成糊,外敷患處。用於癰疽發背,腫毒。

偏方十二

[組成]馬勃適量。

[用法]研粉,米醋調敷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扶桑葉或花、白芙蓉葉、牛蒡葉各適量。

[用法]蜂蜜少許,共研成膏,敷患處。用於癰疽、腮腺炎等。

偏方十四

[組成]赤小豆、綠豆、黑豆、川薑黃各適量。

[用法]研為細末。癰疽初起用薑汁或水調敷患處;如癰疽已經腫大,用蜂蜜水調敷患處。

偏方十五

[組成]壁虎數個。

[用法]焙幹研末,油調,敷患處。用於癰瘡疼痛劇烈者。

偏方十六

[組成]菖蒲30克,獨活15克,白芷15克,赤芍115克,荊芥9克。

[用法]共研細末,取適量藥末同蔥心搗成糊狀,敷患處。

偏方十七

[組成]鮮苦瓜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

偏方十八

[組成]黃連適量。

[用法]研末,水調,外敷患處。

偏方十九

[組成]葵花盤適量。

[用法]燒灰,研末,麻油調,塗患處。

偏方二十

[組成]黃柏、劉寄奴、蒲公英、芙蓉花葉、野煙、鏵頭草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二十一

[組成]天花粉、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為末,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癰腫初起。

偏方二十二

[組成]生大黃末適量。

[用法]醋調塗患處,幹則易之。用於癰腫紅腫作痛者。

偏方二十三

[組成]芥子葉、鮮柏葉各適量。

[用法]搗爛,塗患處。

偏方二十四

[組成]炒川烏、炒黃柏各30克。

[用法]為末,唾液調,塗患處,留出癰疽頭部,幹則以洗米水潤之。

偏方二十五

[組成]瓜蔞根、赤小豆等份。

[用法]為末,醋調塗患處。用於癰腫未潰者。

偏方二十六

[組成]木香、黃連、檳榔各等份。

[用法]為末,油調頻頻塗患處。適用於一切癰疽、瘡癤、惡瘡等。

偏方二十七

[組成]大黃末15克,雞蛋清適量。

[用法]取大黃末,以雞蛋清調勻,塗敷患處,或用米醋調敷,每日換藥1次。如成膿者加皂角末10克。適用於一切癰毒、疔瘡。

偏方二十八

[組成]生蔥、蜂蜜、糖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如泥,外敷患處,用敷料或繃帶固定,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二十九

[組成]喜樹鮮嫩葉適量,食鹽少許。

[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瘡癰、癤腫初起。

偏方三十

[組成]綠豆50克,雞蛋1枚。

[用法]將綠豆研成粉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患處。適用於癰、瘡、丹毒等症。

偏方三十一

[組成]螻蛄數隻,紅糖適量。

[用法]上藥搗爛,患處用生理鹽水清洗幹淨,每日或隔日外敷1次,用無菌紗布覆蓋創麵,一般3~5次即愈。

3. 褥瘡

褥瘡是一種壓迫性潰瘍,因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影響血液循環,致皮膚組織營養障礙,組織壞死。病變可累及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直至骨骼。

本病多見於昏迷、癱瘓等長期臥床的患者,好發於背部、尾骶、足根等骨骼突出部位。受壓皮膚初起呈蒼白、灰白色;繼則出現暗紅色斑片,邊界清楚,中央色深,發展較快,也可在紅斑上出現水泡;如處理不及時則發展成潰瘍,創麵蔓延擴大,深達肌肉骨骼。潰瘍上可見灰色假膜壞死,不易收口,膿液稀薄臭穢,患者感覺疼痛或不痛。

偏方一

[組成]紅花油膏適量。

[用法]外敷患處,紗布覆蓋。每日2次。適用於褥瘡初期時。

偏方二

[組成]熟石膏27克,紅升丹3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和紅花油調勻外敷,每日2次。適用於褥瘡潰破者。如有壞死組織,應予切除。

偏方三

[組成]馬勃30克。

[用法]去外皮,剪成大小不等的薄片,經高壓滅菌後取適量置於瘡麵上,再用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偏方四

[組成]幹薑粉10克,生薑汁40毫升。

[用法]上藥經高壓滅菌消毒,取蛋清60毫升,生理鹽水40毫升,一起攪勻,用紗布在配好的溶液裏浸泡後取出敷在瘡麵,每隔2~4小時換藥1次,連續濕敷亦可,10天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當歸30克,白芷、生地各12克,紫草、輕粉、血竭花各6克,象皮、龍骨各9克,甘草1832克。

[用法]取麻油500克煮沸,將前6味藥分別放入,以小火炸枯撈出,過濾後以小火加熱,再將後3味藥研成極細末加入,攪勻,對入白蠟30克。涼後攤於紗布上,根據褥瘡麵大小外敷於瘡麵上。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1月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製乳香、製沒藥、煆象皮各6克,煆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七

[組成]製乳香、製沒藥、煆象皮、血竭、朱砂、兒茶、煆龍骨、蘆薈、煆石決明、煆海巴各10克,煆珍珠、冰片各0.6克,輕粉3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八

[組成]煆象皮、煆石膏、煆珍珠、朱砂各0.6克,血竭、輕粉、血餘炭、五倍子各0.9克,煆寒水石、沒藥、煆甘石、煆龍骨各1.5克,牛黃、鹿茸各0.3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九

[組成]血竭9克,煆珍珠0.9克,煆象皮、豬鬃炭各1.5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十

[組成]煆甘石、煆象皮、血竭、乳香、沒藥各3克,枯礬1.5克,龍骨6克,輕粉0.9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十一

[組成]透骨草30克,川楝子、當歸尾、薑黃、威靈仙、川牛膝、羌活、白芷、蘇木、五加皮、紅花、土茯苓各15克,川椒、乳香各6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30~60分鍾。用於褥瘡皮色暗紅、疼痛者。

偏方十二

[組成]紅花適量。

[用法]泡酒,用藥酒塗搽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雞蛋黃、龍骨、沒藥等份。

[用法]藥末和蛋黃做成膏狀,創麵消毒,用手術剪剪去腐肉後,用消毒棉簽蘸藥塗瘡麵,再用消毒凡士林紗布覆蓋。根據創麵情況,每日或2~3天換藥1次,直至痊愈。

偏方十四

[組成]紅花15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紫草9克,60%酒精500毫升。

將藥泡入酒精中4~5天,局部按摩擦用。有預防褥瘡的作用。

4. 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急性炎症。細菌常由皮膚、粘膜破口侵入而發病。由足癬引起的下肢丹毒比較常見。中醫認為本病內因血熱,外因皮膚、粘膜破損後風熱濕火毒邪乘機而入,內外合邪,致熱鬱肌膚、氣血凝滯而成。本病發病突然,先有寒戰、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隨即皮膚上出現火紅色斑片,局部灼熱疼痛,邊緣清晰而不規則,稍高出皮麵,紅色壓之褪色,放手後恢複原狀,繼而迅速蔓延擴展,中心部紅色消退呈棕黃色,有時可出現水泡或血泡。本病如反複發作,可使淋巴管阻塞,形成象皮腿。

偏方一

[組成]鮮蒲公英90克,白礬、青黛各10克。

[用法]上藥共搗爛外敷。

偏方二

[組成]大青葉60克,乳香、沒藥、黃柏、生大黃、明礬、漳丹、川黃連、銅綠、膽礬、芙蓉葉、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

偏方三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

偏方四

[組成]生大黃粉、黃連粉等份。

[用法]用醋或麻油調敷患處。適用於丹毒初期。

偏方五

[組成]生大黃、側柏葉各60克,黃柏、澤蘭、薄荷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水或蜂蜜調成膏,外敷患處。用於丹毒初期。

偏方六

[組成]鮮絲瓜葉適量。

[用法]搗汁外敷,或鮮野菊花或鮮馬齒莧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七

[組成]紫草30克,黃連3克,冰片0.3克,茶油5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茶油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2~3次,5~7天為1療程。

偏方八

[組成]芙蓉葉、生大黃各300克,生南星、升麻各10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用凡士林500克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患部灼熱、有水泡者則用紫草油紗布覆蓋,隔日換藥1次。

偏方九

[組成]煆石膏30克,廣丹1.5克,冰片0.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2~3次,5~7為1療程。

偏方十

[組成]紫草、紫荊皮、紅花、兒茶、紅曲、羌活、防風各15克,赤芍、升麻各30克,當歸、白芷各60克,貫仲6克,荊芥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荷葉煎水調和,外敷。

偏方十一

[組成]豬苦膽1個,絲瓜葉60克,茶葉6克。

[用法]上藥煎汁,和麵粉調,外敷患處。

偏方十二

[組成]鮮蒼耳草根與葉適量。

[用法]煎湯,熏洗紅腫處。

偏方十三

[組成]一支黃花60克。

[用法]水煎外洗或用紗布蘸藥汁溫敷患處。

5. 痔

痔是人類特有的病變,屬於常見病多發病,俗語有“十人九痔”之說。中醫把肛門內外有小肉突起均稱為痔。本病發生多因喜食辛辣或嗜食肥甘厚味致燥熱、濕熱內生,或者久坐、負重致局部血行不暢,或分娩、久瀉、便秘等致肛門外傷,毒邪外侵等。

現代醫學認為,痔是指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痔的發生由於痔靜脈叢的靜脈內壓升高和靜脈壁的抵抗力減弱所致。

偏方一

[組成]五倍子、芒硝、桑寄生、蓮房、荊芥各30克。

[用法]煎湯,先熏後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各型痔。

偏方二

[組成]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各15克,菖蒲9克。

[用法]煎湯,先熏後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各型痔。

偏方三

[組成]花椒、艾葉、芒硝、食鹽、硼酸、高錳酸鉀各適量。

[用法]直接浸水,坐浴熏洗。

偏方四

[組成]苧麻根、鮮椿根皮適量。

[用法]洗淨搗爛,外敷於患處,每日換藥2次。用於痔瘡腫痛、脫肛。

偏方五

[組成]田螺3個,地龍20克,芙蓉葉12克,石菖蒲3克。

[用法]將藥物研細末,調拌蜂蜜或雞蛋清,外敷貼患處,每日1次,3天為1療程。適用於外痔。

偏方六

[組成]老絲瓜1根,石灰、雄黃各15克。

[用法]老絲瓜煆燒成灰,石灰、雄黃研為細末,加豬膽汁、雞蛋清及香油各適量,調敷患處,每日2次。

偏方七

[組成]蜈蚣4條,五倍子末9克。

[用法]用適量香油煮1~2沸,將蜈蚣浸入,再入五倍子末,裝入瓶中密封,如遇痛不可忍,取藥外敷。適用於外痔。

偏方八

[組成]龍腦片3克,芒硝30克,白礬10克。

[用法]用開水1000毫升熔化,趁熱以藥棉適量蘸敷,每次20~30分鍾。

偏方九

[組成]雲南白藥適量。

[用法]與75%酒精調成糊狀,外敷肛門血栓外痔上,每天換藥1次。適用於血栓外痔。

偏方十

[組成]血竭30克。

[用法]研成細末,用唾液調勻,頻頻塗敷患處。用於痔瘡疼痛。

偏方十一

[組成]荊芥、防風、蛤蟆草、透骨草、馬齒莧、蘇木各15克,生川烏、生草烏、生甘草各9克,金銀花、連翹、苦參各12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鍾。適用於痔瘺發炎,嵌頓內痔等。

偏方十二

[組成]豬苦膽1個。

[用法]清水洗淨後將膽汁放入幹淨的玻璃瓶中,加入少量冰片,封好瓶口,放於陰冷處備用。令患者側臥,露出病變部位,用幹棉球蘸膽汁塗於血栓上並輕輕按摩3~5分鍾,以幫助血栓內的瘀血吸收或排出,每日上藥2次。

6.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外科急腹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階段,但以青壯年為多。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闌尾腔梗阻和細菌侵入闌尾壁。其主要臨床表現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上腹或臍周隱痛數小時~1天後,轉移並固定與右下腹部疼痛),如果疼痛突然減輕或向周圍擴散,常提示闌尾穿孔。患者腹痛的同時常伴有惡心、嘔吐、發熱等症。部分患者闌尾急性炎症緩解後,闌尾仍有殘餘病變,急性炎症可轉為慢性炎症。

本病屬於中醫“腸癰”範疇。主因氣滯血瘀,熱毒壅盛所致。

偏方一

[組成]大蒜6~8頭,芒硝15~30克,大黃60克,食醋適量。

[用法]大蒜剝皮,和芒硝共搗爛如泥,在右下腹疼痛最明顯處,放一層紗布,把酸糊塗在紗布上,上麵再蓋一層紗布,合攏兩層紗布邊緣,以防藥物外流刺激皮膚。外蓋一層塑料薄膜,用腹帶包紮固定。一般敷2小時後去藥,改用大黃粉加醋調成厚糊狀,外敷患處,藥糊幹時加醋保持濕潤。貼8~10小時。適用於各型闌尾炎。

偏方二

[組成]芙蓉葉、生大黃各300克,黃芩、黃柏、黃連、澤蘭葉各250克,冰片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取適量,用黃酒或蔥、酒煎液調成糊狀,敷於痛處或包塊上,藥厚約0.3~0.5厘米,上蓋油紙或塑料膜,膠布固定。須常保持藥物濕潤。

偏方三

[組成]芒硝30~60克。

[用法]搗碎,裝入一麵用紗布、一麵用塑料紙縫成的小袋內,攤平後,放於右下腹疼痛最明顯處,數小時後藥粉吸水而變硬,即取下。適用於單純性及化膿性闌尾炎。

偏方四

[組成]粗鹽1斤。

[用法]放鐵鍋內炒至頻頻發出爆裂聲時,加入食醋少許,然後裝入事先縫好的布袋內,趁熱外敷右下腹疼痛明顯處,涼則更換,每日1~2次。適用於闌尾周圍膿腫。

偏方五

[組成]生半夏、生南星、生川烏、皂角、土貝母、薑黃、生大黃各30克,黃柏、敗醬草、芙蓉葉各60克,穿山甲45 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加入凡士林或蜂蜜製成30%的軟膏。將藥膏攤於布上,敷貼右下腹部,每日1次。適用於後期形成慢性炎塊。

偏方六

[組成]仙人掌適量,硫酸鎂15克。

[用法]將鮮嫩仙人掌肉質莖去刺搗成糊狀,加硫酸鎂15克拌勻,敷貼於患處並固定,每天患藥2~3次。適用於急、慢性闌尾炎膿腫,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偏方七

[組成]薑黃、大黃、黃柏、白芷各5克,陳皮、厚樸、生南星、蒼術、甘草各3克,花粉1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取適量成人用醋、小兒用茶水調成糊狀,均勻塗布於腫塊區皮膚,用塑料薄膜遮蓋,以防過幹燥脫水或粘汙衣物,幹後再塗。一般敷3~5天即可。適用於闌尾周圍膿腫。

偏方八

[組成]大黃、側柏葉各50克,黃柏、澤蘭、薄荷各25克,乳香、沒藥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蜂蜜水拌成糊狀,炒熱外敷痛區,上置熱水袋加溫,冷後再炒再敷,每劑可反複用2~3天,一般於敷藥半小時後疼痛減輕。適用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偏方九

[組成]杏仁30克,玄參15克,蜂房、蛇蛻、亂發各7.5克,麻油300毫升,黃丹100克。

[用法]先將黃丹單獨研末備用。再將諸藥放入麻油中浸泡半天,倒入鍋內,小火煎至藥枯,濾去藥渣,取油熬至滴水成珠時離火,徐徐加入黃丹,不斷攪拌,冷卻成膏備用。取藥膏適量攤於一塊4×6厘米的紗布上棉墊上,將藥膏貼在患者臍上,膠布固定。2天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貼後患者可出現腹痛瀉下。用於闌尾炎膿腫或包塊。

偏方十

[組成]生乳香、生沒藥等量,陳醋適量。

[用法]上藥研末,用醋、75%酒精各半,將上藥調成泥狀,將藥泥貼於事先確定的壓痛點周圍,如果患者腹壁脂肪厚,或屬後位闌尾炎者,可在背部相應區加貼厚約0.3厘米藥泥。塗藥範圍要大於病灶,外用油紙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藥幹則隨時調濕,至腹痛消失、體溫正常為止。一般貼1~3次即可收效。治療時敷藥時間須24小時,中途不得揭去,症狀消失前,不要隨意活動。飲食宜清淡,忌腥、辛辣。

偏方十一

[組成]芒硝50克,大蒜20克,大黃30克,鮮敗醬草40克,鮮地丁40克。

[用法]共搗爛,外敷右下腹壓痛點部位。每日換藥1次。

偏方十二

[組成]馬蹄灰適量。

[用法]雞蛋清調和,塗敷痛處。

偏方十三

[組成]馬牙適量。

[用法]燒灰,雞蛋清調和,塗患處。

7. 急性腸梗阻

急性腸梗阻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的常見症。祖國醫學稱為“關格”、“腸結”。據統計,在外科急腹症中,其發病率僅次於闌尾炎和膽道疾病,居第三位。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排便和排氣停止等四大證候。梗阻發生的基本原因分為三類:機械性腸梗阻(常見原因有:腹內粘連、蛔蟲團、腸扭轉、腸套疊、糞塊堵塞、腫瘤等),動力性腸梗阻(由於支配腸管的神經功能失調,使腸壁肌肉產生過度收縮或癱瘓,造成痙攣性或麻痹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因腸係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腸管血運障礙,失去蠕動能力所致)。根據腸壁血運有無障礙分為:單純性腸梗阻和絞窄性腸梗阻。

偏方一

[組成]蔥適量。

[用法]水煎,用蔥湯洗腹,再用少許蔥搗爛。貼臍上。

偏方二

[組成]鮮橘葉100克,小茴香30克,麩皮30克,食鹽50克。

[用法]將橘葉、小茴香搗粗末後加入食鹽、麩皮,炒熱,裝入紗布口袋,外敷臍部3~4小時。用於中毒性腸麻痹。

偏方三

[組成]大黃10克,芒硝10克,厚樸6克,枳殼6克,冰片3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以藿香正氣水調成糊狀,填臍部,以麝香虎骨膏固定,並以熱水袋敷藥上,每日換藥1次。用於麻痹性腸梗阻。

偏方四

[組成]丁香30~60克。

[用法]研為細末,加75%的酒精調和,敷於臍及臍周,直徑約6~8厘米,用紗布及塑料薄膜覆蓋,周圍用膠布固定,以減少酒精發揮。用於麻痹性腸梗阻。

偏方五

[組成]葛根、皂角各500克。

[用法]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鍾,去藥渣,將裝有藥汁的鍋放火爐上保持溫熱不燙手的程度,用10層紗布4塊,浸藥汁後交替置腹部作持續熱敷,每次1小時,每日2~3次。適用於急性腸梗阻。

偏方六

[組成]麝香0.3克,生薑、紫蘇各120克,大蔥500克,陳醋250毫升。

[用法]麝香研細末,放入臍內,外蓋膠布,再把生薑、紫蘇研細末,和大蔥一起搗爛,加陳醋炒熱,外敷臍部及痛處。每日2~3次,7天1療程。用於單純性腸梗阻。

偏方七

[組成]大黃、枳實各50克,厚樸、芒硝各30克,蔥白250克,食鹽25克。

[用法]將前4味藥共研細末,連須蔥白、食鹽搗爛加入藥末,以米酒調勻,炒熱用布包,趁熱敷疼痛劇烈處或有包塊處,直到大便通暢為止,一般敷藥後排氣者症狀緩解,排便後痊愈。用於急性腸梗阻。

偏方八

[組成]膽南星1個,瓦楞子4.5克,生礬、枯礬、雄黃、牛黃、琥珀、乳香、沒藥、珍珠、白降丹各1.5克,麝香0.3克。

[用法]以青魚膽為丸,如芥子大,放中貼中脘穴,每日1次。7天1療程。用於急性腸梗阻。

8.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進行緩慢的動脈和靜脈節段性炎症性病變,病變可累及四肢的中小動脈和靜脈,以下肢多見,屬中醫“脫疽”、“脫癰”的範疇。患者多在冬季發病,發病時常從一側下肢開始,以後累及對側下肢,再逐漸累及上肢,但單獨發生在上肢的比較少見。本病病程較長,發展緩慢,一般可持續數年或10年以上。臨床表現是由於肢體動脈閉塞後,引起肢體局部缺血所致,而症狀的輕重則決定於動脈閉塞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肢體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發病早期,患者常有肢體發涼怕冷、麻木、酸脹、疼痛、間歇性跛行、下肢疲累和遊走性血栓淺靜脈炎,足部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後期由於嚴重血液循環障礙,可發生肢端潰瘍或壞疽。根據發病過程,臨床分為3期,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發涼怕冷、麻木、疼痛,走路時足與小腿酸脹並有疲累感,足底硬脹不適,耐寒能力降低,冬季症狀加重;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第二期(營養障礙期):疼痛呈持續性,肢端皮膚發涼,抬高則皮膚顏色發白,下垂則暗紅,趾甲變形增厚,肌肉萎縮,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第三期(壞死期):肢端發生幹性或濕性壞死,劇痛,伴發熱等全身症狀。

偏方一

[組成]黃柏6克,朱砂、珍珠、紅花各3克,輕粉4克,乳香、沒藥、冰片、銀珠各9克,牛黃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次取2.5克加精製凡士林調成膏狀,根據創麵大小塗無菌紗布上外敷,春夏季每日換藥1次,冬秋季隔日換藥1次。適用於脈管炎創麵膿液少者。

偏方二

[組成]生石膏250克。

[用法]研細末,用桐油100毫升,調成糊狀,均勻敷於患處,包紮,每日1次,10次1療程。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偏方三

[組成]大黃60克,芒硝60克,乳香、沒藥、紫花地丁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以豬油調敷患處,每次1小時,早晚各1次。如屬虛寒者去紫花地丁、加黑附片、樟腦各15克,如有潰破,應局部消毒後外敷。

偏方四

[組成]活蝸牛適量。

[用法]搗爛成泥,平敷於潰爛麵上,以濕紗布蓋之。每1~2天換藥1次。適用於脈管炎及老臁瘡。

偏方五

[組成]炙蜈蚣10條,炙全蠍3隻,製乳香、沒藥各9克。

[用法]共研末,以少許直接撒敷潰瘍局部。

偏方六

[組成]透骨草30克,川楝子、當歸尾、薑黃、海桐皮、威靈仙、牛膝、羌活、白芷、蘇木、五加皮、紅花、土茯苓各15克,川椒、乳香各6克。

[用法]煎湯,熏洗患處,每次20~60分鍾,每天1~2次,每劑可洗2日。適用於本病未潰破或恢複期的患肢遺留症狀以及腫脹關節功能障礙者。注意熏洗時水溫不得太燙。

偏方七

[組成]毛披樹根100克。

[用法]水煎浸泡患肢,每日1~2次。適用於本病患肢冷感、麻木、皮色蒼白而未潰破者。

偏方八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本病患處紅腫熱痛而未潰者。

偏方九

[組成]紫荊皮150克,獨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