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藥物外敷治療外科疾病偏方(2 / 3)

[用法]共研細末,用溫黃酒或加入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本病患肢冷感、麻木、皮色蒼白而未潰破者。

偏方十

[組成]製乳香、製沒藥、煆象皮各6克,煆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極細末,每次少量撒於瘡麵。適用於本病潰破後膿水較少,潰口愈合緩慢者。

偏方十一

[組成]蒲公英30克,苦參、黃柏、連翹、木鱉子各12克,金銀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處,並將創口放入藥湯內浸洗。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鍾。適用於患肢潰瘍或壞疽繼發感染,創麵膿液多及有壞死組織,局部紅腫疼痛者。

偏方十二

[組成]金銀花、當歸、白蘞各30克,苦參、黃柏、乳香、沒藥、煆石決明、赤芍、連翹、生大黃、生甘草各9克。

[用法]上藥煎湯,熏洗患處,每日1~3次。適用於潰後創麵久不愈合者。

偏方十三

[組成]透骨草30克,當歸、赤芍、川椒、蘇木各15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肢,每日1~2次,每次1小時。用於肢體怕冷發涼、疼痛者。

偏方十四

[組成]川烏、草烏、蒼術、獨活、桂枝、防風、艾葉、花椒、劉寄奴、紅花、透骨草、伸筋草各1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肢,每日1~2次,每次1小時。用於肢體怕冷發涼、疼痛者。

9. 靜脈炎

靜脈炎是指靜脈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多由於外傷、手術、長期臥床等原因,使靜脈內膜受刺激、損傷而成。多發生於四肢淺靜脈,胸腹壁淺靜脈少見。主要表現為靜脈區有紅腫疼痛性硬索狀物和紅斑結節,有壓痛。屬於中醫“脈痹”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初期以濕熱為重,常紅、腫、熱、痛明顯,甚至患肢浮腫、沉重;最後主要是瘀阻脈絡,留有硬性結節或硬性索條狀物。

偏方一

[組成]山豆根100克,連翹100克,威靈仙100克,冰片30克,二甲基亞碸170毫升,凡士林適量。

[用法]將上藥製成膏,外用適量,塗於患處。每日1~2次。

偏方二

[組成]鮮馬齒莧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次。或鮮馬齒莧煎湯趁熱熏洗熱敷患處,每日2次。用於急性炎症期。

偏方三

[組成]魚腥草250克。

[用法]或加等量鮮馬齒莧,加少量食鹽,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四

[組成]梔子、丹皮各120克,白芷90克,血竭15克,冰片9克。

[用法]將前3味藥研成細末,再研血竭、冰片混勻,用50%的酒精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日3~4次。

偏方五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

偏方六

[組成]大青葉60克,乳香、沒藥、黃柏、生大黃、明礬、漳丹、川黃連、銅綠、膽礬、芙蓉葉、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

偏方七

[組成]蒲公英30克,苦參、黃柏、連翹、木鱉子各12克,金銀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處,並將創口放入藥湯內浸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鍾。用於急性炎症期。

偏方八

[組成]透骨草30克,當歸、赤芍、川椒、蘇木各15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克。

[用法]煎湯趁熱熏洗患肢,每日2次,每次1小時。適用於慢性炎症期。

偏方九

[組成]雲南白藥適量。

[用法]用75%的酒精調為糊狀,勻攤於無菌紗布上,敷於患處,腳步固定,每日1次。幹後滴75%酒精以保持濕潤。至局部痛消,腫硬變軟。

偏方十

[組成]山慈菇、乳香、沒藥各15克,蒲公英30克,五靈脂、大黃、山蒲黃、川芎、赤芍各9克,歸尾12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用醋調敷患處,每日1次,7天1療程。用於胸腹壁表淺性血栓性靜脈炎。

10. 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是指發生在關節或肌腱附近的囊腫,以腕關節背麵和側麵最多見。多發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腫塊自指頭到核桃大小,呈圓形,表麵光滑,推之可移動,不與皮膚粘連,按之堅硬;局部有輕微酸痛感及乏力感;如穿刺腫物,可抽出膠凍樣粘液。屬中醫“膠瘤”範疇。其形成多與勞累過度,或局部外傷,筋膜受累,以致痰液凝聚而成。一般以外治及針刺治療為主。

偏方一

[組成]大黃、芒硝各50克,大蒜100克。

[用法]將大黃、芒硝共研細末,同大蒜共搗爛為泥,加酒適量調勻,敷於囊腫部位,用布帶固定,2日換藥1次。如針刺囊腫周圍及頂部後再敷藥,則效果更佳。

偏方二

[組成]紅花3克,桃仁2克,山梔子4克,川芎3克,赤芍3克,皂角3克,乳香3克,沒藥3克,三棱、莪術、桂枝、當歸各2克。

[用法]諸藥曬幹或焙幹,研極細末,視腫塊大小,取適當藥末加少許麵粉及白酒,調成糊狀,外敷腫塊上,以遮蓋整個腫塊為度,藥糊厚約1~2毫米,外加小塊塑料薄膜,包紮固定,每晚換藥1次。

偏方三

[組成]徐長卿全草幹品200克。

[用法]浸入50%的酒精500毫升中,10天後即可使用。局部常規消毒,用不鏽鋼針穿刺囊腫如梅花樣,力求把囊腫刺透,將棉球浸徐長卿酒濕敷,上蓋紗布,膠布固定,幹燥則再加入藥液,使棉球保持一定濕度。隔日針刺囊腫1次,以上方濕敷,7日1療程。

11. 脫肛

脫肛為直腸肛管甚至部分乙狀結腸移位下降外脫的病理現象。多發於小兒、老人、經產婦及體弱之人。本病初期大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後能自行還納,以後可逐漸加重為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須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時才能回納,甚者以咳嗽、行走時即可脫出。根據脫出的程度,脫肛可分為三度。一度脫肛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淡紅色,長3~5厘米,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自行還納。二度脫肛位置為全層脫出,長5~10厘米,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後須用手回複。三度脫肛為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厘米以上,觸之很厚,肛門鬆弛無力。 外治法對一度脫肛,尤其是兒童可受到較好的療效。對二、三度脫肛能改善症狀,但較難治愈。

偏方一

[組成]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各15克,石榴皮、枯礬、五倍子各10克,菖蒲9克。

[用法]煎湯,先熏後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各型脫肛。

偏方二

[組成]五倍子散或馬勃散適量。

[用法]外敷。

偏方三

[組成]蚤休適量。

[用法]醋磨汁,外塗患處,用紗布壓送複位,每日可塗2~3次。

偏方四

[組成]蝸牛殼適量。

[用法]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後還納複位。

偏方五

[組成]鱉頭適量。

[用法]洗淨焙幹,研細末,高壓消毒,裝瓶密封備用。用時讓患兒便後坐浴,取適量細末用香油調成糊狀,敷於肛門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嚴重者用手送回複位或用提肛帶拖起。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必要時可用2~3療程。有時可配服鱉頭散。用於小兒脫肛。

偏方六

[組成]蒲黃60克,豬油適量。

[用法]用豬油調藥敷肛上。

偏方七

[組成]蝸牛30克,訶子15克。

[用法]焙幹,研細末,豬油調勻,敷患處。

偏方八

[組成]赤石脂、伏龍肝各適量。

[用法]為末,敷患處。適用於痢後脫肛。

偏方九

[組成]白礬、五倍子各適量。

[用法]為末,先用木槿皮或葉煎湯熏洗,後以藥末敷患處。

偏方十

[組成]鐵粉、白及末適量。

[用法]研末和勻,敷患處,按入。

偏方十一

[組成]蓖麻子30克。

[用法]搗爛為膏,做餅,貼囟門上。

偏方十二

[組成]熟石灰適量。

[用法]炒熱後用紗布包裹,每日2次趁熱敷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胡荽子適量。

[用法]搗爛,醋煮熱敷肛門。

偏方十四

[組成]生韭菜500克。

[用法]細切,以酥拌炒熟,分為兩處,以軟布包裹,交替熱敷肛門,冷即再換,直至脫肛回複。

12.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乳頭裂傷或乳汁瀦留後,由細菌侵入繼而感染發生。以乳腺局部有腫塊疼痛,繼而發熱、發紅為特征。多見於哺乳期婦女,以產後3~4周多見。屬中醫學“乳癰”範疇。可分成乳汁鬱積期:為病程早期,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繼而乳腺腫脹疼痛,出現界線不清的腫塊,伴有明顯觸痛,表皮微紅;蜂窩組織炎期:炎症繼續發展,有寒戰高熱,乳腺疼痛加劇,表麵紅腫發熱,有波動感;膿腫形成期:炎症局部形成膿腫,表淺的膿腫波動明顯,可向體表破潰,深度膿腫如不及時切開引流,可引起廣泛的蜂窩狀壞死灶。

偏方一

[組成]蒲公英50克,雙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野菊花30克,王不留行30克,炮山甲10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將藥渣包好趁熱外敷患處,出微汗。如1劑不愈,再接上法應用第2劑。適用於急性乳腺炎。外敷同時可配煎液口服。

偏方二

[組成]薄荷、陳皮各30克。

[用法]煎湯熱敷患處,熱敷後及時排乳,再用金黃膏(見偏方四)、大青膏(見偏方五)外敷。乳汁過多者,可用芒硝250克,裝紗布袋內外敷患處。用於乳腺炎早期。

偏方三

[組成]仙人掌90克,白礬15克。

[用法]共搗爛外敷。用於乳腺炎早期。

偏方四

[組成]生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適用於局部紅熱腫痛者。

偏方五

[組成]大青葉60克,乳香、沒藥、黃柏、生大黃、明礬、漳丹、川黃連、銅綠、膽礬、芙蓉葉、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50~70%的凡士林,調膏,外敷於患處。適用於急性乳腺炎局部紅熱腫痛者。

偏方六

[組成]鮮馬蘭120克,白糖適量。

[用法]將鮮馬蘭搗爛取汁,加白糖適量,局部外敷。幹後可取藥搗爛再敷。適用於急性乳腺炎。

偏方七

[組成]鮮霧水葛、鮮梨頭草、鮮木芙蓉、鮮蒲公英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共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乳腺炎。

偏方八

[組成]仙人掌60~90克,雞蛋清適量。

[用法]將仙人掌剝去外皮,切細,搗爛成泥糊狀,加入雞蛋清適量。和勻後攤於布或塑料紙上,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2 次。適用於乳腺炎初期。如合並發熱或腋下淋巴結腫大者,可酌情加抗生素藥物治療。

偏方九

[組成]菊葉三七根50克,內風消30克,人消腫30克,鮮馬鞭草10克,鮮蛇含草20克,白酒10毫升。

[用法]將上藥搗爛,和白酒調勻外敷患處,固定包紮,12小時換藥1次。適用於乳腺炎。

偏方十

[組成]大黃30克,白芷15克,紫花地丁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以酒、醋各半調和為軟膏狀,外敷於患處,每日換藥。用於乳腺炎。

偏方十一

[組成]新鮮葡萄葉適量,食醋少許。

[用法]將新鮮葡萄葉洗淨,搗爛為泥,加醋少許,敷於乳房周圍。用布包,每4小時換藥1次,數次可愈。適用於乳腺炎。

偏方十二

[組成]六神丸30粒,凡士林適量。

[用法]將凡士林研細末,合凡士林調勻,外敷於患處,1日1換。適用於乳腺炎。

偏方十三

[組成]鮮橘核、食醋。

[用法]取鮮橘核適量搗爛,加少許食醋調成糊狀,敷患處,再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2次。

偏方十四

[組成]紫荊皮、蒲公英、芙蓉花(或葉)各160克,獨活95克,赤芍6.5克,菖蒲50克,白芷35克。

上藥共研細末,發病1~3天內用熱開水調敷患處,4~7日用熱酒調敷患處,過敏者用溫蜜糖水調敷。

偏方十五

[組成]生大黃、芒硝散各等份、凡士林適量。

[用法]將前2味藥研末,加入適量凡士林,用開水調勻,攤於紗布上,敷貼乳房紅腫部位,每日換藥3~4次。對伴有發熱惡寒等症狀者,可配服加減五味消毒飲。

偏方十六

[組成]硫酸鎂100克,桃仁泥20克,穿山甲粉25克,薄荷油3克,凡士林100克。

[用法]將上藥調成膏狀備用。用時取膏125克,在紗布上攤塗8厘米圓形麵積,敷患處,包紮並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連敷 1周。適用於乳腺炎無化膿、破潰者。

偏方十六

[組成]仙人掌適量。

[用法]去刺切塊,煨熱,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乳癰早期。

偏方十七

[組成]大蔥或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敷患處,用艾條灸10~20分鍾,每日1~2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乳癰早期。

13.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的乳腺組織部分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亦非腫瘤,是內分泌功能紊亂致使乳腺結構不正常的婦女常見病,約占乳腺病的1/3,惡變率約10%。屬中醫學的“乳癖”、“乳中結核”範疇。本病多發生在30~50歲的婦女,病程較長,往往可達數年。主要表現為乳房內腫塊,多見於雙側,也見於一側,腫塊常多個、大小不等,局限於乳房一部分,或分布於整個乳房,或圓或扁,形態不規則,腫塊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不粘連,推之活動,乳房內可觸及粗條索腫物,質地韌而不堅。患者多乳房脹痛,月經前3~4天疼痛加重,腫塊增大,經期後疼痛消失或減輕,腫塊可能變小,周而複始。有些患者從乳頭溢出少量草黃色或棕黃色透明液體,亦有血性液體溢出,活體組織檢查可協助診斷。

偏方一

[組成]瓜蔞、連翹、川芎、香附、紅花、澤蘭、寄生、大黃、芒硝、絲瓜絡、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搗碎混勻,分裝2個布袋內,其大小以覆蓋乳房為宜,藥末放鍋中蒸熱,外敷乳房,涼則再換,2藥袋交替應用。每次30~60分鍾,每日1~2次,每劑藥可用10次左右。可配合內服逍遙丸。

偏方二

[組成]大黃50克,芒硝50克,生南星15克,露蜂房20克。

[用法]共研細末,凡士林調和敷患處,每次2小時,每日換藥1 次,10日1療程。

偏方三

[組成]香附子120克,陳酒、米醋各適量。

[用法]香附子研末,陳酒、米醋酌量,以拌濕藥末為度,搗爛後製成餅蒸熟,l日1次,幹燥後再蒸,輪流外敷患處,5日換藥再敷。

偏方四

[組成]青皮120克,米醋 1000克。

[用法]將青皮浸入米醋1晝夜,然後晾幹,烘焦研末,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敷患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

偏方五

[組成]公英、木香、當歸、白芷、薄荷、梔子各30克,地丁、瓜蔞、黃芪、鬱金各18克,麝香4克。

[用法]共研成末(名乳臍散)。每次用藥前,先用75%的酒精將臍部清洗幹淨,晾幹後把藥末0.4克敷臍部,隨後用幹棉球輕壓上,按摩片刻後用4×4厘米大小的普通醫用膠布密封貼緊臍上。以後每3天用同樣方法更換1次,8次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王不留行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芍21克,土貝母21 克,穿山甲30克,昆布30克,木鱉子18克,莪術18克,絲瓜絡15克,乳香、沒藥各10克,血竭10克,麻油、黃丹各適量。

[用法]前10味藥入麻油內煎熬至枯,去渣濾淨,加入黃丹充分攪勻,熬至滴水成珠,再加乳香、沒藥、血竭,攪勻成膏,倒入涼水中浸泡,半月後取出,隔水烊化,攤於布上,用時將膏藥烘熱,貼於腫塊或疼痛部位。7天換藥1次,3 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偏方七

[組成]三棱、莪術、水蛭、天花粉各30克。

[用法]將諸藥曬幹,碾粉,分15份,每次取1份,以凡士林調敷患處。

偏方八

[組成]王不留行20克,赤芍21克,山甲30克,木鱉子18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絲瓜絡15克,土貝母21克,昆布30克,莪術18克,血竭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

[用法]除乳香、沒藥、血竭外,餘藥入麻油內煎熬至藥枯,去渣濾淨,加入黃丹,充分攪勻,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手為度,再加入乳香、沒藥、血竭攪勻為膏,然後倒入涼水中浸泡,半月後取出,隔火烊化,攤布上備用。用時將藥膏烘熱,撕開藥布貼於腫塊或疼痛部位。7天換藥1次,3次為1療程。療程間停藥3~5天。

14. 鞘膜積液

鞘膜積液是指睾丸鞘膜囊內積聚的漿液多於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腫。俗稱“偏墜”或“偏氣”。主要表現為陰囊內出現逐漸增大的腫物,腫物表麵光滑,有囊性感,腫物多為卵圓形,一般不引起疼痛,腫物較大時有下墜感,過大則影響行動。陰囊皮膚正常,不紅不腫不疼痛。用手電筒在暗處照射(透光試驗)可以透過,常為一側發生,也可雙側發生。本病屬於中醫“水疝”、“陰腫”的範疇。多見於兒童。

偏方一

[組成]五倍子、枯礬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加水約360毫升,煎半小時,晾至微溫,將陰囊放入藥液內浸洗,並用紗布濕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約20~30分鍾。用藥前先以溫水洗淨外陰部,下次用藥需加溫後再用。

偏方二

[組成]炒桃仁、杏仁各30克,川楝子60克,蓖麻子120克,麝香1.5克。

[用法]將前4味藥共搗如膏泥,加入麝香拌勻,分5次平攤於布上,夜間入睡時貼敷患處,天明取掉。

偏方三

[組成]小茴香60克,食鹽30克。

[用法]放鐵鍋中微火炒熱,裝入布袋內,熱敷患側陰囊,每日1~2次。

偏方四

[組成]八角茴香、大棗各適量,蜂蜜少許。

[用法]將八角茴香、大棗共研細麵,用蜂蜜調成藥餅,敷於肚臍,再用小茴香、老塵土裝入布袋熱敷於陰囊上,每次20分鍾。

偏方五

[組成]金銀花、蟬蛻各30克,紫蘇葉15 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2次,去渣取液混合,用紗布蘸藥液外洗或熱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3次。每劑藥可用2~3天。適用於小兒鞘膜積液。

15. 燒傷

燒傷常因火焰、烈火、沸水、滾油、電灼以及強酸強堿傷等對人體造成的急性損傷。臨床根據燒傷麵積和深度不同,分為I度、淺Ⅱ度、深Ⅱ、Ⅲ 度燒傷。I 度燒傷: 見輕度紅腫熱痛,感覺過敏,表麵幹燥,無水泡,一般2~3天後脫屑痊愈,不留瘢痕;淺Ⅱ度燒傷:劇痛,感覺過敏,有水泡,泡皮剝脫後可見創麵均勻發紅,潮濕水腫明顯,一般2周後愈合,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著;深Ⅱ度:痛覺遲鈍,有或無水泡,基底蒼白,間有紅色斑點,創麵潮濕,撥毛時痛,毛根有正常解剖結構,一般3~4周愈合,留有輕度瘢痕;Ⅲ度燒傷:皮膚痛覺消失,無彈性,幹燥無水泡,如皮革狀,臘白焦黃或碳化,撥毛不痛,毛根無正常解剖結構,數日後可見粗大樹枝栓塞血管,一般3~5周後焦痂脫落形成肉芽創麵,小麵積者可由周圍上皮爬行愈合,留下瘢痕,大麵積需要植皮才能愈合。大麵積和深度燒傷,可出現口幹、尿少、煩躁不安乃至皮膚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的危重症候。

偏方一

[組成]生石灰6克,生石膏6克,生大黃3克,生龍骨9克,冰片1.5克。

[用法]冰片另研細麵,餘藥共研細,然後攪勻,以香油調成糊狀,密封貯瓶備用。先用1%新潔爾滅溶液清洗創麵,擦幹水分,將油膏敷於患處,1日2次。適用於燒傷。麵部燒傷,敷用時切忌藥物進入眼內。局部有水泡者,常規消毒剪破水泡後再敷用。

偏方二

[組成]地龍60克,白糖適量。

[用法]將地龍搗爛,調拌白糖,外敷患處。適用於燒傷。

偏方三

[組成]紫草、忍冬藤、白芷、黃蠟各30克,麻油750毫升。

[用法]先將麻油小火加熱,再放入紫草、忍冬藤、白芷,炸枯去渣,加黃蠟溶化而成。浸入無菌紗布,清創後,在創麵上蓋一層藥油紗布,外加紗布和棉墊,以繃帶均勻地環繞包紮。應緊貼創麵,不留空隙。如無感染,不必換敷料,待1~2周後打開,創麵多已愈合。

偏方四

[組成]當歸100克,紫草10克,白芷25克,白醋100克,甘草60克,血竭、輕粉各20克,麻油500克。

[用法]將當歸、甘草、紫草、白芷浸入麻油內一夜後,用小火煎至藥枯,去渣濾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加入輕粉、血竭調和後離火約20~30分鍾便凝結成膏,呈紅紫色。將藥膏均勻塗紗布上,敷貼患處。

偏方五

[組成]大黃、升麻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成極細末,用麻油適量調成糊狀,燒傷創麵經清創後,將藥薄貼創麵上。每日上藥1~2次,感染嚴重者可增加上藥次數,10日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大黃、地榆各等量。

[用法]共研極細末,臨用時加入少許冰片,撒布於創麵上。用於燒傷表皮脫落,形成滲液創麵者。

偏方七

[組成]生大黃末30克,雞蛋黃適量。

[用法]取雞蛋黃煉油後,調大黃末和勻,塗患處,1日1次。

偏方八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各等量。

[用法]共研細粉。取20克藥粉加枯礬5克,放入麻油或石蠟油1000毫升內,進行高壓滅菌,然後再加入冰片5克,用時直接塗敷於創麵。可促使創麵幹燥,形成結痂。

偏方九

[組成]黃芩、黃柏、兒茶各100克。

[用法]共研細,浸泡於80%的酒精1000毫升內,24小時後過濾而成。每2~4小時噴灑創麵1次,結痂後每日用3~4次。

偏方十

[組成]麥飯石50克,當歸25克,丹參25克,白芷50克,黃柏25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蜂蠟100克,麻油100克。

[用法]將當歸、丹參、白芷、黃柏放入麻油內浸泡1周,每天攪拌2 次。然後用通火煎熬,不停攪拌,煎至白芷微黃時即可撈出藥渣,再下麥飯石粉,乳、沒粉,煎半小時許,將藥油過濾去渣,然後將蜂蠟放入藥油內繼續煎半小時離火,冷卻成膏,用時將創麵清創後,將藥膏均勻地抹在紗布上,藥厚1~2 毫米,每天換藥1次。適用於燒傷。

偏方十一

[組成]75%酒精適量,京萬紅燒傷膏1支。

[用法]燒燙傷後,立即將創麵用75% 酒精浸濕紗布持續濕敷。0.5~1 小時換1次,連續12~24小時。濕敷後創麵疼痛即消失,停止濕敷後外塗敷京萬紅膏,直至愈合。適用於1度燒傷。

偏方十二

[組成]生石灰20克,麻油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藥搗碎,調成糊狀,外敷患處。適用於Ⅰ度燒傷。

偏方十三

[組成]地榆炭、大黃、黃柏各180克,乳香、紫草、五倍子、白芷、川芎、升麻、黃芩、桃仁、沒藥、赤芍、胡黃連各60克,生地、金銀花、當歸、白蘞、旱蓮草各120克,紅花、木鱉子各30克,黃連90克,荔枝草適量,黃白蠟3000克,麻油12.5千克。

[用法]除紫草、金銀花、紅花後下外,餘藥放入麻油內先浸泡2天,再用小火煎熬,見白芷褐色為度,過濾去渣,加蠟收膏,無菌紗布浸入藥膏中,用油膏紗布包紮焦痂,能促進焦痂溶解分離脫落。

偏方十四

[組成]白術、黃柏、防己、木瓜、元胡、鬱金、生地榆各30克,白及(切片)60克,冰片3克,煆石膏粉、煆甘石粉各240克,麻油1000毫升。

[用法]將前8味藥加入麻油內熬至褐色為止,過濾去渣,取淨油,然後與爐甘石粉、石膏粉、冰片調勻,直接塗於創麵;或過濾淨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加入石膏、甘石粉,加熱無浮油,約2小時左右,成半固體膏狀即停火,待溫後再加入冰片攪勻。將藥膏薄薄地塗於不吸水的白紙上敷貼患處,能促進焦痂溶解分離脫落。

偏方十五

[組成]令箭荷花。

[用法]將令箭荷花的莖取下,用刀順扁形以橫剖一分為二,將肉汁之麵(內麵)先均勻塗擦患處,使汁液蓋燙傷部位2分鍾左右,再換1塊敷貼患處,20分鍾左右即可。

偏方十六

[組成]桑枝60克,大黃60克,地榆60克,白芷100克,川椒8克,輕粉4.6克,月石8克,白蠟末15克,豬油2500克。

[用法]將桑枝、大黃、地榆、白芷、川椒拌豬油小火煎,濾去渣,加輕粉、月石、白蠟調勻,把紗布塊浸入藥油,涼後成膏備用。常規消毒清創後,將膏敷於創麵,每日換藥1次,創麵較淺的或分泌物較少的,可隔日1次。適用於燒傷、骨折等創麵感染。

偏方十七

[組成]鮮紅土瓜根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用於火燙傷。

偏方十八

[組成]土大黃根適量。

[用法]研末,麻油調敷傷處。

偏方十九

[組成]龍骨、生石膏、大黃、兒茶各等份。

[用法]共研極細末,冷茶水調稀糊狀,敷患處。敷後用紗布蓋好(麵部可不蓋),隔日換藥1次。

偏方二十

[組成]全蠍45隻,蟾蜍7~10隻,麻油1000克,鮮蛋黃500克。

[用法]上藥煎後去渣,裝瓶備用。用時,先用生理鹽水或1:1000的新潔爾滅液,清洗幹淨創麵上的膿性分泌物,用生肌油紗布按創麵大小貼敷,行半暴露或包紮療法。對無膿性分泌物的創麵,一般不用換藥即可治愈,對膿性分泌物較多的創麵,每日換藥1次,直至創麵愈合為止。適用於大麵積燒傷後期,殘餘創麵反複潰爛感染,難以愈合者。

偏方二十一

[組成]明礬、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適量。

[用法]將明礬、五倍子研成細末,麻油調成糊狀,塗患處。

偏方二十二

[組成]白糖30克,冰片3克。

[用法]用沙鍋將白糖炒黑,成塊為度,加冰片細末,用香油調塗傷處。

偏方二十三

[組成]地榆根適量。

[用法]炒炭,磨粉,用麻油調成50%的軟膏,塗於創麵,每日數次。

偏方二十四

[組成]竹中蠹蟲末適量。

[用法]調塗患處。

偏方二十五

[組成]冰片10克,朱砂5克,香油100毫升。

[用法]先將香油倒入鋁鍋熬開,後把朱砂、冰片放入,加熱成紅褐色,即成膏,將創麵消毒後塗膏,每日1次。

偏方二十六

[組成]雞蛋黃熬油。

[用法]取油少許加入冰片,調和,塗患處。用於燒傷、濕疹、耳膿。

偏方二十七

[組成]側柏葉適量。

[用法]入臼中搗爛如泥,冷水調做膏,塗敷於傷處,用紗布固定。用於燒燙傷。

偏方二十八

[組成]鮮南瓜藤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塗傷處。每日數次。

偏方二十九

[組成]紫草3克,當歸15克,麻油120克。

[用法]上3味同熬藥枯,濾清去渣,將油再熬,加黃蠟15克,熔化,冷卻,塗傷處。

偏方三十

[組成]女貞葉、酸棗樹皮、金櫻子樹皮各適量。

[用法]麻油熬成膏,塗擦患處。

偏方三十一

[組成]火麻仁、黃柏、梔子各適量。

[用法]共研末,調豬脂,塗患處。

偏方三十二

[組成]石榴果皮適量。

[用法]研末,麻油調,塗患處。

偏方三十三

[組成]獾油適量。

[用法]塗患處。用於燒燙傷、凍瘡。

偏方三十四

[組成]兩麵針幹根皮適量。

[用法]研成粉,先用兩麵針煎水外洗傷處,再將藥末撒於局部。用於燙傷。

16. 凍傷

凍傷是機體受到寒冷侵襲所引起的一種損傷,常發生於手足、鼻、耳等身體暴露部位或衣鞋窄緊使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的部位。輕者僅傷及皮膚,初起受凍部位皮膚蒼白,麻木冰冷,繼則紅腫或出現瘀斑,自覺灼熱疼痛、發癢,或局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如無感染,水泡逐漸幹枯結痂,不久自行脫落而愈;重者皮膚、皮下組織乃至肌肉骨骼全被凍傷,皮膚由蒼白變青藍色,終成黑色,周圍組織腫脹並出現血性大水泡,傷處麻木,感覺以至於運動功能完全喪失,以後凍傷組織腐爛形成潰瘍。輕度凍傷一般隻用外敷即可,凍傷常有複發傾向,應做好預防治療。

偏方一

[用法]將凍傷肢體浸泡於38~40℃溫水內,或用毛巾浸溫水濕敷患處,直至局部皮膚顏色和感覺回複正常後,用幹毛巾擦幹,並注意保暖。嚴禁用火烤加熱,也不可用雪擦摩傷部,以免加重病情。

偏方二

[組成]大紅辣椒3~4個。

[用法]放燒酒內浸泡7天即成,外擦患部,每日3次。用於早期凍傷,局部發紅腫脹、痛癢明顯者。

偏方三

[組成]蜂蜜、熟豬油各15克,樟腦2克。

[用法]調成軟膏,塗擦患部。

偏方四

[組成]冬青、透骨草、冬瓜皮各30克。

[用法]煎湯趁熱浸泡患部,日1次。

偏方五

[組成]生地榆、金銀花、紫花地丁各30克,芫花、生甘草、五倍子各15克,茄秸一束。

[用法]煎湯趁熱浸泡患處,日2次。用於凍傷已破潰者。洗後用玉紅膏油紗布換藥更佳。

偏方六

[組成]獨頭蒜適量。

[用法]在陰曆六月份,搗爛如泥,於中午曬熱,貼易發凍傷處,並在陽光下曬幹,忌水洗1天。連貼3次,可防凍傷複發。

偏方七

[組成]杏仁、花粉各30克,紅棗10個,豬胰3副。

[用法]共搗爛如泥,加好酒4杯,浸磁罐內,早晚擦塗手足及麵部,可預防凍傷發生。

偏方八

[組成]蔥須、茄根各120克。

[用法]水煎,浸泡患處。

偏方九

[組成]茄秧1000克,辣椒秧500克。

[用法]水煎5小時,取濾液濃縮成膏,塗患處。

偏方十

[組成]幹茄梗莖100克,芫花、生薑、當歸、川椒各15克,冰片5克。

[用法]將上藥置於7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1周,用紗布過濾,取藥液裝瓶備用。使用時將患處洗淨擦幹,用藥棉蘸藥液塗擦局部。每日4~5次,一般5~7天可愈。用於凍瘡紅腫未破者。

偏方十一

[組成]山藥少許。

[用法]於新瓦上磨成泥,塗瘡口上。

偏方十二

[組成]大蒜、幹薑各32克,紅辣椒100克,樟腦10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將上藥製成溶液,用棉球蘸藥液塗患處,並摩擦發熱,每日3~5次。用於凍瘡紅腫未破者。

偏方十三

[組成]當歸100克,紅花50克,幹薑50克,肉桂100克,細辛25克,樟腦25克。

[用法]浸泡於70%酒精中。用時,先用熱水輕輕擦洗患處,再擦藥液,每日數次

偏方十四

[組成]大蒜、花椒各15克,豬油70克。

[用法]將大蒜搗爛,花椒研末,放入煉好的豬油內攪勻,製成膏劑,敷於凍傷處。日1次,用紗布包好。用於凍瘡紅腫未破者。

偏方十五

[組成]雲南白藥適量。

[用法]用白酒調成糊狀,外敷凍傷部位。如破潰,可直接外撒於患處,外用消毒紗布包紮。一般用藥2~3次即可。

偏方十六

[組成]馬勃或鮮虎耳草適量。

[用法]將馬勃粉敷壓在患處,鮮虎耳草搗爛外敷患處。

偏方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