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藥物外敷治療外科疾病偏方(3 / 3)

[組成]柿子皮適量,菜油適量。

[用法]將柿子皮燒成灰,研極細末,用熟菜油調勻,敷患處,敷後注意保暖,每日1次,連用5~7天。

偏方十八

[組成]芒硝、黃柏適量。

[用法]凍瘡未破潰者,芒硝量大於黃柏1倍,已潰破者,黃柏量大於芒硝1倍。2藥共為細末,用時用冰片或雪水調敷患處,每日1次,未潰破者4~7天為1療程,已破潰者8~11天為1療程。

偏方十九

[組成]橘皮3~4個,生薑30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毫升,煎煮30分鍾後取藥液,用毛巾浸濕敷患處,每日1次,每次20~30分鍾。用於耳輪或鼻尖處凍傷。

偏方二十

[組成]肉桂2克,製乳香、製沒藥各10克,冰片、樟腦各2克。

[用法]上藥分別研細後拌勻,調入適量凡士林即成。用時先用蘿卜湯或淡鹽水清洗潰爛麵,再將此藥膏敷患處,2~3天1次。

偏方二十一

[組成]紅花、桂枝、川椒、幹薑、當歸、幹辣椒各30克,樟腦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藥置於95%酒精中浸泡3天,紗布過濾,裝瓶備用。用時將患處洗淨擦幹,用藥棉蘸藥敷患處,每日3~5次,5~7日愈。

17. 外傷血腫

外傷血腫一般指因外傷而引起的皮下組織及小血管破壞而形成以腫脹、疼痛、皮下有瘀斑等為特點的組織內出血。屬於中醫“瘀血”的範疇。

偏方一

[組成]赤小豆適量。

[用法]研末,與雞蛋清調和敷貼患處。每日1~2次。

偏方二

[組成]生大黃30克,五倍子20克,生梔子30克,白芨5克,柑子葉30克,芙蓉花葉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取生薑汁煎汁,調敷患處。每日1次。

偏方三

[組成]石蠟適量。

[用法]將石蠟熔化倒入盤中,製成約2~3厘米厚的藥餅,冷卻到50℃左右時,敷貼患處。每次30~60分鍾,每日1次。

偏方四

[組成]五倍子適量。

[用法]研細末,和米醋調成糊,外敷血腫處。

偏方五

[組成]雲南白藥適量。

[用法]醋調,外敷患處。

偏方六

[組成]薑黃、羌活、幹薑、梔子、乳香、沒藥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軟膏,外敷患處。

偏方七

[組成]大黃10克,膽草30克,香附80克,丹皮、黃芩、乳香、白芷各40克,黃柏25克,梔子1.2克,薑黃40克,紅花30克,生石膏50克,赤芍、沒藥各40克,麝香9克,麵粉1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和麵粉拌勻封存備用。用時用蜂蜜或飴糖加水調成糊,外敷患處,每2~3天換藥1次。

偏方八

[組成]大黃末、薑汁各適量。

[用法]調塗患處。《瀕湖集簡方》載:治療打撲傷痛,瘀血流注。效能: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

18. 外傷疼痛

外傷疼痛是指因外力傷害的刺激而引起的疼痛症候。

偏方一

[組成]薑黃、羌活、幹薑、梔子、乳香、沒藥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軟膏,外敷患處。

偏方二

[組成]草烏、南星、白芷各12克,細辛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白酒調敷患處。

偏方三

[組成]半邊蓮500克,用清水1500克煎藥,剩750克,過濾。

[用法]將渣加水1500克再煎成750克,然後將兩次濾液混合,用慢火濃縮成500克,裝瓶備用。用時以藥棉浸透藥液,取出貼敷患處。

偏方四

[組成]米粉120克,乳香、沒藥各15克。

[用法]米粉炒黃,乳香、沒藥研末,混合後用酒調成膏,貼患處。

偏方五

[組成]蔥頭7個,麵粉120克,梔子10克,生地榆60克,血藤60克。

[用法]將上藥混合搗爛,用酒熏7次,退火後用黃紙貼敷。

偏方六

[組成]月季花嫩葉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

偏方七

[組成]澤蘭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

偏方八

[組成]石菖蒲鮮根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

偏方九

[組成]鮮龍葵葉1把,連須蔥白7個。

[用法]切碎,加酒糟適量,同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

偏方十

[組成]白蘞2個,食鹽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

偏方十一

[組成]半枝蓮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

偏方十二

[組成]鮮地錦草適量。

[用法]搗勻,加麵粉少許,外敷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鮮辣蓼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

偏方十四

[組成]鵝不食草適量。

[用法]搗爛,炒熱,敷患處。

偏方十五

[組成]野芝麻全草120克,鮮佩蘭120克,鮮梔子葉120克。

[用法]共搗爛,外敷。

偏方十六

[組成]骨碎補60克,生薑、菜油、茹粉各少許。

[用法]將骨碎補搗爛,與其餘藥共炒熱,敷患處。

偏方十七

[組成]朝天椒2個。

[用法]搗爛貼痛處,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1~2次。

偏方十八

[組成]鮮仙人掌、鮮生薑各適量。

[用法]取仙人掌,刮去刺皮,和鮮生薑以2:1的比例搗成泥狀,外敷痛處,每天換藥1次。

偏方十九

[組成]烏尾丁根適量。

[用法]水煎,待冷,每日塗3~6次。治療刀槍傷及跌打腫痛。

偏方二十

[組成]水蛭適量。

[用法]新瓦上焙幹,為細末,熱酒調下3克,食頃更一服,痛止。便將折骨用藥封,用物固定。用於跌打骨折。

偏方二十一

[組成]解骨草適量。

[用法]搗爛,敷傷處。適用於跌打損傷筋骨者。生地黃500克,生薑120克。搗細末,入酒糟500克,同炒勻,趁熱以布包裹敷傷處,冷即易之,能止痛。用於跌打疼痛及骨折。

偏方二十二

[組成]大血藤、骨碎補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傷處。

19. 外傷出血

外傷出血是指被銳利的刀、針、玻璃等物刺傷,或硬物擦傷、打擊傷而引起皮膚粘膜血管破裂出血。

偏方一

[組成]小薊、鐵莧菜全草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搗爛,塗敷患處。

偏方二

[組成]馬勃粉適量。

[用法]直接壓敷在傷口處。

偏方三

[組成]毛冬青葉適量,冰片少許。

[用法]將毛冬青葉曬幹研粉,加少許冰片,外敷傷口。

偏方四

[組成]降香6克,五倍子12克,紅花10克,血竭12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直接敷貼患處。

偏方五

[組成]七葉蓮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

偏方六

[組成]人參、田七、白蠟、乳香、降香、血竭、五倍子、牡蠣各等份。

[用法]為末,外敷。

偏方七

[組成]鮮茜草適量。

[用法]洗淨搗爛,外敷。

偏方八

[組成]象皮、乳香、龍骨、琥珀、血竭、珊瑚各12克,龍腦6克。

[用法]先將象皮燒存性,再加諸藥研細末,外敷患處。

偏方九

[組成]楊梅適量。

[用法]和鹽共搗如泥,敷傷處。

偏方十

[組成]紅紫珠葉適量。

[用法]研末,撒布傷口。

偏方十一

[組成]八角楓葉適量。

[用法]為細末,撒於傷口。

20. 毒蛇咬傷

毒蛇咬傷指有毒腺、毒牙的蛇咬傷人體,以傷口有2~4個深大齒痕為特點的有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狀的病證。根據蛇毒性質分為神經毒中毒:傷口麻癢,一般不紅腫,無出血或滲血,常在咬後1~4小時後出現視力模糊,眼瞼下垂、語言及吞咽困難,共濟失調及全身症狀,危重者可出現休克、癱瘓等。血循毒中毒:傷口疼痛難忍,局部腫脹並向整個肢體蔓延,伴有傷口出血、水(血)泡或局部組織壞死、附近淋巴結腫痛等,並可見發熱、心悸、煩燥不安、說胡話、便血及血尿、全身皮膚粘膜有瘀斑,危重者可出現循環衰竭及腎功能衰竭。混合毒中毒:傷後可出現神經毒和血循毒雙重中毒症狀。

偏方一

[組成]半邊蓮 12克,獨角蓮12克,七葉一枝花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上述藥物搗爛。調雞蛋清外敷患處,1 日3~4次。用於各型蛇傷。

偏方二

[組成]鳳仙花、馬齒莧、兔兒傘、虎耳草、葎草的新鮮全草,黃藥子的新鮮塊莖各適量。

[用法]上藥共搗爛如泥,塗敷患處。用於蟲蛇咬傷。

偏方三

[組成]苧麻根的新鮮根60克,黃酒20毫升,紅糖適量。

[用法]共搗爛如泥,敷患處。

偏方四

[組成]新鮮澤蘭葉60克。

[用法]將新鮮澤蘭葉搗爛,敷貼於傷口處,1 日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雄黃6克,大蒜3克,白礬3克,白芷9克。

[用法]將雄黃、大蒜共搗爛敷咬傷處。或將雄黃、白礬、白芷共研細末,水調敷傷口。

偏方六

[組成]鮮鳳尾草適量。

[用法]搗爛成泥,攤貼傷處。用於毒蛇咬傷及狂犬咬傷腫痛。

偏方七

[組成]腹水草30克。

[用法]洗淨,搗爛做餅,貼於囟門,過約1~2小時腹瀉,尿量增加。過1日後,中毒現象減輕。

偏方八

[組成]一支箭鮮品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適用於毒蛇咬傷,無名腫毒。

偏方九

[組成]一枝蒿、水慈姑各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傷口。或曬幹研末,調淘米水,敷傷口。

偏方十

[組成]山豆根適量。

[用法]水研敷。用於蛇咬、蜘蛛咬、狗咬。

偏方十一

[組成]天仙藤鮮品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適用於毒蛇、毒蟲咬傷,痔瘡腫痛。

偏方十二

[用法]五香藤葉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用於毒蛇咬傷、狂犬咬傷、瘡毒。

偏方十三

[組成]鮮野芋根適量。

[用法]搗爛如泥,或同井水磨糊狀藥汁,塗傷口周圍及腫處。

偏方十四

[組成]萬年青適量。

[用法]磨糊塗傷處。

偏方十五

[組成]鮮元寶草適量。

[用法]搗爛敷傷口。

21. 蟲咬蟄傷

蟲咬蟄傷指蜂、蠍子、蜈蚣及毒蜘蛛等毒蟲咬蟄人體後其毒素進入人體而引起的各種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以局部腫痛、滲出及溶血等炎症為特點,少數患者的腫痛可蔓延至整個肢體,甚至危及生命。

偏方一

[組成]獨頭蒜1頭,鮮馬齒莧適量。

[用法]用獨頭蒜擦摩蟄處,或將馬齒莧洗淨,擠壓取汁,將其汁與藥塗敷傷口。適用於蜈蚣咬傷。

偏方二

[組成]蚯蚓屎適量。

[用法]被馬蜂蟄傷後,即以蚯蚓屎擦刺傷部位並將其敷上,疼痛立止。適用於馬蜂蟄傷。

偏方三

[組成]活蝸牛1隻。

[用法]蠍子蟄傷後,將1隻活蝸牛研磨,敷在被蟄處,很快便止痛。適用於蠍子蟄傷。

偏方四

[組成]夏枯草30克,蒲公英60克,明礬3克,大蝸牛12克。

[用法]上藥共搗爛,調拌米醋,外敷患處。

偏方五

[組成]黃柏5克,玄明粉3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取藥液溫敷患處,1日4~6次。適用於各型蟲咬蟄傷。

偏方六

[組成]明雄黃3克,香白芷12克,蚤休3克,半邊蓮12克,垂盆草30克,徐長卿12克。

[用法]上藥研末,調凡士林,外敷患處。用於各型毒蟲咬傷。

偏方七

[組成]韭菜20~50克。

[用法]取韭菜研磨成泥,敷咬傷處。適用於臭蟲咬傷。

偏方八

[組成]蜘蛛1個。

[用法]將蜘蛛研末,外敷患處。用於蠍子蟄傷。

偏方九

[組成]鮮蒼耳莖葉、白礬、雄黃各適量。

[用法]諸藥共搗成膏,外敷於蟄傷處。適用於蜂蟄傷、蟲咬性皮炎。

偏方十

[組成]山豆根適量。

[用法]水研敷。用於蛇咬、蜘蛛咬、狗咬。

偏方十一

[組成]天仙藤鮮品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適用於毒蛇、毒蟲咬傷,痔瘡腫痛。

偏方十二

[組成]朱砂末適量。

[用法]水調塗傷處。用於蜂蟄傷。

偏方十三

[組成]鮮苦菜適量。

[用法]取汁塗。用於蜂蟄傷。

偏方十四

[組成]土三七葉適量。

[用法]取汁葉,塗患處。用於毒蟲蟄傷。

偏方十五

[組成]馬齒莧適量。

[用法]取汁塗患處。用於蜈蚣咬傷。

偏方十六

[組成]烏蘞莓鮮葉適量。

[用法]煎水洗傷處。治療蜂蟄傷。

偏方十七

[組成]野菊花根適量。

[用法]研末或搗爛敷傷口周圍。治療蜈蚣咬傷。

偏方十八

[組成]益母草適量。

[用法]細切,和醋炒,敷傷處。治療馬咬傷。

22. 落枕

落枕是以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的頸部軟組織損傷。好發於青壯年,以冬春季多見。本病主要由於頸部損傷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頭頸長時間處於過度偏轉的位置,或因睡眠時枕頭過高、過低、過硬,是頭頸處於過伸、過屈狀態,局部肌筋僵硬不和,氣血運行受限;或感受風寒,使頸部氣血凝滯,筋絡痹阻,經筋攣縮而引起。一般患者晨起突感一側頸後及上背部疼痛不適,頭常歪向患側,不能旋轉後顧。嚴重者俯仰困難,甚至頭部僵直於異常位置,疼痛可牽及肩部。頸部肌肉有觸疼,頭頸主動、被動活動均受限,輕輕搬動則劇痛難忍。

偏方一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樟腦、梔子、羌活、獨活、路路通、花椒、蘇木、蒲黃、香樟木、赤芍、紅花各9克。

[用法]泡入白酒中,用藥酒塗擦患處,直至患處發熱發紅。每日3次。

偏方二

[組成]蔥白、生薑各適量。

[用法]上藥搗爛,炒熱,布包熱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1~2次。

偏方三

[組成]木瓜60克,土鱉60克,大黃150克,蒲公英60克,梔子30克,乳香、沒藥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備用。用時取藥末與凡士林調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偏方四

[組成]鮮毛莨全葉適量,紅糖少許。

[用法]共搗爛如膏狀,製成如黃豆大3粒,貼於疼痛處及1~2個穴位上,敷貼穴位有:天柱、肩外俞、懸鍾、後溪,各穴交替使用。貼藥後外蓋紗布,膠布固定。24小時後去除,一般貼2~3次。若貼藥1~4小時後局部出現燒灼痛感,並且局部起泡,可將藥揭去,按常規處理。本藥有毒,外敷麵積不宜過大,勿入口、眼。

偏方五

[組成]麝香追風膏或傷濕止痛膏。

[用法]外貼痛處。

偏方六

[組成]冰塊適量。

[用法]隔毛巾用手握住冰塊貼敷患處並推動按摩,每次10~15分鍾,每日1~2次。

23.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頸部長期勞損、椎間盤組織或骨與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鄰近的神經、脊髓、椎動脈而導致的以頸項及肩背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症狀為特點的綜合征。屬中醫“痹證”“痿證”“頸筋急”等範疇。

偏方一

[組成]當歸、羌活、槁本、製川烏、川芎、赤芍、紅花、地龍、血竭、菖蒲、燈心、細辛、桂枝、丹參、防風、萊菔子、威靈仙、乳香、沒藥、冰片。

[用法]將上藥粉碎成粗末,填入枕頭,患者每日枕用6小時以上,連用3~6個月。

偏方二

[組成]三七6克,川芎、杜仲、天麻、白芷各12克,血竭、乳香、沒藥各10克,川椒6克,麝香少許。

[用法]前10味共研細末,放入150毫升白酒中微火加熱成糊狀,或用米醋拌成糊狀,攤在紗布上,將麝香撒在上麵,敷患處。幹後可將藥重新調成糊狀再用,每劑藥連用3~5次,15次為1療程。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偏方三

[組成]伸筋草、透骨草、荊芥、防風、防己、附子、千年健、威靈仙、桂枝、路路通、秦艽、羌活、麻黃、紅花各30克。

[用法]研成粗末,裝入布袋,每袋裝150克,水煮20~30分鍾,用藥袋熱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1次。2個月1療程,每袋藥用2~3次。適用於各型頸椎病。注意藥袋熱度以能耐受,不燙傷皮膚為度。

偏方四

[組成]伸筋草、五加皮、乳香、沒藥各12克,秦艽、當歸、紅花、土鱉蟲、路路通、桑葉、桂枝、骨碎補、川烏、草烏各9克。

[用法]加水煮20分鍾,趁熱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鍾,7次為1療程。用於各型頸椎病。

偏方五

[組成]白花蛇10克,麝香15克,肉桂、乳香、沒藥、川草烏、川椒、白芥子各5克,冰片少許。

[用法]先將白花蛇焙黃,乳香、沒藥去油後在同上藥共為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在膠布上撒藥粉少許,貼在患處壓痛最明顯處。適用於神經根性頸椎病。同時配服葛根、威靈仙各20克,全蠍6克,透骨草、仙靈脾、白芍、狗脊、雞血藤、木瓜各15克,桑枝10克,青風藤12克。

偏方六

[組成]吳茱萸150~300克。

[用法]研為細末,備用。用時取適量藥末加黃酒拌勻,放鍋內加熱,攪成糊狀,趁熱攤於布上,貼於大椎、大杼、肩髃、肩井、後溪穴上,冷後再換,再貼。

偏方七

[組成]青風藤、海風藤、羌活、獨活、藤黃、木瓜、麻黃、當歸、川芎、生川烏、生草烏、地龍、土鱉、補骨脂、杜仲、牛膝各適量。

[用法]外敷疼痛處,7天換藥1次,7天為1療程。

偏方八

[組成]麝香0.1克,藤黃1.5克,朱砂1.5克,冰片1.5克,壁虎1條(焙幹取一半)。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醋(如局部疼痛發冷者可用白酒或黃酒)調成糊狀,將杏核大小藥膏置膠布中央,貼於增生部位及相應穴位上,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頸椎及其他部位骨質增生。

24. 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病變而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為特征的病症。屬中醫“肩痹”、“漏肩風”的範疇。好發於50歲左右的成年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稱。本病的病因多由於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虛衰;或風寒濕邪侵襲;或外傷勞損,血不榮筋,痰濁瘀阻經脈所致。肩周炎主要表現為3期,第一期為肩部疼痛期:肩關節廣泛性的疼痛,多在肩關節的前方和後方,有時向頸、頭和前臂放射,晝輕夜重,多數患者因肩部疼痛而影響睡眠。第二期為運動障礙期:主要表現為關節運動障礙,肩關節上舉、後伸、內收、外展、內旋等動作均受限。肩關節疼痛較第一期明顯減輕。梳頭、穿衣等日常活動難以進行,患者有明顯的扛肩現象。第三期為固定期:患肩疼痛明顯減輕,運動障礙,關節固定,肌肉萎縮,尤其以三角肌明顯。

偏方一

[組成]斑蝥合大蒜汁。

[用法]做餅,貼於肩髃、天宗、肩井、巨骨、肩貞、肩前、曲池、條口等穴,一次貼2~3個穴,發泡。

偏方二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樟腦、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搗細末,食醋調成糊狀,敷肩部,上蓋熱水袋熱敷,每次30分鍾,早晚各1次。

偏方三

[組成]天南星、生川烏、生草烏、羌活、蒼術、薑黃、生半夏各20克,白附子、白芷、乳香、沒藥各15克,紅花、細辛各1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醋、蜂蜜、白酒和蔥白共搗爛,再加生薑適量,白胡椒30粒(研碎),共同炒熱後裝入布袋,趁熱敷熨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5~7天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型肩周炎。

偏方四

[組成]當歸、川芎、紅花、天麻、續斷、牛膝、秦艽、獨活各30克,桑白皮180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生川烏各24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桐油2500毫升,黃丹1000克,煉製成膏,取適量貼敷患處,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各型肩周炎。

偏方五

[組成]鐵屑500克,陳醋60~70毫升。

[用法]先取溫水適量與陳醋混合(水:醋=6:4),再與鐵屑混合拌勻,裝入布袋,以棉墊包裹,熱敷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12~15次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型肩周炎。

偏方六

[組成]芒硝50克,馬錢子、黑老虎各100克。

[用法]水煎熏洗患處,每次20分鍾。每日2次,3~5次為1療程。適用於各型肩周炎。

偏方七

[組成]川芎、細辛、丹參、羌活、黑附片、乳香、沒藥、桑枝、紅花、桂枝各等份。

[用法]加工成粗末作枕芯,成年使用。適用於各型肩周炎。

偏方八

[組成]生甘草、生川烏、生草烏各5000克,鬆香500克,黃丹180克,白砒60克,白及粉280克,細辛、白胡椒各15克,冰片6克。

[用法]將前3味藥加水2000毫升,先泡後熬,取汁去渣,將藥汁放在鍋內放入鬆香,再熬至熔化冒白煙,待水分幹冒青煙時,把鬆香倒在幹淨的水泥地上,次日取藥研粉,取製好的鬆香360克,加入黃丹、白砒混勻,再加白及粉裝瓶備用。細辛、白胡椒研細粉裝瓶備用。將雙層紗布攤於盤中,均勻撒上鬆香粉,用95%酒精浸濕燃燒,待藥粉微變黑時滅火,再撒上少許細辛胡椒粉,貼敷患處,外用棉墊繃帶包紮,隔日敷藥1次,3次為1療程。

偏方九

[組成]蔥、蒜、生薑各取鮮汁300毫升,醋300毫升,灰麵60克,牛皮膠120克,鳳仙花汁100毫升。

[用法]先將蔥、蒜、薑汁與醋混合,放鍋中加熱,熬至極濃時,加入牛皮膠融化,再加灰麵攪拌均勻,略熬成膏。取8平方厘米膠布數塊,將膏藥攤中間,分別貼於肩髎、肩髃、曲池,每日1次。

25.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指腰部的累積性肌纖維、筋膜及韌帶等軟組織損傷,以發病緩慢、腰部酸痛為特點的病症。屬中醫“痹證”、“痿證”等範疇。以腰背部酸脹痛、休息時輕,勞累後加重,遇陰冷天氣或處於陰冷環境時加重。部分患者在骶髂後麵、骶骨後部臀肌止處或腰椎槽突處有壓痛,X線攝片無特殊顯示。

偏方一

[組成]生馬錢子、透骨草、生穿山甲、漢防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細辛、五加皮、豨薟草、獨活、生草烏、五倍子、肉桂、枳實、牛蒡子、血餘、幹薑各10克,全蠍、威靈仙、生大黃、澤蘭葉、絲瓜絡、麻黃、土鱉蟲、防風各12克,歸尾15克,蜈蚣4條,功勞葉、甘遂各30克。

[用法]上藥經香油2000克煎枯去渣,再熬藥油至滴水成珠時下黃丹1000克,製成膏備用,選腎俞及痛點敷貼,3~5天換1次,1個月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蔥白30克,大黃6克。

[用法]將上藥搗爛炒熱外敷痛處。

偏方三

[組成]雞屎白、麥麩各250克。

[用法]上藥放鍋內用慢火炒熱時加入酒精,混勻後用布包好敷於患處,熱散後取下,次日可再炒熱加酒精使用,連用4~5次後棄去。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

偏方四

[組成]生川烏15克,食鹽少許。

[用法]上藥混合搗成膏,將藥膏攤於腎俞、腰眼穴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適用於腰肌勞損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

26.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是指踝關節遭受內翻、外翻和扭轉牽拉外力,而引起的踝部筋肉損傷的病證。以踝關節腫脹、疼痛、皮下瘀血、走路跛行、踝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為特征。X線攝片無特殊顯示。屬中醫“筋傷”、“崴腳”範疇。外踝傷筋者表現為外踝部前下方腫脹、壓痛明顯,局部有瘀斑,足著地用力時疼痛加劇,足被動內翻時疼痛加劇,而外翻時疼痛則不明顯。內踝傷筋者表現為內踝部前下方腫脹、壓痛明顯,局部有瘀斑,足被動外翻時疼痛加劇。

偏方一

[組成]五倍子50克,梔子、生草烏、大黃、生南星各30克,土鱉、乳香、沒藥各20克,細辛10克。

[用法]共研末,取適量醋調敷患處,每日1~2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茴香、樟腦各15克,紅花、丁香各9克。

[用法]浸泡於白酒300毫升中,用棉花蘸藥酒摩擦患處,每次5~10分鍾,每日2~3次。

偏方三

[組成]紅花30克,當歸15克,蘇木20克。

[用法]水煎熬稠,用紗布數層包裹藥渣敷貼患處,將藥液淋撒其上,涼則換,每次10~20分鍾,每日2次。

偏方四

[組成]大蔥適量。

[用法]搗爛,炒熱敷患處,涼則換,每次20~40分鍾,每日1~2次,3~5次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石蠟適量。

[用法]製成約50℃的溫熱藥餅,敷貼於患處,每日1次,3~5次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木瓜60克,梔子30克,生大黃150克,蒲公英60克,土鱉、黃柏、乳香、沒藥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凡士林調敷,每日1次,3~5次為1療程。也可用於膝關節扭傷。

偏方七

[組成]附子、細辛各200克,紅花、沒藥、川芎各250克,黃柏、白芍、甘草各200克,樟腦100克

[用法]以70%酒精5000毫升浸泡1周,過濾取藥液1000備用,用時取藥液適量濕敷患處,局部配合紅外線理療儀照射,每次20~30分鍾,每日1次,7次為1療程。

偏方八

[組成]鮮韭菜250克,鹽末3克,酒30克。

[用法]將鮮韭菜切碎,放鹽,用小木棰搗爛成泥,外敷患處,外用紗布包紮固定,再將酒分次倒於紗布上,保持紗布濕潤。敷3~4小時後去掉韭菜泥和紗布,第二天再敷1次。

偏方九

[組成]梔子2份,烏藥、桃樹枝、樟樹枝各1份,50%酒精適量。

[用法]將上藥研末,以水和50%酒精各半調成糊狀,再加適量麵粉混合攪勻,攤在塑料布上,厚約0.3厘米,敷於患處,繃帶包紮固定,以防藥液外滲,冬季2~3天換藥1次,夏季1~2天換藥1次,以保持濕潤為度。用於踝關節、膝關節扭傷。

偏方十

[組成]生山梔、大黃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粉消毒後備用,將扭傷部位洗淨後去藥粉適量,24小時以內就診者醋調敷患處,24小時以後就診者以酒精調敷,敷藥範圍以直徑大於腫區2厘米為度,約厚0.5厘米,用塑料布包紮固定,一般2小時換藥1次。若藥物幹燥可用酒精直接外滴以保持濕潤,也可原藥重新調敷。治療關節扭傷。

偏方十一

[組成]三七全草適量。

[用法]洗淨後放入75%酒精溶液中浸泡15分鍾,取出搗爛備用,衝洗扭傷部位,按腫脹部位的範圍取藥適量外敷,36小時以內就診者以食醋調敷,36小時以後就診者以酒精或白酒調敷。有皮膚破潰者,按常規清創消毒後調敷上藥,藥厚1厘米,用塑料薄膜及繃帶包紮固定,24小時換藥1次,若藥幹,可用原藥重新調敷或用醋直接外滴以保持濕潤。適用於急性關節扭傷。

偏方十二

[組成]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五加皮、三棱、莪術、秦艽、海桐皮各12克,牛膝、木瓜、紅花、蘇木各9克。

[用法]加水煎,先熏後洗患處,每次20~40分鍾,每日2次,5~7次為1療程。

27. 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是一種無骨折、無脫臼、無皮肉破損的常見外傷疾患。常由於跌撲、閃挫、扭傷等所致。中醫稱“扭挫傷”、“傷筋”。患者有外傷史,損傷部位見紅腫、疼痛、皮下瘀血等症。

偏方一

[組成]生梔子仁90克,白芷30克,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細辛、土鱉、製乳香、製沒藥、紅花、當歸尾各9克。

[用法]上藥烘幹後共研細末,用飴糖和開水或酒或醋拌勻成膏備用。用時將適量藥膏攤在棉墊或衛生紙上敷患處,外用繃帶包紮,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軟組織挫傷,關節軟組織挫傷,骨折或脫位的早期、肢體腫脹疼痛者。

偏方二

[組成]大黃6克,梔子12克,木瓜20克,薑黃3克,黃柏12克,乳香20克,雞血藤30克,桃仁12克,紅花6克。

[用法]將藥物研細末,凡士林調拌,外敷損傷處。

偏方三

[組成]大黃1000克,膽草3000克,香附8000克,丹皮、黃芩、乳香、白芷各4000克,黃柏2500克,梔仁124克,薑黃4000克,紅花3000克,生石膏5000克,赤芍、沒藥各4000克,麝香1克/500克粉,麵粉20%。

[用法]上藥配料後,共研細末,按配方摻入麵粉和勻封貯。使用時以蜂蜜或飴糖、凡士林油膏加冷開水調成軟糊狀備用,然後據肢體傷麵大小敷貼於患處包紮。2~3天更換1次。皮創滲血感染者忌用。

偏方四

[組成]樟腦9克,冰片0.5克,白芷、當歸、大黃、黃芩各40克,乳香、沒藥、紅花、續斷各30克,木香20克。

[用法]先將樟腦、冰片研細另放,再將餘藥共研成細末,用時取諸藥適量加生蜂蜜調成糊,攤在膏藥上,敷於患處,2天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澤蘭葉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六

[組成]鮮龍葵葉1握,連須蔥白7個。

[用法]切碎,加酒糧糟適量,桐搗爛敷患處,1日換1~2次。

偏方七

[組成]白蘞2個,食鹽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

偏方八

[組成]半枝蓮適量。

[用法]搗爛,同酒糟煮熱敷患處。

偏方九

[組成]骨碎補60克,生薑、菜油、茹粉各少許。

[用法]將骨碎補搗爛,與其餘藥炒敷患處。

偏方十

[組成]梔子9克,紅花4克,桃仁6克,土鱉蟲7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放入碗中用蛋清調成膏狀即可。用藥前將受傷部位浸泡在10~15℃水中,對特殊部位不便浸泡可用熱毛巾濕敷10分鍾,然後擦幹外敷藥膏,紗布蓋,膠布固定,48小時後取下。

偏方十一

[組成]續斷、紅花、生大黃、梔子、乳香、沒藥、赤芍、白芷各20克,桃仁8克,芙蓉葉25克。

[用法]上藥曬幹,共研極細末。裝瓶備用。根據患處大小取適量藥,用75%酒精調成糊狀,敷於患處,2~3天換藥1次。

偏方十二

[組成]大黃5份,黃藥子3份。梔子、紅花各1份。

[用法]上藥研末,以白酒或60%酒精調成糊狀外敷患處,上蓋塑料,外用繃帶固定,每日1次。

偏方十三

[組成]黃柏40克,土元30克,梔子25克,紫草25克,乳香25克,沒藥25克,血竭20克,莪術20克,木香15克,紅花15克。

[用法]上藥搗碎浸泡於50%酒精或白酒1000毫升與蒸餾水2000毫升的混合液15~20天。用時將紗布浸濕藥液貼敷於腫脹部位,覆蓋塑料紙,繃帶或膠布固定,1次敷1~2天,指關節6~12小時。皮膚破損過敏禁用。

偏方十四

[組成]生地黃500克,生薑120克。

[用法]搗細末,入糟500克,同炒勻,乘熱以布包敷傷處,冷即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