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一
[組成]白附子3克,蔥白15克。
[用法]白附子研末,與蔥白共搗為泥,取黃豆大一粒,攤在紙上,貼在痛側太陽穴處,約1小時後取下。適用於偏、正頭痛。
偏方二
[組成]蓖麻同乳香、食鹽適量。
[用法]搗爛,貼太陽穴,治療偏側頭脹痛者。
偏方三
[組成]鵝不食草30克,白芷15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細末備用。發作時,用棉球蘸藥粉少許塞鼻孔。適用於偏頭痛。
偏方四
[組成]吳茱萸、醋各適量。
[用法]吳茱萸研末,醋調敷足心。每日換1次,7日為1療程。適用於顛頂或兩側頭脹痛者。
偏方五
[組成]白砒霜、騰黃、斑蝥、紅娘子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末,加水為丸,如梧桐子大。將1丸藥放在膠布中間放太陽、列缺穴上,固定。每日1換,5日為1療程。適用於顛頂或兩側頭脹痛者。
偏方六
[組成]川芎12克,花椒20克,薄荷腦6克,蔥白20克,麵粉適量。
[用法]將蔥白搗汁,前藥研細末,和麵粉調成藥餅,外敷太陽穴、百會穴。
偏方七
[組成]酒大黃100克,冰片30克。
[用法]共研細末,裝瓶備用,頭痛發作時,用消毒藥棉蘸藥粉,塞入鼻孔。亦可將藥粉用水調成膏狀,貼敷兩太陽穴。適用於頭部熱痛。
偏方八
[組成]蠶沙15克,生石膏30克,醋適量。
[用法]上藥共為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前額,每日1次,3~5為1療程。適用於風熱頭痛。
偏方九
[組成]全蠍21個,地龍6個,螻蛄3個,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或地龍5條,全蠍20個,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細辛5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加1/2的麵粉,用酒調成餅,攤貼太陽穴。用紗布包裹固定。治療三叉神經痛。
偏方十
[組成]當歸12克,川芎6克,香附6克,食鹽20克。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炒熱,外敷頭痛處。適用於頭部冷痛怕風者。
偏方十一
[組成]生薑4片。
[用法]放火內煨熱,分別貼前額及太陽穴,以手帕束之,涼則更換,每次15~20分鍾。每日2次,3~5天為1療程。適用於感寒所致的頭痛。
偏方十二
[組成]斑蝥(去頭足)3~5個。
[用法]研末,布包,貼痛處,起泡後用針刺破,使水流出。用於劇烈頭痛。
偏方十三
[組成]胡椒、艾葉各等份,蛋清適量。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蛋清調成糊狀,敷百會穴。每日1換,5~7天為1療程。用於感寒頭痛。
偏方十四
[組成]大蔥、細辛各等份。
[用法]研為末,敷太陽穴。用於感寒頭痛。
偏方十五
[組成]川芎、白芷各3克。
[用法]研為末,與大蔥5克搗爛,敷於太陽穴。適用於感寒頭痛。
偏方十六
[組成]茉莉根、蚤休根各適量。
[用法]搗爛敷痛處。
偏方十七
[組成]生桃葉適量。
[用法]和鹽少許共搗,敷太陽穴。
偏方十八
[組成]梔子適量。
[用法]研末,蜂蜜少許調和,濃敷舌上,吐即止。
偏方十九
[組成]決明子適量。
[用法]炒,研末,用茶調敷兩太陽穴,幹則易之。
偏方二十
[組成]黃銅片(103mm厚,2分硬幣大小)3片。
[用法]在疼痛部位皮膚貼敷黃銅片1~3片,以膠布“十”字固定。5~7天為1療程,疼痛未徹底消失者,間隔5~7天,再貼第2療程。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
偏方二十
[組成]蠶沙 白芷 大黃各9克。
[用法]共研細末,蔥湯調敷患處。適用於感冒頭痛。
偏方二十一
[組成]人中白1匙,煆尿浸石膏粉少許。
[用法]混合研末,攤在長條紗布上,包頭一周,勿使藥從紗布孔隙與皮膚接觸,再用繃帶固定,1~2天換藥1次。適用於外感頭痛、發熱者。
24. 眩暈
眩暈是頭暈目眩的總稱。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二者常同時出現,故統稱“眩暈”。眩暈是機體對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障礙,是一種運動幻覺。可見於多種疾病,按病因分為:耳源性眩暈,又稱周圍性眩暈,如急慢性中耳炎、內耳眩暈病(美尼爾病)等;眼源性眩暈,如屈光不正、單純性青光眼等;神經源性眩暈,又稱中樞性眩暈,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顱內壓增高、偏頭痛、神經官能症等;全身疾病性眩暈,如動脈硬化病、高血壓病、低血壓,嚴重貧血、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不足、糖尿病、尿毒症、絕經期綜合征等。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虛證居多,如陰虛則易肝陽上亢,氣血虛則腦失所養,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等。其次由於痰濁中阻所致。其中肝陽上亢和氣血虧虛型較多見。眩暈患者應注意適當休息,避免精神刺激及不必要的頭位、體位變動。中年以上的眩暈患者,平時應注意控製飲食(尤其是肥膩酒食及辛辣之品),維持正常體重,情緒戒急躁惱怒,節房事,適當增加體力活動,鍛煉身體。
偏方一
[組成]吳茱萸100克,龍膽草50克,硫黃20克,朱砂15克,明礬30克,小薊根汁適量。
[用法]先將前5味藥粉碎為末,加入小薊根汁,調和成糊,敷於肚臍、兩足心,每穴用10~15克,上蓋紗布,膠布固定。2日1換,10天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白芥子30克,膽南星15克,白礬15克,川芎10克,鬱金10克,薑汁適量。
[用法]將前5味藥研末,用生薑汁調成膏狀,貼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5日為1療程。適用於痰濁中阻型眩暈。
偏方三
[組成]桃仁、杏仁各12克,梔子3克,胡椒7粒。
[用法]上藥共搗爛,加1個雞膽清調成糊狀。分3次用。每晚睡前敷於足心,晨起除去。每晚1次,每次敷1足。兩足交替敷藥,6次為1療程。用於高血壓眩暈。
偏方四
[組成]傷濕止痛膏。
[用法]上車、船前用傷濕止痛膏封貼臍。適用於暈車、暈船者。
偏方五
[組成]白芥子30克,白酒適量。
[用法]將白芥子研末,取藥末3克,用白酒調成2~3個藥餅,分別貼敷百會、翳風穴。如有惡心嘔吐,加敷內關、足三裏;如痰多加敷豐隆穴。敷藥後以紗布覆蓋固定。3天換藥1次。敷藥後局部有麻痛感,應堅持1~2小時即可消失。局部起泡者,可挑破,塗龍膽紫。
偏方六
[組成]當歸、羌活、槁本、製川烏、川芎、赤芍、紅花、地龍、血竭、菖蒲、燈芯草、細辛、桂枝、沒藥、丹參、防風、萊菔子、威靈仙、乳香、冰片各適量。
[用法]裝入枕芯內,睡時枕之,每日用枕不少於6小時,連用3~6天。
偏方七
[組成]夏枯草30克,鉤藤20克,桑葉15克,菊花20克。
[用法]水煎洗腳。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10~15日為1療程。適用於肝陽上亢型眩暈。
25. 中風
中風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有神誌不清而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由於大多起病很急,惡化很快,於自然界“風”的特征相似,所以人們稱之為中風。常見於腦血管意外,大致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腦血管內血栓形成,阻滯了供血,稱為腦血栓形成;或流動的血液內有栓子,大多數栓子來自心髒,也有來自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等,它們在流動的過程中把相應管徑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成為腦栓塞。出血性中風有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風的原因很多,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是最常見最主要的中風病因,中老年人較多;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常見於較年輕的病人;各種心髒病、糖尿病、尿毒症等也可以導致中風發生。中風是亞洲第二號殺手,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中風。我國每年新發120~150萬人,死亡者80~100萬人,存活者中約75%致殘,5年內複發率高達41%。中風患者除了本人痛苦,也給其家人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因此應積極預防中風的發生。可以促進突發中風的因素有幾十種,約60%中風病人發病有誘因,大致可以歸納為氣候變化(冬秋季比夏季好發)、情緒激動、過度疲勞及用力過猛、飲食不節(飽餐及進食油膩)。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中風的發生,有中風家族史的人更應注意。
中醫將中風分成中髒腑、中經絡兩大類,中髒腑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經絡則沒有神昏的表現,直接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症狀。中經絡可包括麵神經麻痹、麵神經炎等。
偏方一
[組成]穿山甲、川烏頭、海紅蛤各60克,蔥汁適量。
[用法]諸藥為末,用蔥汁調作藥餅數枚,敷貼足心、肩髃、陽陵泉、曲池等穴,蓋紗布固定,3日1次。適用於中風癱瘓、半身不遂。
偏方二
[組成]麝香1克,冰片5克,川牛膝15克,木瓜20克,樟腦50克,雄黃40克,桃仁15克,半夏6克。
[用法]共研細末,分成30份,另備大活絡丸30粒,生薑末90克,每次用熱米飯捶餅2個。每餅上放藥末1份,大活絡丸1粒,生薑末3克,敷患側上下肢各1穴處(上肢取肩髃、尺澤,下肢取環跳、委中,交替適用),晚敷晨去,半月為1療程。適用於中風半身不遂。
偏方三
[組成]天南星12克,雄黃6克,黃芪12克,胡椒3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用水調,濕敷臍部。用於中風之半身不遂。
偏方四
[組成]穿山甲3克,川烏、草烏各12克,蔥汁20克。
[用法]山甲研末,與川烏、草烏、蔥汁調拌搗爛,作藥餅,貼雙足心,然後用白酒浸濕。
偏方五
[組成]馬錢子適量。
[用法]將上藥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時後撈出,沿縱軸切成厚約1毫米左右的薄片,備用。用時取1片醫用橡皮膏或風濕止痛膏,大小根據病人年齡和麵部大小定,一般藥能蓋住麵頰部。將馬錢子片間隔0.5厘米,成片排列粘附與橡皮膏上,然後貼敷在患側麵頰部。7日更換1次。用藥後,病人局部皮膚可出現瘙癢和蟻行感,無需特殊處理。用於特發性麵神經麻痹。
偏方六
[組成]天南星末適量。
[用法]生薑汁調膏,攤紙上,貼患側麵頰。治療口眼歪斜。
偏方七
[組成]蓖麻子仁77粒,巴豆19粒,麝香1.5克。
[用法]研作餅。口角歪向右側,藥餅貼左手心;歪向左側貼在右手心。用於口眼歪斜。
偏方八
[組成]白芥子適量。
[用法]研末,醋煎,敷麵頰處。用語中風語言不利。
偏方九
[組成]白附子、蠍尾、羌活、川芎、烏頭、藿香各15克,荊芥、防風、天麻、僵蠶、炙甘草各20克,胡椒3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蜂蜜入鍋加熱,煉去浮末,離火,摻和藥末,製成蠶豆大的丸藥。取藥1丸,用酒攪和成膏,貼穴位(頰車、承漿、地倉、牽正),每穴1丸,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偏方十
[組成]麻黃60克,杏仁30克,甘草15克,肉桂15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用酒調成藥餅,貼敷膻中、心俞。
偏方十一
[組成]蜈蚣1條。
[用法]焙幹研末,豬膽汁調敷患處。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偏方十二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蠍子各20克,冰片10克。
[用法]先將前3味藥共研為細末,後加冰片再慢研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的1/4加少許送節油調成塊狀,用幹淨的白紗布包成大約0.6厘米厚的片狀包,置於患側的耳垂後下,用暖水袋放在藥包上熱敷。每次1小時,每天更換藥物1次,熱敷數次。適用於血管神經機能紊亂所致的麵癱。
偏方十三
[組成]鮮鱔魚血,乳香末適量。
[用法]上藥拌勻,塗敷於患側地倉、頰車、下關、大營、巨髎等穴,也可塗患側全麵部。每日1次,連用5~15次。用於各型麵神經炎。
偏方十四
[組成]天麻、南星、地風、白僵蠶、白及各8克,巴豆5粒(去殼),鮮生薑500克。
[用法]將上藥烘幹,研成細末,生薑取汁調和成膏,紗布一層包裹,敷患側7~8小時即可取下。用於麵神經炎。
偏方十五
[組成]全蠍、僵蠶、川烏、草烏、半夏、白及、威靈仙、陳皮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次用15克,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患側麵部,外貼紗布固定,每日患藥1次。用於麵神經炎。
偏方十六
[組成]鮮蓖麻子仁30克,冰片1克。
[用法]將上藥搗成膏,貼患處,每日1次。用於麵神經炎。
偏方十七
[組成]斑蝥粉0.2克。
[用法]用清水調成膏,貼在患側太陽穴,局部發泡後刺破,擦幹滲出液,間隔2~3天再貼,直至痊愈。適用於周圍性麵神經麻痹。
26. 自汗、盜汗
自汗是以時時汗出,動則汗出更甚為特征的一種病證。盜汗是以睡中汗出,醒來汗止為特征的一種病證。自汗、盜汗作為症狀可伴見於其他疾病的過程中,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亢、結核病、風濕熱等,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可參照本書提供的偏方治療。
中醫認為自汗、盜汗均為機體陰陽失調所致,自汗主要見於氣虛、陽虛之人,盜汗主要見於陰虛者。自汗、盜汗不僅是病症,日久還可損耗氣陰,耗伐正氣。
偏方一
[組成]五倍子5克。
[用法]研末,加水調成糊狀,敷臍,外用膠布固定。治療自汗、盜汗。
偏方二
[組成]鬱金20克。
[用法]研為細末,睡時用蜂蜜調塗於兩乳頭上。適用於各型自汗、盜汗。
偏方三
[組成]黃芪15克,麻黃根20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艾葉20克。
[用法]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將兩塊幹淨的口罩浸泡其中,溫度適中後,將口罩覆蓋在肚臍、關元穴15分鍾左右,然後重新將口罩浸泡藥汁,再敷於肺俞、大椎穴15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氣虛自汗。
偏方四
[組成]烏梅10枚,生地10克,浮小麥15克,黃芪12克,大棗5枚,白芷9克,透骨草12克。
[用法]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將兩塊幹淨的口罩浸泡其中,溫度適中後,將口罩覆蓋在肚臍、關元穴15分鍾左右,然後重新將口罩浸泡藥汁,再敷於肺俞、大椎穴15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陰虛自汗。
偏方五
[組成]五倍子、鬱金各等份,蜂蜜適量。
[用法]將前2藥混合研成細末,加蜂蜜調膏,取適量貼於足心、靈墟、肚臍,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7~10天為1療程。適用於氣虛自汗。
偏方六
[組成]舊蒲扇灰、滑石粉適量。
[用法]混勻,撲胸腹部,若汗出不止者,可將牡蠣粉30克撲在全身,每日1次。適用於各型自汗。
偏方七
[組成]五倍子、煆龍骨各等份。
[用法]共研成細末,每次10克,用溫開水或醋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膠布固定,每晚睡前敷,次晨取下,第二天再敷,連續2晚。適用於小兒體虛出汗。
偏方八
[組成]何首烏20克。
[用法]研細末,用本人唾液調成糊狀,敷臍窩,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於自汗。
偏方九
[組成]五倍子、枯礬各等份,人乳適量。
[用法]將2藥研成末,加入人乳調成膏。每穴取藥膏15克,選取肚臍、氣海、腎俞貼敷。1日1換,一般10~15天見效。適用於盜汗。
偏方十
[組成]鬱金粉0.24克,牡蠣粉0.06克。
[用法]上藥和勻,以米湯適量調和,分為2份,放在患兒左右乳之間,用膠布或清涼膏貼好。24小時更換1次,連續3~4天即可。如皮膚接觸膠布處出現紅、癢或起泡現象,可隔日使用。用於小兒盜汗。
偏方十一
[組成]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煆龍骨、煆牡蠣各100克,朱砂5克。
[用法]前5味藥與朱砂分別研成細末,然後和勻備用。6個月~1歲每次用10克,1~5歲每次用15克,5歲以上每次用20克。涼水、食醋各半調為糊狀,每晚睡前敷臍,以紗布繃帶固定,次晨取下,3~5夜為1療程。
偏方十二
[組成]五味子、五倍子各10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入75%的酒精適量,調成糊狀,用時將厚糊放在塑料薄膜或不透水蠟紙上,貼在肚臍正中,以紗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用於盜汗。
27. 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是指由於各種癌症所引起的疼痛證。往往程度劇烈,外敷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止痛手段。
偏方一
[組成]蟾蜍、生川烏、七葉一枝花、紅花、莪術、冰片等適量。
[用法]做成膏,敷於疼痛部位,24小時患藥1次,7次為1療程。
偏方二
[組成]癩蛤蟆6克,雄黃3克,薑黃0.6克。
[用法]上藥共搗爛,外敷痛處。
偏方三
[組成]穿山甲末100克,乳香、沒藥各20克,雞矢藤揮發油0.5毫升,冰片少許。
[用法]將乳香、沒藥浸入酒精500毫升中20天備用。穿山甲研末,噴入乳香沒藥液70毫升,烘幹,再加入雞矢藤揮發油、冰片,食醋調敷臍部,5~7天換藥1次。適用於肝癌疼痛。
偏方四
[組成]三棱、地鱉蟲、天南星、王不留行、川烏、草烏各12克,樟腦3克,紅花10克,桃仁8克,芒硝3克。
[用法]共研細末,醋調,外敷痛處。
偏方五
[組成]製乳香、沒藥各30克,龍膽草15克,煆寒水石60克,鉛丹15克,密陀僧30克,幹蟾皮30克,丁香15克,雄黃15克,細辛15克,大黃30克,薑黃50克,生南星20克。
[用法]共為細末,和勻,取適量藥粉調入凡士林內,攤於紗布上,貼敷腫塊部位,隔日1次。適用於肝癌、肝腫大、肝區疼痛。
28. 發熱
發熱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散熱減少或產熱增多或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當腋下溫度在37℃以上,口腔溫度在37.3℃以上,一晝夜溫度波動在1℃以上時,可認作發熱。一般認為體溫在37.5~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0.4℃為高熱,40.5℃以上為超高熱。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感染性發熱由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腸炎、結核病等;非感染性發熱常見有風濕熱、類風濕病、係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各種惡性腫瘤等等。用酒精或溫水擦浴,冰袋放置於前額、頸部、腋部、腹股溝等處,有一定的降溫作用。
偏方一
[組成]大青葉60克,生大黃18克,牛蒡子、大薊各15克,瓜子金12克。
[用法]共研細末,以低度酒調敷雙足心,包紮固定,每日1次。
偏方二
[組成]幹藍、凝水石各等份。
[用法]為末,水調,敷頭上。
偏方三
[組成]小公雞1隻。
[用法]將患兒置於仰臥位,洗淨肚臍,並作常規消毒。捉住雞的頭足,將公雞肛門緊貼患兒肚臍眼,公雞肛門不要洗滌或消毒,至熱退方可拿開(一般需20~40分鍾)熱未退者,如前法換用1隻。
偏方四
[組成]附子末適量。
[用法]唾液調和,塗足心。適用於體虛低熱者。
偏方五
[組成]白芥子9克,雞蛋清2個。
[用法]將白芥子搗爛,研為細末,用蛋清調勻,分成2份,敷在兩足心,1小時後取下。適用於外感風熱致輕度發熱。
偏方六
[組成]朱砂15克,芒硝30克,薑汁、雞蛋清各適量。
[用法]先將2味藥研細末,加入薑汁、蛋清調成糊狀,分別塗於上脘、中脘、膻中等穴,幹後另換。適用於高熱神昏者。
偏方七
[組成]綠礬5份,朱砂1份。
[用法]共研細末拌勻,密貯瓶中。用時以消毒藥棉包取黃豆大1份,上端開口,塞在一側鼻孔內,每小時換藥1次,換藥時塞另一鼻孔,共3次。塞後不久可有噴嚏、鼻涕,最後由血水流出。適用於高熱頭痛、神昏、手足拘攣、嘔吐者。
偏方八
[組成]地龍5條,皂礬1.8克。
[用法]將地龍趁活加入皂礬,在磁缽中研碎後,外敷百會穴,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3~5次,病愈止。適用於身熱不退,神昏者。
偏方九
[組成]銀花、菊花各30克。
[用法]水煎,濾液冷卻,先浸泡毛巾,再用毛巾包好冰塊,放置患者頭部、頸部、腋部、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每日冷敷20~30分鍾,5分鍾左右更換1次,直至體溫將至39℃,再去冰塊,單用冷藥液濕敷。適用於中暑高熱者。
偏方十
[組成]地龍、吳茱萸各適量。
[用法]研細末,與適量麵粉混合,醋調成餅,貼兩足心,外用紗布包裹,每日1次。適用於中暑發熱。
偏方十一
[組成]苦參適量。
[用法]煎湯洗浴。
偏方十二
[組成]苦參、白芷苗等份。
[用法]水煎,加鹽少許,洗浴。
偏方十三
[組成]冬瓜、萹蓄各120克。
[用法]煎湯洗浴。
偏方十四
[組成]風油精適量。
[用法]加冷開水,擦浴。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小兒高熱。
29. 中暑
中暑是夏季或高溫環境下發生的一種急性病,是人體在高溫影響下而發生的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心血管與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的一組疾病。患者有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生活的過程,如有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胸悶、心悸、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正常或略高,為中暑先兆,離開高溫環境後,短時間即恢複。而輕證中暑者,除有先兆症狀外,還有體溫升高,麵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重症中暑除以上表現外,可出現昏迷、痙攣或高熱。
偏方一
[組成]冰1塊。
[用法]置於腹上,使體溫降至基本正常為止。用於中暑發熱,由畏風寒者忌用。
偏方二
[組成]活蛤蟆1個。
[用法]剖開腹皮,然後將其直接敷在患者臍眼上,外以紗布繃帶固定。2小時換藥1次,用至症狀減輕或消失。
偏方三
[組成]銀花、菊花各30克。
[用法]水煎,濾液冷卻,先浸泡毛巾,再用毛巾包好冰塊,放置患者頭部、頸部、腋部、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每日冷敷20~30分鍾,5分鍾左右更換1次,直至體溫將至39℃,再去冰塊,單用冷藥液濕敷。適用於中暑高熱者。
偏方四
[組成]地龍、吳茱萸各適量。
[用法]研細末,與適量麵粉混合,醋調成餅,貼兩足心,外用紗布包裹,每日1次。適用於中暑發熱。
偏方五
[組成]清涼油1盒。
[用法]將清涼油半盒填入患者臍孔中,用手輕輕按之。另用清涼油塗雙側太陽穴,並輕輕按壓穴位。一般敷塗半小時症狀漸消。
偏方六
[組成]藿香、佩蘭各30克。
[用法]水煎取液,用拇、食指沾藥液,在患者背心、胸肋骨上掐壓和推擦,然後提捏肘膝彎處的筋腱。適用於中暑各症。
偏方七
[組成]生石膏60克,知母30克,山藥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取汁,浸濕紗布或毛巾,溫熨胸部募穴、背部俞穴及氣海穴;藥渣袋裝,熱熨臍腹部,以症狀減輕為度。
偏方八
[用法]先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上衣和褲帶,暴露腹部,用草繩一根盤臍上,中間留一低凹,以熱水(不至燙傷皮膚)注淋臍中,切不可以冷水澆淋。適用於中暑昏蒙,神識不清者。
30. 痹證
痹證是以肌肉、筋骨、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關節灼熱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可見於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性疾病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中藥外敷對緩解症狀有較好的效果。中醫認為痹證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正氣不足,在此基礎上感受風、寒、濕、熱等邪氣所致。將痹證按病因分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治療時應先分清風寒濕痹和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風寒濕痹則雖有關節酸痛重著,但無局部紅腫疼熱。如關節酸痛遊走不定者,稱行痹,又稱風痹;痛有定處,疼痛劇烈者,稱痛痹,又稱寒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又稱濕痹。痹證初起多為實證,日久則多有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的情況。
偏方一
[組成]蓖麻油30毫升、生烏頭30克,乳香5克。
[用法]共為細末,加豬油調和成膏,烘熱塗患處,並按摩患處。適用於寒濕痹,患處有冷痛、沉重感者。
偏方二
[組成]幹薑60克,幹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瓜25克。
[用法]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趁熱熏蒸患處,然後將藥汁倒出,用毛巾蘸藥汁熱敷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5~10天為1療程。適用於濕痹,患處以沉重感為主者。
偏方三
[組成]川烏、草烏、茅術、當歸各10克,雞血藤6克,獨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芎12克,鬱金6克,生香附10克,細辛3克。
[用法]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趁熱熏蒸患處,然後將藥汁倒出,用毛巾蘸藥汁熱敷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5~10天為1療程。適用於寒痹,患處冷痛明顯者。
偏方四
[組成]生半夏30克,生梔子60克,生大黃、黃柏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
[用法]共研細末,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患處灼熱疼痛者。
偏方五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1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40%的酒精調敷患處。適用於寒偏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六
[組成]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菖蒲120克。
[用法]同炒熱,布包,外敷患處。
偏方七
[組成]川烏、草烏、鬆節、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
[用法]研末,酒浸,蘸酒擦患處。
偏方八
[組成]吳茱萸適量。
[用法]研細末,根據疼痛部位大小,取藥末適量,用黃酒拌勻炒熱,敷於患處。
偏方九
[組成]芥末30克,醋300克。
[用法]將芥末用少量溫水濕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在痛處,3小時後取下,每隔3~5天貼敷1次。
偏方十
[組成]斑蝥50克,血竭、重樓、肉桂各10克,梅片、炮山甲、細辛、雄黃、生川烏、升麻各5克。
[用法]共研細末,取藥末用蜂乳調成糊狀,外貼穴位。先按壓肌表,找出痛點,在痛點處塗敷藥膏,直徑約1厘米,膏上再撒適量幹藥粉,防止膏劑粘在膠布上不易發揮藥效,用備好的小方形膠布固定。一般24小時可形成發泡。若發泡後周圍瘙癢或微脹痛,用消毒針刺破水泡,流盡內液,外塗龍膽紫,1周內不能沾水,保持局部清潔。適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十一
[組成]甘遂60克,蓖麻子仁120克,樟腦30克。
[用法]搗作餅,貼麻木疼痛處。
偏方十二
[組成]生川烏頭3個。
[用法]為末,醋調,塗布上,貼患處。
偏方十三
[組成]無名果15克,地骨皮10克,製乳香、沒藥各7克,麝香1克,黃酒、車前草汁各半。
[用法]前5藥分別研細末,以黃酒、車前草汁調成糊狀,視患處大小攤膏於布上,貼患處,繃帶包紮。
偏方十四
[組成]斑蝥、大蒜汁適量。
[用法]斑蝥研末,取0.01~0.02克,用大蒜汁調和成餅,放於穴位:肩髃、天宗、肩井、巨骨、肩貞、肩前、曲池、條口。1次貼2~3穴。先貼肩部,後貼遠端穴位,蓋貼約8~10厘米的膠布。以發泡為度,1周發泡1次。治療肩周炎。
偏方十五
[組成]黃蜂窠1個,獨頭蒜1碗,百草霜4.5克。
[用法]共搗,敷患處。
偏方十六
[組成]李樹皮50克,生薑10克,大蒜100克,蜂蜜6克。
[用法]大蒜搗爛,李樹皮用水100毫升煎取20毫升,生薑搗爛加蜂蜜調勻。同時,將配好的糊劑攤在塑料布上厚約0.2厘米,外敷關節周圍,用繃帶包紮固定,待局部組織發熱、刺痛30~50分鍾後,除去外敷藥,將患部暴露。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十七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北細辛、白芷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時將藥末用蛋清或白酒調成糊,敷於關節上,用紗布固定。每日1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十八
[組成]蔥頭120克,老薑30克。
[用法]共搗爛外敷,紅腫者加酒炒。用於關節炎、扭傷。
偏方十九
[組成]老泡桐樹根皮500克,麩皮500克。
[用法]將泡桐根皮煎水,去渣,趁熱與麩皮拌勻,熱敷患處,涼了再換。用於神經性肩痛,晝輕夜重。
偏方二十
[組成]當歸、紅花、乳香、沒藥各10克,三仙丹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水調成糊狀,慢火加熱至80攝氏度,再加入粘合劑(糯米粉)少許,調勻。待冷卻至40~50攝氏度時,將藥膏敷於增生局部,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周圍用膠布封牢,外用紗布薄棉墊紮緊。24小時後取下。7天後再用一次。治療骨質增生。
偏方二十一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胡椒各30克,生半夏、生南星、蓽茇各25克,蟾酥、細辛各1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將前8藥粉碎,浸入酒精中密封浸泡,1周後可使用。用時,患者取適當體位,用清潔紗布3~4層,浸透藥液,以無藥液滴落為度。將紗布平鋪於痛處,再用紅外線燈或100~200瓦白熾燈照射至紗布幹為度。連用7天為1療程。治療肩周炎、坐骨神經痛、腰肌纖維組織炎,腰肌勞損、肥大性脊椎炎、慢性關節炎、腓腸肌炎等。
偏方二十二
[組成]梔子、生乳香、生沒藥、血竭各等份。
[用法]為細末,食醋調成稠糊狀,敷患處,厚度約0.7厘米,範圍超出病變2厘米以上。然後用繃帶固定,熱水袋或熱水瓶熱敷局部,每日1~2小時,時間長些更好,注意及時滴入食醋,保持中藥濕度,3天換藥1次。用於橈側腕伸肌腱周圍炎。
偏方二十三
[組成]川椒、木香、大茴香、升麻、川楝子、肉桂各30克,附子、丁香各1克,艾絨30克。
[用法]上藥和勻,縫成腰圍,圍貼腰部。治療風濕性腰痛。
偏方二十四
[組成]酒500克。
[用法]放鍋中溫熱,倒桶中,浸泡腳至膝,不斷加熱,保持溫熱。用於下肢冷,行走不利者。
31. 肥胖
肥胖是指體內脂肪組織過量致使身體淨重增加。在小兒體重超過同年齡同身高正常值的20%者為肥胖。成人標準體重:身高165厘米以上者,體重(kg)=身長(cm)-100;身高165以下者,男性體重(kg)=身長(cm)-105,女性體重(kg)=身長(cm)-100.按此計算,成人體重超重20%以上者為肥胖。
肥胖分生理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兩類。生理性肥胖又稱單純性肥胖,最多見,多有家族史及過多飲食史,並有遺傳和環境因素。病理性肥胖見於各種疾病中:下丘腦病變(如下丘腦腫瘤、外傷或手術後、炎症等),內分泌疾病(如柯興綜合征、甲狀腺機能減退症、胰島素過多、胰島素非依賴型糖尿病等)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胰島素,強的鬆、地塞米鬆等激素,三環抗抑鬱藥等)。肥胖治療應首先明確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單純性肥胖應控製飲食及熱量攝入,並堅持鍛煉。
中醫根據患者表現將肥胖常分為胃熱型、脾虛痰濕型、氣滯血瘀型。
偏方一
[組成]冬瓜皮500克,茯苓300克,木瓜100克。
[用法]煎水趁熱洗浴全身。每日1次,每20~30日為1療程。適用於單純性肥胖。
偏方二
[組成]丹參、五味子、決明子、山楂、麥芽、陳皮、連翹、茯苓、半夏等量。
[用法]提取製成霜劑。每次用1克,均勻塗腹部多脂肪部位皮膚,順時針方向按摩5~1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1月為1療程。適用於單純性肥胖。
32. 鶴膝風
鶴膝風是以單側或雙側膝關節腫大疼痛,股脛肌肉消瘦,形如鶴膝為特征的病症。包括現代醫學風濕、類風濕性膝關節炎等。中醫認為病由三陽虧虛,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
偏方一
[組成]大戟、甘遂各100克,大黃15克。
[用法]共為細末,蜂蜜調敷雙膝,並蓋上鮮菜葉以保持敷藥的濕潤,每日2次。適用於鶴膝風濕熱型。
偏方二
[組成]砒霜、輕粉各0.6克,冰片1.2克,獨頭蒜1個,千夫土(即行人經常踩踏過的土)1小撮。
[用法]共搗碎,做成2個銅錢大小的藥餅,敷在腫起的內外膝眼上,敷後24小時即見起泡,腫隨之消去,不要動水泡,1周後腫消水泡也消。
偏方三
[組成]酒糟120克,皂角1個(去子),芒硝、五味子、砂糖各30克,薑汁50克。
[用法]上藥研成糊狀,加少量燒酒,外敷患處。
偏方四
[組成]白芥子60克,大蔥30克,生薑30克。
[用法]共搗爛,外敷膝部,包紮,2~3天後,患處起泡破皮即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