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
感冒是指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噴嚏,喉癢咳嗽等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疾病。如病情較重,在一定時期廣泛流行,稱為時行感冒。感冒最常見的兩個類型有風寒型感冒和風熱型感冒。風寒感冒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重,無汗,鼻塞流清涕,舌苔白等為特征;風熱感冒以發熱重,惡寒輕,口渴,鼻塞流涕黃稠,咳痰黃稠,咽部紅腫,舌苔黃等為特征。
偏方一
[組成]銀花、連翹各4克,桔梗3克,荊芥2克,薄荷3克,牛蒡子3克,淡豆豉2克,甘草2克,竹葉2克。
[用法]研末,取適量藥粉,用紗布包裹,敷於肚臍,固定。每次4至6小時,每日2次,連貼3至4天。適用於風熱型感冒。
[出處]《中醫外治集要》
偏方二
[組成]羌活10克,蒼術、白礬各6克。
[用法]上藥研末,取藥末適量外敷臍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次4至6小時,每日2次,連貼3至4天。適用於風寒感冒。
[出處]《經驗方》
偏方三
[組成]胡椒、丁香各7粒,蔥白適量。
[用法]前2味研末,和蔥白共搗為膏狀,敷於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即頸後從上往下數第一與第二突起高骨間),膠布固定;藥膏塗於雙手勞宮穴(握拳時,中指尖所指的掌心處),合掌放於兩大腿間,夾定,蓋被側臥,取汗即愈。適用於風寒型感冒。
[出處]《傷寒蘊要》
偏方四
[組成]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白術、黃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黃芩、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藥麻油熬,黃丹收膏,冷卻備用。用時蒸軟,貼心口(鳩尾穴),每次4~6小時,每日2次,連貼3天為一療程。適用於風寒型感冒。表實無汗者去黃芪、白術、桂枝,禁止內服。
[出處]《理瀹駢文》
偏方五
[組成]鮮蚯蚓10條,白糖、麵粉適量。
[用法]將鮮蚯蚓放入碗中,撒上白糖,待蚯蚓體液外滲死亡,和如麵粉,製成直徑3厘米的藥餅,分別貼在囟門和肚臍上。每次貼4~6小時,每日2次,連貼2~3天。適用於小兒風熱型感冒。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偏方六
[組成]白芥子100克 雞蛋清適量。
[用法]白芥子研末,與蛋清調成糊狀,貼敷於肚臍、腳心(湧泉穴)、大椎穴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蓋被取微汗即愈。或芥末適量,將藥填臍內,外以熱物隔衣熱熨,取汗。適用於風寒感冒。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偏方七
[組成]橘子葉30克 老薑12克 蔥頭10克 薄荷葉20克。
[用法]上藥共搗爛,外貼大椎、眉心(即印堂穴)、太陽穴。
[出處]《中國民間敷藥療法》
偏方八
[組成]蒼術、羌活各30克,枯礬10克,蔥白3握。
[用法]前3藥為粗末,炒熱,搗蔥白取汁,和藥,趁熱敷臍;另取塗兩手掌,一手掩臍,一手兜陰囊。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無汗。
偏方九
[組成]桑葉10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連翹20克,生薑10克,桔梗10克,蘆根30克。
[用法]將藥打碎,分2份,裝入布袋,水煎20分鍾,先取一袋敷頸、項、肩、背等處,稍冷則更換藥袋,交替運用,每次30~40分鍾,每日2次,3日一個療程。適用於風熱感冒。
偏方十
[組成]蒼術6克,羌活10克,荊芥9克。
[用法]共研細末,以生薑汁為丸,握手心,令微汗出,每日3次。
偏方十一
[組成]木香2克,檀香1克。
[用法]共為末,清水調和,塗囟門上,餘藥內服。用於小兒感冒發熱,頭痛。
2.咳嗽
咳嗽是促使痰液或氣道異物排出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反射。頻繁或劇烈的咳嗽則屬病態。咳嗽屬於中醫常見病,一般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大類。外感咳嗽多伴有感冒症狀,發病時間短,可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和風燥型。風寒型和風熱型咳嗽多伴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症狀;風燥型咳嗽,多為幹咳,咳痰少粘,伴有口咽幹燥等症狀。內傷咳嗽多見於久病患者。現代醫學中,咳嗽按病因可分為呼吸係統疾患(如喉、氣管、支氣管、肺組織等部位的炎症,氣道異物,支氣管肺癌,胸腔積液或氣胸等)、心血管疾患(如急性肺水腫,肺梗塞,肺瘀血等)、物理化學因素(如空氣過冷或過熱,煤煙、油煙、氨氣、二氧化碳及強酸蒸發的氣霧對呼吸道的刺激,異物吸入,呼吸道被壓或牽拉等)、過敏反應(如過敏物質的吸入,患者咳嗽的同時多伴有喘息)、精神性咳嗽等。
偏方一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將大蒜搗成泥狀,取豆瓣大一團,置於傷濕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足後貼於雙足足心,次晨揭去,連貼3~5次。
偏方二
[組成]大蒜適量,醋少許。
[用法]把大蒜搗成蒜泥,加少許醋調成糊狀,塗抹在紗布上,外麵再包一層紗布敷在胸口上。注意不要將大蒜泥直接敷在皮膚上,以防損傷皮膚。
偏方三
[組成]罌粟殼30克,五味子30克,蜂蜜適量。
[用法]將前2味藥研成細末,放入瓶中備用。用時取適量藥末和蜂蜜調成膏狀,貼臍部,外用紗布蓋貼。適用於久咳。
偏方四
[組成]魚腥草15克,青黛10克,蛤殼10克,蔥白3根,冰片0.3克。
[用法]將前3味藥研成細末,取蔥白、冰片與藥末共搗爛如糊。敷臍部,外用膠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直至病愈。適用於咳嗽,咳痰黃稠者。
偏方五
[組成]胡椒7粒,桃仁10粒,杏仁4粒,梔子仁3克。
[用法]上藥共搗爛,用雞蛋清調成糊狀,置於雙足足心,紗布固定,每日1次。適用於久咳伴痰多、喘息者。
偏方六
[組成]附子片、肉桂、幹薑各20克,山柰10克。
[用法]上述藥物共研成細末,備用。先用拇指按摩雙側肺俞穴半分鍾左右,使局部皮膚發紅,再取適量藥粉放在該穴位上,用膠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適用於急、慢性咳嗽。
偏方七
[組成]白芥子5克,半夏3克,麻黃5克,肉桂5克,細辛3克,丁香0.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取適量敷臍部,外用紗布固定。適用於風寒型咳嗽。
偏方八
[組成]吳茱萸5克,肉桂30克,丁香15克,冰片1克。
[用法]將上藥研成粉末,裝入有色瓶內密封備用,北方患者於白露節後,南方患者於寒露節後,取適量藥粉填滿肚臍,外用膠布貼封。2~3天換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每療程之間間隔5~7天,連貼4~6個療程,直至次年春暖花開。適用於慢性咳喘,咳痰多,遇寒易發者。
偏方九
[組成]蓖麻子6克,鬧羊花6克,白芥子3克,細辛3克,甘遂6克,明礬0.6克,冰片0.3克。
[用法]將上藥研成細末,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敷於肺俞、天突穴,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或隔日1換。敷藥前,應將局部皮膚清洗幹淨,敷藥後局部有灼熱感為佳,有刺痛感時則去掉藥物。
偏方十
[組成]麻黃12克,桂枝10克,石膏10克,枳實6克,紫菀8克,蘇葉20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調成膏。先在肺俞、膻中、大椎、曲池穴處拔罐,然後敷上藥膏,用紗布或膠布固定。適用於外感咳嗽。
3.哮喘
哮是一種發作性的,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為特征的疾病。喘即氣喘、喘息,以呼吸困難、急迫為主要特征。因為哮必兼喘,所以常常哮喘並稱。哮喘多呈發作性,發時痰鳴有聲,呼吸困難,甚至不能平臥,發作時間或幾分鍾,或幾小時,甚者持續數天。發作時,如天冷或受寒則發,咳痰少或色白清稀,患者肢冷怕寒,口不渴或口幹喜熱飲,尿頻色白,舌苔白滑者,多屬於寒性哮喘。如咳痰色白或黃,粘濁稠厚,或痰中帶血,口苦,口渴喜冷飲,不惡寒,汗出,麵赤,小便黃,大便堅硬,或便稀而排出不爽,舌苔黃膩者,多屬熱性哮喘。中醫治療遵循“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
偏方一
[組成]天南星30克,白芥子30克,薑汁適量。
[用法]將前2味藥粉碎成末,用薑汁和藥粉調成糊狀,塗敷與湧泉、中脘穴上,幹後另換,1日3~5次。適用於痰喘氣急。
偏方二
[組成]白鳳仙花、白芥子各90克,白芷、輕粉各9克。
[用法]白鳳仙花根、葉熬濃汁,擦背至發熱,再用白芥子、白芷、輕粉、蜜調做成餅,貼背心第3胸錐處,雖局部熱痛勿揭去,連貼數餅。
偏方三
[組成]丁香6克,老薑6克,菖蒲根20克,鬆香3克,樟腦0.3克。
[用法]將上藥研成細末,用凡士林調膏,外貼膻中、肺俞穴。
偏方四
[組成]桑皮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細末,用涼水調成直徑約2.5厘米的藥餅8個,分別貼於華蓋、膻中、膈俞、肺俞穴,包紮固定。每次貼4~5小時,1日1次,連貼10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喘。
偏方五
[組成]杏仁、木鱉子、花椒、大黃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共研成細末,儲於瓶中備用,每晚睡前用麻油調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外用紗布包紮固定,次晨去掉,連用3~7天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黃芩30克,大黃30克,麻黃20克,葶藶子24克,細辛6克,丹參15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細末,將藥粉用薑汁調成糊狀,製成約0.5厘米厚,1×2厘米大小藥餅,貼大杼、定喘、天突、膻中穴,膠布固定,8~12小時取下,每日1次,6次為1療程。
偏方七
[組成]白芥子20克,甘遂15克,元胡25克,細辛15克,幹薑10克。
[用法]共研成細末,用時用薑汁調成小藥丸,貼敷雙側肺俞、心俞、膈俞。貼敷前,用手指在穴位上按壓,使局部有酸脹感後,再把藥丸放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敷24小時,有癢酸沉感後,將藥丸取下,兒童敷貼時間一般不超過20~30分鍾,不宜時間太長。用藥時間為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第1天,各敷貼1次,3年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即可取得滿意效果。適用於“慢支”及哮喘
偏方八
[組成]麻黃、桂枝、細辛、五味子、杏仁、遠誌、半夏、黃芪、白芥子、甘遂等適量。
[用法]共研成細末,用薑汁和丸如彈子大,貼敷於華蓋、膻中、膏肓(雙側)、膈俞(雙側)。適宜於寒型哮喘。
偏方九
[組成]麻黃、杏仁、石膏、黃芩、桑白皮、白芥子、甘遂各適量。
[用法]共研成末,用豬膽汁和丸如彈子大,用膏藥將其固定在華蓋、彧中(雙)、肺俞(雙)。伏天的夏至至大暑,臘月的冬至至大寒兩個時節,每1時節貼敷3次,每次間隔1周,連敷2年以上為1療程。
偏方十
[組成]炙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細辛12克。
[用法]共藥成細末,裝塑料袋備用。每次用1/3藥末,加生薑汁調成糊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布上,貼敷於肺俞、心俞、膈俞穴,外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初伏、二伏、三伏各貼1次,一般連貼3年。哮喘發作期、緩解期均可適用。
偏方十一
[組成]生薑120克。
[用法]煎湯,洗浴。
4. 嘔吐
嘔吐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上逆而出的病證,伴有或不伴惡心。可見於消化係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或梗阻,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癌,腸梗阻等;中樞神經及有關疾病如:腦外傷,腦膿腫,腦腫瘤,腦血管意外,癲癇,青光眼,偏頭痛,屈光不正等;全身性疾病如:各種感染,感染性休克,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各種原因引起的低血壓等;藥物中毒及乘車船性嘔吐,妊娠反應引起的嘔吐等。各種疾病的嘔吐特點不同,餐後60~90分鍾嘔吐多見於胃十二直腸潰瘍;噴射性嘔吐多見於顱內疾病;頑固性嘔吐,吐後無舒適感,甚而胃內容物排空後仍有幹嘔者,多見於腹膜炎、胰腺炎、膽囊炎等。
偏方一
[組成]傷濕止痛膏一貼。
[用法]於乘車前貼臍部。適用於乘車暈動的嘔吐。
偏方二
[組成]蓖麻仁30克。
[用法]搗爛敷兩足心。
偏方三
[組成]生薑12克,半夏10克。
[用法]共搗爛,炒熱外敷胃脘、臍中處。
偏方四
[組成]吳茱萸20克,醋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研細末,加醋調,外敷於湧泉穴上。
偏方五
[組成]藿香、陳皮、蒼術、厚樸、半夏、大腹皮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煎成膏,貼於胸口、臍上。
偏方六
[組成]南星適量。
[用法]研末,醋調敷貼足心。治療吐瀉不止。
偏方七
[組成]生薑數片。
[用法]用傷濕止痛膏貼於雙側內關穴。
偏方八
[組成]鮮蔥白20條,雞蛋2隻。
[用法]把蔥白洗淨,切碎搗出汁,放入碗內與雞蛋攪拌。放油鍋中煎成7厘米大餅1塊,用紗布包裹乘熱貼敷肚臍部。
偏方九
[組成]鮮蚯蚓數條。
[用法]搗爛敷兩足心,用布包紮。適用於熱吐,患者多伴見口燥、舌紅。
偏方十
[組成]白礬適量。
[用法]研細末,加麵粉適量,用醋或水調成膏狀,敷足心1小時。適用於熱吐。
偏方十一
[組成]佛手、明礬各適量。
[用法]先用生薑擦胸口,用佛手、明礬為末,摻金仙膏上,貼胸口、臍上。
偏方十二
[組成]田螺數個。
[用法]去殼,加食鹽少許搗爛,敷臍下石門穴1小時。適用於溫熱病嘔吐。
偏方十三
[組成]胡椒10克,綠茶3克,酒曲2克,蔥白20克。
[用法]共搗糊狀,分攤於直徑3厘米的圓形塑料布或油紙上,敷貼於中脘、膻中、期門(雙側)穴處,外以膠布固定。每次敷貼6~12小時,每日1次。適用於肝氣犯胃型嘔吐。
偏方十四
[組成]酒炒白芍9克,胡椒1.5克,蔥白60克。
[用法]前兩藥為末,和蔥白共搗成膏,貼心口窩(劍突下)處。每日1次。適用於受寒嘔吐。
5. 胃痛
胃痛指胃脘部(劍突下,心口窩處)疼痛。可見於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胃癌等病。中醫根據胃痛的臨床症狀,將胃痛分為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鬱熱、瘀血停滯、胃陰虧虛、脾胃虛寒等類型。如胃痛遇寒加重,得溫熱則痛減,患者覺形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舌苔白滑者,多見於寒邪犯胃和脾胃虛寒型胃痛;如胃部灼熱疼痛,患者煩躁易怒,泛酸,口幹口苦,舌紅,舌苔黃,多見於胃熱型胃痛。
偏方一
[組成]青黛30克,雄黃15克,密佗僧30克,鉛粉15克。
[用法]共研成末,用鴨蛋清調勻,外敷胃部熱痛處。適用於胃熱作痛,胃部灼熱痛。
偏方二
[組成]連須蔥頭30克,生薑15克。
[用法]共搗爛,炒熱,布包趁熱敷胃部。適用於胃寒胃痛。
偏方三
[組成]鬱金12克,大黃8克,元胡粉6克,梔子6克,香附6克,黃芩6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外敷於胃脘部,繃帶包紮,膠布固定。1日1換。
偏方四
[組成]鮮毛莨適量。
[用法]將鮮毛莨根須洗淨,陰幹,切碎,加入紅糖少許,共搗成泥,裝入空青黴素瓶蓋的凹內,敷於胃俞、腎俞穴,約15分鍾左右,患者局部有蟻行感進而產生灼熱感時,即可將藥取下。適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如局部起泡,勿刺破,待其自行吸收。
偏方五
[組成]當歸30克,丹參20克,乳香、沒藥各15克,生薑汁適量。
[用法]將前4味藥粉碎為末,加薑汁和成糊狀,分別敷在上脘、中脘、足三裏穴。1日3~5次。
偏方六
[組成]川椒、丁香、吳茱萸、細辛各等份。
[用法]研末,納入臍中,另取鹽250克炒燙,分裝幾個布袋,趁熱敷臍部及胃痛處,鹽袋冷則更換。適用於寒邪犯胃型胃痛。
偏方七
[組成]高良薑、幹薑各45克,蓽茇25克,枳實15克。
[用法]共為末,加酒適量拌炒,分裝數袋,趁熱敷肚臍、中脘、氣海、湧泉等穴。適用於寒性胃痛。
偏方八
[組成]香附8克,陳皮6克,三棱3克,乳香3克,小茴香6克。
[用法]共研成細末,熬成膏狀,熱敷胃脘部,冷後貼於中脘、胃俞穴。
偏方九
[組成]川椒15克,幹薑10克,附子片10克,檀香10克,蒼術20克。
[用法]上藥粉碎成末,用薑汁調和如膏狀,分別貼於中脘、胃俞、脾俞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
偏方十
[組成]吳茱萸、桂枝、元胡、川椒、烏藥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每晚敷中脘、肚臍、氣海穴處,上蓋紗布,再敷以熱水袋。適用於胃脘痛,遇寒或食冷則發者。
偏方十一
[組成]艾葉1把。
[用法]揉碎,加酒炒熱,紗布包裹,敷臍,外加熱水袋覆蓋,直至痛緩。適用於寒性胃痛。
6.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以上範圍內發生的疼痛。腹痛大多由腹腔內髒疾病引起,也可由腹腔外和全身疾病引起,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腹內病變有:腹腔內髒的炎症、潰瘍、穿孔、腫瘤、寄生蟲等;腹腔外或全身性病變有:腹壁感染、膿腫、肌纖維組織炎、靜脈炎、外傷等,大葉性肺炎、胸膜炎等呼吸係統疾病引起的腹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循環係統疾病引起的腹痛,其他如鉛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神經官能症等。
中醫根據腹痛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等將其分為寒、熱、虛、實等類型。如腹痛按壓後疼痛不減甚而加重者多屬實證,按壓後疼痛減輕多屬虛證;得熱疼痛減輕者多屬寒證,得寒疼痛減輕者多屬熱證。
偏方一
[組成]吳茱萸30克。
[用法]研成細末,加適量生薑汁、黃酒煎熬成膏狀,敷貼於腹痛處。
偏方二
[組成]吳茱萸、小茴香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成人每次用0.2~1.5克,熱酒調和,幹濕適度,納臍中,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1次,。適用於寒性腹痛。
偏方三
[組成]大蔥、食鹽,或用大蔥、生薑、小茴香適量。
[用法]切碎搗爛,炒熱貼於肚臍或腹痛處,上覆熱水袋熱敷。適用於寒性腹痛。
偏方四
[組成]枯礬6克,胡椒10粒,蔥白15厘米,大棗1枚。
[用法]前2藥研末,大棗去核,蔥白連須用,共搗如膏狀,取藥膏約5分錢大,貼於肚臍、天樞、關元穴處,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適用於寒性腹痛。
偏方五
[組成]血竭、乳香、沒藥各3克,大黃、冰片各1克,蔥白15克。
[用法]共搗如泥,貼關元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10天換藥,20天為一療程,可連用3個療程。治療放置節育環後引起的小腹疼痛。《北京中醫》1988
偏方六
[組成]雄黃、朱砂各60克,川椒、桂心、芫花各15克,巴豆仁、藜蘆各7克,附子、葛根各22克。
[用法]共研成末,布包,敷臍。
偏方七
[組成]胡椒10克,幹薑8克,雄黃3克,吳茱萸12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薑汁調拌,敷貼兩側腹痛處。
偏方八
[組成]大黃、梔子、芒硝各1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入75%的酒精10毫升,蓖麻油30毫升,調成糊狀,平攤於兩層紗布之間,中心處稍厚,將四邊縫合,敷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上蓋塑料薄膜,以防藥物滲出。每日1次。
偏方九
[組成]赤芍2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木香6克,元胡12克,香附6克,官桂6克,烏藥6克,幹薑3克。
[用法]共研細末。或煎後取藥汁,調拌麵粉或凡士林,製成餅狀,加熱後敷貼腹部。
偏方十
[組成]胡椒25粒,丁香20粒,木香6克,丹皮6克,明礬15克,食鹽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米醋調和成糊,塗敷於肚臍、勞宮(雙側)穴處,上蓋紗布,膠布固定後兩手掌合放於陰部,蓋被子臥睡,取微汗即愈。
偏方十一
[組成] 當歸、吳茱萸、肉桂、細辛適量。
[用法]研末,水煎兩次,取煎液濃縮成稠厚狀,混入溶於95%酒精的乳香、沒藥液適量,烘幹後再研成細末,加入樟腦末適量。敷於腹部。用於痛經。
偏方十二
[組成]煆牡蠣、高良薑(炒)、川烏頭(炮)、白芍各3克。
[用法]共為末,加麝香少許,每次取3克,用唾液調塗乳上,得汗即愈。
7. 腹脹
腹脹是指脘腹及脘腹以下的整個腹部脹滿的一種症狀。見於胃腸道梗阻:如幽門梗阻、腸梗阻、急性胃擴張等;腸內氣體吸收障礙:如肝硬化、低血壓、腸炎、心力衰竭等;腸管運動障礙:如腸麻痹、急性胰腺感染、阿托品等藥物中毒、脊髓炎、低血鉀等;腹腔內積氣:如腹腔鏡檢查或剖腹術後、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如心律失常、B族維生素缺乏等。
偏方一
[組成]厚樸、枳實各等份。
[用法]共研成細末,用60%的酒精調和成糊,取適量放入肚臍中,外用膠布固定,7天換藥1次。
偏方二
[組成]巴豆霜、木香、甘遂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混合粉碎為細末,每次取藥末5~10克,放入肚臍,覆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
偏方三
[組成]豬肝半個,雞內金9克,香櫞9克,砂仁3克,沉香3克,生薑60克,大蒜3瓣。
[用法]上藥共搗碎,做成餅狀,貼臍中。
偏方四
[組成]炒艾葉30克,木香、烏藥、鬆節、川椒、大黃、芒硝、胡椒、蓖麻子各9克,丹參12克。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150毫升,用紗布縫成口袋,將煎好的中藥渣裝入紗布口袋,敷在整個腹部,用煎好的中藥水隨時浸濕紗布口袋,熱敷2~3小時。
偏方五
[組成]白芥子、蘇子、香附、蘿卜子、山楂各等量。
[用法]將上藥炒,研成細末,調勻,敷貼於臍部,覆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
偏方六
[組成]鮮橘葉100克,小茴香30克,麩皮30克,食鹽50克。
[用法]將橘葉、小茴香搗粗末後,加入麩皮、食鹽,炒熱,裝入紗布口袋,外敷臍部3~4小時。適用於中毒性肺炎,小兒腸炎,小兒中毒型菌痢所至腸麻痹之腹脹。
偏方七
[組成]冰片1克,蔥白50克,生薑50克。
[用法]將冰片碾成碎末,放於臍孔中,蔥白、生薑搗爛,炒熱,布包,敷於臍腹部。適用於小兒中毒性腸麻痹之腹脹。
偏方八
[組成]竹葉、防風、吳茱萸各適量。
[用法]上藥搗爛,敷臍上。治療腹脹痛。
偏方九
[組成]灶心土適量。
[用法]和雞蛋清調,敷於腹脹痛處。適用於寒氣入腹,腹脹滿者。
偏方十
[組成]生田螺1枚,鹽6克。
[用法]共搗爛,敷石門穴。
偏方十一
[組成]白芷10克,花椒15克,苦楝子50克,蔥白、韭菜花各20個,白醋50毫升。
[用法]將白芷、花椒研成細末,再將韭菜花、蔥白、苦楝子搗爛如泥,後用白醋把上述藥物調和成膏狀,敷中脘穴周圍,外用塑料薄膜覆蓋,膠布固定或用腹帶固定更佳。每日換藥1次,可連貼2~4次。適用於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膽囊摘除術後腸粘連所致的急性上腹部疼痛。
偏方十二
[組成]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
[用法]將蓖麻子仁搗爛如泥,拌入升麻粉,固定於百會穴處,然後讓患者仰臥,放鬆褲帶,用熱水瓶熨升麻餅。每日3次,每次30分鍾,每塊藥餅可連續適用5天,休息1天後換新藥餅,如上法貼敷,10天為1療程。用於胃下垂所致脹滿。
偏方十三
[組成]蓖麻子仁50克,五倍子1克。
[用法]製成藥餅,貼敷百會穴,每日早晚在藥餅上熱熨10分鍾左右。
偏方十四
[組成]蓖麻子仁2份,五倍子1份。
[用法]共搗爛,製成藥團敷臍部,外以關節鎮痛膏6~8張固定,每日早、中、晚各熱熨1次。一般第4天去掉。
8. 腹瀉
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有膿血、粘液相雜的病證。腹瀉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更多見。可見於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神經官能症,食物中毒及腸道變態反應性腹瀉(如食蝦、乳類、菠蘿等物品後)等情況。
中醫常將腹瀉分成寒、熱、虛、實等類型。如瀉下物清稀如水,或夾有未消化的食物,不甚臭穢,舌苔白等症,則多為寒證;如瀉下急迫,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或小便黃赤,或伴身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症,多為熱證;虛證多病程長,腹痛不甚,喜溫喜按,身冷無力者,多屬虛證,脾胃虛弱型多見大便稀,多夾有不消化的食物,反複發作,稍進油膩則大便次數增加,食欲不佳,進食後常有腹脹不適的感覺;脾腎陽虛型多見黎明前臍下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即安,大便稀薄,糞便多夾有未消化的食物,患者怕冷,腰膝酸軟。
偏方一
[組成]吳茱萸50克,食鹽100克。
[用法]吳茱萸搗碎,和鹽放在鍋內炒熱,用布包,趁熱敷臍,冷則再炒再敷。適用於寒性腹瀉。
偏方二
[組成]吳茱萸30克,丁香6克,胡椒30粒。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次用藥粉1~2克,與適量凡士林調成膏狀,敷臍部。每天換藥1次。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
偏方三
[組成]枯礬50克,麵粉20克,米醋適量。
[用法]將枯礬研為細末,加入米醋、麵粉,調和成糊狀。取藥糊適量,分別敷在兩足心、臍部,上蓋紗布,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3~5次。適用於久瀉不愈者。
偏方四
[組成]車前子、肉桂各等量。
[用法]共研細末,敷臍部,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丁香、肉桂、木香、吳茱萸、薄荷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搗成粉末,密封備用。用時,取10克藥粉調生薑汁、酒成糊狀,炒熱後貼穴位,每次取兩個穴位,每日換藥1次。急性腹瀉取天樞、足三裏;慢性腹瀉取脾俞、中脘;腎虛腹瀉取命門、關元。腹瀉伴惡心者,配內關;水瀉重者配陽陵泉。
偏方六
[組成]葛根50克,白扁豆100克,車前草150克。
[用法]水煎20~30分鍾,取藥液,倒入浴盆中,對入適量溫開水,水麵以能超過足踝為度。水溫保持在30℃左右。浸泡足部30~60分鍾,每日2~3次。如屬於傷食瀉加萊菔子20克,脾虛瀉加鳳仙花根30克或桂枝50克。
偏方七
[組成]胡椒粉適量。
[用法]填滿肚臍,上蓋紗布,外用膠布固定,隔日更換1次。適用於寒證腹瀉。
偏方八
[組成]炮薑、附子、益智仁、丁香各等份。
[用法]共為細末,用水或鮮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滿臍眼,外敷紗布,然後用熱水袋熱熨其上,冷後更換。每日1~2次,每次40分鍾。適用於脾腎陽虛的腹瀉。
偏方九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敷臍中,或貼足心。適用於寒瀉。
偏方十
[組成]五倍子6克。
[用法]用醋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蓋於臍。如瀉止,即取出藥。適用於久瀉。
偏方十一
[組成]木鱉仁5個,丁香5個,麝香0.3克。
[用法]上藥研末,米湯調作膏,納臍中,外以膏藥護住。適用於水瀉不止。
偏方十二
[組成]白芷、幹薑各3克。
[用法]共研細末。以蜂蜜調成膏,先用酒洗臍,微熱後貼藥膏,再點燃艾條灸烤藥膏。適用於脾腎陽虛之腹瀉。
偏方十三
[組成]無花果葉60克。
[用法]洗淨,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趁熱洗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適用於濕熱瀉。
偏方十四
[組成]茜草45克。
[用法]煎水洗足,每天3次。適用於暑濕或濕熱瀉。
偏方十五
[組成]補骨脂、吳茱萸、煨肉豆蔻、附子、五靈脂、炒蒲黃、罌粟殼各30克,五味子、白芍各20克,烏藥6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裝入布兜袋中,護住臍部及下腹部,日夜不離,1~2個月換藥1次,病愈為度。用於慢性腹瀉。
偏方十六
[組成]白胡椒粉與醋適量。
[用法]共調為糊狀,敷臍,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適用於寒瀉。
偏方十七
[組成]六一散(滑石、甘草)適量。
[用法]醋調為糊狀,敷臍,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適用於熱瀉。
9.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排之艱澀不暢的一種常見病證。可見於習慣性便秘,腸道炎症恢複期,手術後排便困難,產後排便困難,藥物引起的便秘等。
中醫認為,便秘主要由於胃腸燥熱,津液耗傷;情誌失調,氣機鬱滯;年老體弱,氣血陰津不足;陽虛陰盛,陰寒凝結等因素所致。將本病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有熱結、氣滯型;虛證有陰血虛,陽氣虛型等。熱結便秘的主要特征是大便幹結,小便黃赤,口幹口臭或口舌生瘡,心煩麵赤,腹脹或痛,舌色紅赤,舌苔黃燥。氣滯便秘的主要特征有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肛門墜張,兩脅及腹部脹滿或脹痛,食欲不振,舌苔白等。陰血虧虛便秘的主要特征有大便幹結,排出困難,多在生產、勞累後發生,患者多伴有心慌心煩,頭暈無力等症狀。陽氣虧虛便秘多以大便排出困難,大便或燥結或軟,雖有便意但排之不下,臨廁努掙無力,多伴汗出氣短,便後疲憊不堪,患者多麵色蒼白,手足不溫,喜熱怕冷,小便頻、色淡、量多等為主要特征。
偏方一
[組成]蔥白(連須)50克,生薑30克,食鹽15克,淡豆豉37粒。
[用法]將上藥混合搗絨,製成圓餅,放火上烘熱,敷於臍部,繃帶固定,冷後再換,一般12~24小時氣通自愈。
偏方二
[組成]芒硝9克,皂角粉末1.5克。
[用法]將芒硝溶入水中,再加入皂角粉末,調敷臍部。適用於熱結便秘。
偏方三
[組成]附子15克,苦丁茶、炮川烏、白芷各9克,胡椒3克,大蒜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搗成餅,敷貼臍部。適用於寒結便秘。
偏方四
[組成]商陸10克。
[用法]為末,用開水調成膏狀,敷貼在鳩尾穴上。每日1次。適用於熱結便秘。
偏方五
[組成]大蔥125克。
[用法]搗爛做成餅狀,外敷臍部,以熱水袋置蔥餅上。適用於陽虛便秘。
偏方六
[組成]丁香、附子各25克,川烏、白芷、皂角各15克,胡椒5克,細辛3克。
[用法]共為細末,再取獨頭蒜10克,搗碎,和上藥炒熱,裝入藥袋中,放於小腹上,上麵再覆蓋熱水袋。每日1~2次,每次30分鍾。適用於陽虛便秘。
偏方七
[組成]當歸60克,大黃30克,芒硝、甘草各15克。
[用法]將上藥熬膏,貼臍上,或煎成藥液,沾藥液摩腹。
偏方八
[組成]蝸牛連殼5~6個,麝香0.15克。
[用法]將蝸牛搗爛,壓成餅狀,用溫水清洗患者臍部,待臍部幹後,把麝香研成細末,放入臍中,再把蝸牛餅蓋在麝香末上,上蓋一層塑料薄膜,外蓋紗布,膠布固定。隔日1次。適用於熱結便秘。
偏方九
[組成]大黃12克,麻子仁8克,枳實6克,巴豆6克,麝香0.3克,芒硝8克。
[用法]將上藥研成細末,和凡士林或油脂做成餅,敷貼臍部、八髎穴。
偏方十
[組成]甘遂3克或巴豆1克,肉桂1克,吳茱萸3克。
[用法]實證用甘遂研末,調薑汁敷支溝、天樞穴;虛證用巴豆、肉桂、吳茱萸研末,調薑汁炒熱,貼足三裏、肚臍部。
10. 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數增多,腹部疼痛,肛門墜脹,瀉下膿血或粘液便為特征。可見於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腸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
中醫常將本病分為虛、實、寒、熱等型,本病初起,腹痛,肛門灼熱,便下膿血粘液,舌苔黃膩者,多為實證、熱證;若下痢日久,多為虛證;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色粘凍,伴有腹痛,舌色淡,舌苔白膩者,多屬寒證。
偏方一
[組成]吳茱萸20克。
[用法]研細末,醋調成膏,敷肚臍和雙側足心穴。每日1次。一般3~5天即可見效。適用於濕熱痢、疫毒痢。
偏方二
[組成]皂角6克,細辛27克,大蔥100克,田螺2個,神曲12克。
[用法]將皂角、細辛、神曲烘幹,研為細末,再和大蔥、田螺肉共搗為膏,用藥膏適量,紗布包裹,壓成餅狀,敷臍部,膠布固定,藥幹即換。
偏方三
[組成]白術、厚樸、陳皮、甘草各32克,木香、檳榔各15克,桃仁、黃連、茯苓、黨參、當歸、生薑各15克。
[用法]以香油2500毫升,炸枯上藥,去藥渣,加入黃丹熬攪成膏,貯存於瓷器中備用。用時取適量,平攤於紙或紗布上,貼於臍中,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
偏方四
[組成]生大黃60克,黃連30克,黃柏30克,綠豆3粒,去殼巴豆3粒。
[用法]共研細末,取適量凡士林軟膏與之混合調勻,取藥膏適量貼敷於臍部、大腸俞,固定。每日1次,連續7天。適用於濕熱痢。
偏方五
[組成]胡椒10粒,綠豆3粒,去殼巴豆3粒。
[用法]共研細末,與紅棗2枚,共搗成膏。取適量藥膏貼敷於肚臍、脾俞、足三裏處,固定。每日1次,連續2~3次。適用於寒濕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