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藥物外敷治療內科疾病偏方(2 / 3)

偏方六

[組成]馬錢子3個,丁香24粒,麝香0.3克(可用冰片或樟腦代替)。

[用法]將馬錢子放鍋中炒黃,冷卻後與丁香共研細末,再和麝香混合研極細粉,開水調膏,如豌豆大,敷於肚臍、脾俞等處,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7~10次即可見效。適用於虛寒痢、休息痢。

偏方七

[組成]吳茱萸6克,六一散9克。

[用法]吳茱萸研末,和六一散水調成糊狀,塗於幹淨的紗布上,敷臍,膠布固定。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痢疾。

偏方八

[組成]滑石50克,車前子50克,黃連10克。

[用法]上藥製成粉末,每次取1~2克填臍中,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適用於急性菌痢。

偏方九

[組成]蒼術、藿香、陳皮、半夏、青皮、桔梗、枳殼、蘇葉、厚樸、甘草各15克,生薑、蔥白各9克,晚蠶沙60克。

[用法]上藥打碎和勻,炒燙後裝入布袋,紮緊口,趁熱將藥袋置於肚臍,冷則更換。每日2次,每次30分鍾,5~7天為1療程。適用於虛寒痢、寒濕痢、休息痢。

偏方十

[組成]大蔥(連根須)24克,芝麻油200毫升,鉛粉120克。

[用法]將麻油放入鍋中,加熱沸騰,蔥切成小段,入油內炸枯濾去,再將油熬至滴入水成珠不散時,徐徐投入鉛粉收膏,取藥膏攤貼肚臍,止瀉穴,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2~3次為1療程。適用於濕熱痢疾。孕婦忌用。

偏方十一

[組成]大田螺2枚,麝香1克。

[用法]田螺搗爛,加入麝香做成餅,烘熱後貼臍部。

偏方十二

[組成]木鱉仁6個。

[用法]研碎,分成2份,取1份放在臍部,上敷熱水袋。

偏方十三

[組成]水蛙1個,腸肚適量,麝香1.5克。

[用法]水蛙及腸肚搗碎,烘熱,加入麝香,作餅,貼臍上。

偏方十四

[組成]黃瓜根適量。

[用法]搗爛攤貼肚臍上。

偏方十五

[組成]官桂3克,枯礬3克。

[用法]共為末,用涼水調糊,攤臍上,固定,當覺大熱時,以水潤之。

偏方十六

[組成]鹽適量,枳實60克。

[用法]炒熱敷肛門。用於赤白痢日久,肛門疼痛者。

1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是指冠狀動脈因發生粥樣硬化而產生了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患者多有心前區疼痛,在激烈運動或勞累後可引起胸痛發作,但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病證。

偏方一

[組成]南星、川烏各半。

[用法]共為細末,用黃醋融化,調為膏,攤於手、足心。每日1次,晚敷,晨起去掉。10次為1療程。也可治療心慌。

偏方二

[組成]硝酸甘油2~3片。

[用法]用水化開後置於膠布上,貼於心前區,外用紗布覆蓋固定。

偏方三

[組成]檀香、細辛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酒調成糊狀,敷在臍部。

偏方四

[組成]檀香、乳香、沒藥、鬱金、醋炒元胡各12克,冰片2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另加麝香0.1克,調勻備用。用時取少許,用二甲基亞碸調成軟膏狀,置於傷濕止痛膏中心,貼膻中、內關(雙側)穴,每日換藥1次。

偏方五

[組成]降香、檀香、田七、胡椒各10克,冰片0.25克,麝香0.1克。

[用法]將上藥研末,密封備用。臨用時取藥末2克,用酒調成藥餅,分成5小塊,貼於膻中、雙側內關、雙側心俞穴。2天換藥1次,5次為1療程。

偏方六

[組成]梔子、桃仁各12克,蜂蜜30克。

[用法]前2味藥研末,加蜂蜜或雞蛋清調成糊狀,將藥攤在心前區,敷藥麵積約7厘米×15厘米,然後覆蓋紗布。初用時,每3日1換,2次後,7日換1次,6次為1療程。

偏方七

[組成]川芎5克,烏頭、細辛、附子、羌活、川椒、桂心各15克。

[用法]共研末,炒熱裝布袋中,熱熨背上,至胸痛停止。

12. 高血壓病

高血壓的發病與年齡、性別、職業及工作環境、家庭遺傳有很大關係。一般40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高血壓有原發性高血壓與繼發行高血壓之分,高血壓患者約80-90%是由於原發性高血壓引起,所以又稱高血壓病。正常人的血壓有一定的波動幅度,一般來說情緒緊張、活動時較高,安靜休息時較低。一個人在安靜休息狀態,如血壓經常超過140/90mmHg(18.7/12kpa)就是高血壓病,判定高血壓以舒張壓(即俗稱的低壓)升高為主要依據,舒張壓若持續超過90mmHg,不論其收縮壓如何均列為高血壓;舒張壓持續在85—90mmHg,列為高血壓可疑。正常人的收縮壓(俗稱高壓)隨年齡而增高,一般認為40歲至60歲,每增加10歲,收縮壓可遞增10mmHg。

高血壓病人的症狀因人而異,差別很大,一部分人可無症狀,往往在體格檢查中或其它疾病診斷過程中發現。高血壓病的早期症狀,一般有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耳鳴、心煩、容易疲勞、記憶力減退、顏麵潮紅或有肢體麻木等。晚期可導致心、腦、腎等髒器的病變。高血壓也可作為某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如泌尿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顱內疾病等發生的高血壓,成為症狀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情緒抑鬱、精神過度緊張或飲酒過度、嗜食肥甘厚味等而致肝陽偏亢,痰濁壅盛,或肝腎陰虛、陰陽兩虛。

偏方一

[組成]吳茱萸、菊花、肉桂各等份,雞蛋1枚。

[用法]將前3味藥研成細末,於睡前洗腳後,用10克藥末用蛋清調和,敷兩足心,外用紗布包紮固定,次晨去掉。連用5~19次。

偏方二

[組成]吳茱萸適量。

[用法]研為細末,每次15~30克,用食醋調成糊狀,於睡前敷於兩足心,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重症可連用3~5次。

偏方三

[組成]桃仁、杏仁各12克,梔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雞蛋清適量。

[用法]前5味藥共搗爛,加1個雞蛋清調成糊狀,分3次用。於每晚睡前敷兩足心,次晨去掉,連用6晚為1療程。

偏方四

[組成]蓖麻仁50克,吳茱萸20克,附子20克,生薑150克,冰片10克。

[用法]將前3味藥研末,生薑搗爛加入藥末中,再加入冰片,調成膏狀。每晚貼兩足心,次晨去掉,7天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肉桂、吳茱萸、磁石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密封保存。每次用藥末5克,蜂蜜調成藥餅,貼足心。再配上太衝或足三裏穴,每次貼2穴,輪流使用。每天臨睡前換藥1次,膠布固定,再用艾條灸烤20分鍾。

偏方六

[組成]吳茱萸100克,龍膽草50克,硫黃20克,朱砂15克,明礬30克,小薊根適量。

[用法]將前5味藥粉碎,加入小薊根汁,調成糊狀,敷於臍及兩足心,每穴用藥10~15克,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2日換藥1次,1個月為1療程,一般7~10天見效,連用2~3個療程。

偏方七

[組成]夏枯草30克,鉤藤20克,桑葉15克,菊花20克。

[用法]水煎洗腳。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10~15日為1療程。

13. 失眠

失眠是以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常見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也可與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等證同時出現。可見於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及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等病證。中醫認為失眠與情誌所傷、勞逸失常、久病體虛、飲食不節等有關,將本病分為虛、實兩類,虛證多見。失眠除用藥治療外,還須注意病人的精神因素,解除煩惱,消除顧慮,避免情緒激動,睡前不吸煙、不飲酒和濃茶,每天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規律的生活習慣。如果不注意精神治療和生活調節,單純依靠藥物,往往影響療效。

偏方一

[組成]朱砂3~5克。

[用法]研成細末,用幹淨白布,塗漿糊少許,均勻沾附藥末,睡前敷足心,膠布固定。

偏方二

[組成]黃連15克,阿膠 9克。

[用法]黃連煎湯,加入阿膠化開,攤貼胸部,或加白芍、黃芩各9克,雞蛋清1個,攪貼胸部。

偏方三

[組成]吳茱萸9克,米醋適量。

[用法]吳茱萸研末,用米醋調成糊,敷於兩足心,上蓋紗布,外用膠布固定。

偏方四

[組成]磁石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刺五加20克。

[用法]先煎煮磁石30分鍾,然後加入其餘藥物再煎30分鍾,去渣取汁。將一塊潔淨紗布浸泡於藥汁中,趁熱敷於患者前額及太陽穴處。每晚1次,每次20分鍾。

偏方五

[組成]吳茱萸、肉桂各等量。

[用法]研末,密封備用。臨睡前取藥粉10克,酒調,炒熱,敷於一側神門、三陰交,每天換藥1次,左右兩側穴位交替使用。

偏方六

[組成]珍珠粉、丹參、硫黃、冰片各等量。

[用法]研末,取適量藥末放入臍中,膠布固定。5~7天換藥1次。

偏方七

[組成]青皮一塊。

[用法]置火上烤熱,趁軟擦上下兩眼瞼。每日1次,每次20分鍾。

偏方八

[組成]磁石30克,菊花、黃芩、夜交藤各15克。

[用法]水煎,取藥液,加熱水洗足。每晚睡前洗1次,洗後入睡。

14. 黃疸

黃疸是指以鞏膜(白睛)、皮膚、小便黃染為主要表現的疾患,其中,白睛黃染是本病最主要的特征。現代醫學認為黃疸是由於膽紅素產生過多,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或排泄三個過程的障礙,肝內肝外阻塞,引起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所致。可見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膽囊炎,膽石症,瘧疾,鉤端螺旋體等病證。]嬰幼兒黃疸多屬先天性疾病,青少年與黃疸型病毒性肝炎多見,老年以腫瘤居多;瘧疾、鉤端螺旋體病等有一定的地區性;中毒性肝炎引起的黃疸與用藥和長期過量飲酒關係密切。

中醫將黃疸分為陽黃和陰黃兩大類。陽黃起病急速,病程短,黃色鮮明,多因濕熱所致;陰黃病程長,起病緩慢,黃色晦暗,多屬虛屬寒。

偏方一

[組成]茵陳、梔子、大黃、芒硝各30克,杏仁18克,常山、鱉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50克。

[用法]將藥濃煎取汁,裝瓶備用。用時紗布或棉花蘸藥汁,塗擦臍部,並炒熱藥渣,敷臍部。每日2次,每劑藥可用4次,10天為1療程。適用於陽黃。

偏方二

[組成]丁香12克,茵陳50克。

[用法]煎湯取汁,擦胸前、四肢、周身。每日1~2次,10日為1療程。適用於陰黃。

偏方三

[組成]砂仁30克,白糖50克,白礬10克,鯽魚1條。

[用法]將砂仁研為細末,然後與白礬、白糖、鯽魚共搗爛,紗布包裹,敷臍、至陽穴,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適用於陽黃。

偏方四

[組成]胡椒3~5粒,麝香0.9克,鯽魚1條(背肉兩塊)。

[用法]先把胡椒研末,和鯽魚肉共搗爛,紗布裹之,分別敷臍、肝俞、脾俞,敷前先洗淨皮膚,用麝香少許置於穴位上,外蓋鯽魚藥餅,再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陰黃。

偏方五

[組成]茵陳30克,丁香20克,胡椒30粒,鮮鯽魚(去頭骨、內髒)1條。

[用法]將3味藥研成細末,再和鯽魚肉搗爛,並對入白酒調成糊狀。用時取1/5份,分別敷貼於臍、肝俞、脾俞、陽陵泉等穴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2次,7日為1療程。適用於陰黃。

偏方六

[組成]活青蛙2個,鮮仙人掌適量。

[用法]上藥共搗爛,用綠豆麵調成膏,貼肝區。

偏方七

[組成]半斤重雄雞1隻。

[用法]將雞從背上破開,不去毛,帶熱血貼敷患者胸前,冷則換之,每日數次。

偏方八

[組成]大黃、黃柏、梔子各等份。

[用法]研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30克,蜂蜜水調成膏狀,貼期門穴。每日1次,每次6小時,30次為1療程。

偏方九

[組成]甜瓜蒂、秦艽各100克,紫草、黃芩、丹參各30克,銅綠15克,冰片6克。

[用法]除甜瓜蒂、冰片另研末外,其餘藥混合研末,再合在一起,分成15份,裝入塑料袋中密封備用。用溫開水洗淨臍部,將藥粉倒入臍孔,約填滿2/3,用膠布封緊。每人每次用量約0.15克,小孩每次約0.1克,每2天換藥1次,直至病愈。適用於陽黃、陰黃。

15. 脅痛

脅痛是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發生疼痛的病證。脅痛主要與肝膽疾病有關,可見於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肝硬化、肝膿腫、肝寄生蟲病、肝癌以及膽道蛔蟲病、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等。

中醫認為脅痛與情誌抑鬱不舒或暴怒而傷肝,或強力負重而脈絡受傷,或飲食不調,或久病、勞累過度致精血虧虛等因素有關。常分為肝氣鬱結、瘀血停著、肝膽濕熱、肝陰不足等四型。脅痛以脹痛為主,痛處走竄不定,疼痛每每隨情緒變化而增減,多伴噯氣頻頻者,屬於肝氣鬱結型;脅肋刺痛,痛處固定,入夜更甚,脅肋下多有韌性或堅硬的腫塊,舌質紫暗者,為瘀血停著型;脅痛口苦,厭食,惡心嘔吐,黃疸,小便黃赤,舌苔黃膩,或伴發熱者,屬肝膽濕熱型;如脅痛日久,隱隱作痛,勞累後加重,伴口幹咽燥,心煩,頭暈目眩,舌光嫩少苔者,屬肝陰不足型。

偏方一

[組成]川芎12克,香附10克,柴胡、芍藥、青皮、枳殼各6克。

[用法]將藥物研細末,麻油調拌,貼於脅肋疼痛處。如脹痛明顯,加入夏枯草30克,鉤藤12克;如以刺痛為主,加入雞血藤、桃仁;如以灼痛感為主,加地龍、木香、穿山甲。適用於脅痛固定者。

偏方二

[組成]白芥子、吳茱萸各等份。

[用法]研成細末,水調如糊狀。取藥糊敷於章門、京門穴處,幹後換藥。每日數次。適用於急、慢性膽囊炎之脅痛。

偏方三

[組成]三棱12克,莪術1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拌,貼在痛處。適用於膽囊炎所致脅痛。

偏方四

[組成]梔子、大黃、芒硝各10克,冰片1克,乳香3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加蓖麻油30毫升,75%酒精10毫升,蜂蜜適量,調為糊狀,敷於膽囊區。每日1次,保持8~12小時。用至腹脅疼痛緩解而按壓時不痛為止。

偏方五

[組成]甘遂、牽牛子各6克,附子、肉桂各10克,生薑適量。

[用法]將前4味藥共研細末,用生薑汁調成糊狀,外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10日為1療程。可用於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偏方六

[組成]青黛4份、甜瓜蒂5份、冰片1份。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末,每次取1克,調大蒜汁,做成藥餅,貼敷於一側臂臑穴上,24小時後取下,2~3周1次,左右交替,3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觀察2個月。可用於慢性肝炎。

偏方七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各等份。

[用法]共研成細末,用凡士林適量,調成膏狀。取適量敷貼於痛點及其周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次取1~2處,每日換藥1次。如脅痛遊走不定,可取章門、期門、日月等穴。局部皮損者,不宜貼此藥。適用於脅痛劇烈者。

偏方八

[組成]青皮適量。

[用法]打碎,拌醋炒燙,裝入布袋,熱敷脅痛處,冷則更換。每日2次,每次30分鍾。適用於脅下刺痛,有包塊者。

偏方九

[組成]生薑500克。

[用法]搗爛,布包熱熨痛處,冷則炒熱再熨,直至見效。用於心胸脅下脹痛者。

偏方十

[組成]鹽適量。

[用法]炒熱熨痛處。

16.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的並發症之一,一般預後不良。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彌漫性肝髒損害。患者多有肝炎、血吸蟲病、黃疸、長期酗酒等病史。臨床上以肝功能損害及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肝功能損害的主要表現有:厭食、頑固腹脹,出血傾向及貧血等;肝硬化腹水是門脈高壓症的表現,同時可見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脾腫大等症。肝硬化腹水屬於中醫“鼓脹”的範疇。

偏方一

[組成]甘草、甘遂各15克。

[用法]共為細末。分為8份,每次用藥末1份,鮮薑9克,去皮,搗爛調和藥末,分置於2塊5厘米×5厘米膠布上,敷雙側曲泉穴,用藥24小時後取下。可連續用藥3次,然後間隔3~5天再敷。

偏方二

[組成]輕粉6克,巴豆霜12克,生硫黃3克。

[用法]共研為末,製成藥餅,敷臍上,外蓋紗布,膠布固定。待患者瀉下5~6次後,除去藥餅,然後服溫粥調養。

偏方三

[組成]甘遂(可用商陸替代)適量。

[用法]研末,連須蔥白5根,如患者畏寒怕冷,則加少量肉桂。上藥共搗爛,將臍部先用醋塗擦,然後將藥泥敷臍上,紗布覆蓋、固定。一般2~4小時之內能自動排尿或排稀水便。

偏方四

[組成]大黃15克,巴豆、枳殼、沉香各5克,皂角、琥珀各8克,萊菔子1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薑汁調藥末如泥,製成較5分硬幣稍厚的藥餅,敷臍上,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5日為1療程。

偏方五

[組成]川椒100克,炙鱉甲、白術、阿魏各15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白酒適量,炒燙,裝入布袋,置於肚臍,上覆熱水袋以保持溫度。

偏方六

[組成]芒硝15克,甘遂8克,水紅花子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放在膏藥上,敷於臍部,用熱水袋覆蓋上。

偏方七

[組成]肉桂6克,芒硝60克,研末。

[用法]將上藥和勻,敷臍,外蓋紗布,用膠布固定。

偏方八

[組成]水紅花子500克。

[用法]水煎熬膏。每次1湯匙,每日2次,黃酒或開水送服。同時水紅花子膏攤布上,以臍為中心外貼腹部,每日換藥1次。

偏方九

[組成]敗醬草適量。

[用法]和麝香少許搗爛。貼臍。

17. 淋證

淋證是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伴有小便色黃赤,或尿出沙石,或尿如米膏。中醫認為本病病因以膀胱濕熱為主,如尿色深黃,小便灼熱刺痛,則屬熱淋。尿色深紅或夾血絲者,屬血淋;尿有沙石者,稱石淋;尿如米膏者,稱膏淋。常見於泌尿係感染患者。

偏方一

[組成]地龍(即蚯蚓)1條,蝸牛1個。

[用法]共搗爛,用溫水洗淨臍部,將藥敷臍。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膏淋、血淋,各型石淋。

偏方二

[組成]萵苣1把,黃柏100克。

[用法]合搗如膏,取藥膏如棗大,放膠布中間,貼敷肚臍、小腸俞、膀胱俞,每穴1張,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熱淋。

偏方三

[組成]生蔥白3~5根。

[用法]和食鹽少許共搗如泥。取藥泥如棗大一塊,放膠布中間,貼敷肚臍、小腸俞、膀胱俞,每穴1張,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各型石淋。

偏方四

[組成]鮮萵苣1把。

[用法]搗爛敷臍部,每日1次。適用於血淋。

偏方五

[組成]虎杖根100克,乳香15克,琥珀10克,麝香1克。

[用法]將鮮虎杖根和諸藥混合,搗爛如泥;如無鮮虎杖根,可用幹品粉碎為末,用蔥白和諸藥搗爛如泥。取藥泥如棗大,放膠布中間,貼敷肚臍、腎俞、膀胱俞,每穴1張,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石淋、血淋。

偏方六

[組成]瓦鬆(屋上無根草)適量。

[用法]煎濃湯趁熱熏洗小腹。用於砂淋。

偏方七

[組成]田螺7個,淡豆豉10粒,連須蔥頭3個,鮮車錢草3棵,食鹽少許。

[用法]共搗爛,做餅,敷臍部,每日1次。用於泌尿係結石。

18. 癃閉

癃閉是指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至閉塞不通為主要表現的疾患。患者尿道無疼痛感,病情嚴重時還可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喘促、水腫甚至昏迷等症。病變部位在膀胱和尿道,為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及無尿證,如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路損傷,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尿毒症等。本病治療以“通”為原則。

偏方一

[組成]生蔥250克,或加食鹽500克。

[用法]將生蔥切碎,和鹽入鍋內炒熱,然後取出,用布包裹,待溫度不燙皮膚時,敷臍部及小腹,冷則再炒熱敷。一般更替熱敷數次,敷2~4小時。如無效,可連用2~3天。

偏方二

[組成]麝香虎骨膏。

[用法]剪成3厘米×3厘米小方塊。取臍中、氣海、關元、命門、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三陰交等穴,每次選3~4穴。將藥膏貼在所選穴位上,2天換藥1次。可連用2周。

偏方三

[組成]麝香0.3克,血竭1克。

[用法]共研細末,敷於臍部,以膠布固定。適用於外傷後癃閉。

偏方四

[組成]黨參30克,當歸15克,川芎9克,柴胡9克,升麻9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加水煉膏,將膏貼肛門,便前取下。每日1次。適用於癃閉伴有小腹、肛門有下墜感者。

偏方五

[組成]大蒜1枚、梔子8個,食鹽少許。

[用法]共搗爛,外敷臍部半小時。

偏方六

[組成]大蒜3瓣,螻蛄5個。

[用法]共搗為泥,敷於臍部,約1小時

偏方七

[組成]蝸牛3個。

[用法]搗碎貼臍下,用手按摩臍下皮膚。

偏方八

[組成]食鹽500克,生蔥250克,田螺數個,麝香0.3克。

[用法]將蔥切碎,加鹽入鍋中炒熱,用布袋包裹在肚臍周圍外敷;或用田螺和麝香共搗爛,敷臍下2寸左右處,如無麝香,可用麝香虎骨膏固定。

偏方九

[組成]連須蔥白2根,生薑3~5片,淡豆豉20粒,食鹽1小匙,麵粉適量。

[用法]將上4味藥搗爛,和入麵粉適量,加少量75%的酒精,調成麵團,烘熱,待溫度適宜時,貼敷於臍部,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涼後再熱。每日數次。

偏方十

[組成]巴豆、黃連各15克。

[用法]上藥做成藥餅,先滴蔥汁在臍內,再將藥餅貼臍上,用艾條灸烤。

偏方十一

[組成]苧麻根適量。

[用法]洗淨研末,攤在布上,貼小腹部連陰毛處。

偏方十二

[組成]鮮萵苣適量。

[用法]搗爛貼臍中。

偏方十三

[組成]梔子4克,食鹽少許,獨頭蒜1枚。

[用法]共搗爛,攤紙上貼臍,或塗陰囊上。

偏方十四

[組成]蔥泥250克。

[用法]煨熟搗爛,貼臍上。或帶須葉之大蔥3根,麝香0.15克。共搗爛,炒熱,紗布2~3層包裹,貼氣海穴處,包紮固定。一般10~20分鍾即可排尿。

偏方十五

[組成]甘遂末適量。

[用法]用生麵糊貼敷臍中及關元穴處,上用艾條灸烤,並飲甘草湯。

偏方十六

[組成]蚯蚓糞、芒硝等份。

[用法]水調敷臍下。

偏方十七

[組成]連葉蔥白適量。

[用法]蜂蜜少許。共搗爛,敷腎區。

偏方十八

[組成]大蒜120~240克,芒硝30克。

[用法]共搗碎,外敷腎區2小時,為防止皮膚損傷,可在皮膚上隔1~2層凡士林紗布;大黃150克,醋200毫升,調和後敷腎區6小時。以上兩種方法輪換,每日1~2次。適用於年老腎虛之癃閉。

偏方十九

[組成]荊芥、紫蘇、艾葉各15克,蔥5根。

[用法]煎湯,熏洗陰部。適用於產後小便不通各型。

偏方二十

[組成]陳瓜蔞30~60克。

[用法]煎湯坐浴約20分鍾。適用於產後小便不通各型。

偏方二十

[組成]螻蛄適量,麝香少許。

[用法]用螻蛄後半截,和麝香共搗爛填臍中,膠布固定。

偏方二十一

[組成]白礬末適量。

[用法]填臍中,以涼水滴臍,覺冷透腹內即可。

19. 尿頻、遺尿、小便失禁

尿頻是指小便次數增多,1日超過10次以上。遺尿與小便失禁都是指小便不能控製而自行排出的一類病證。3歲以上的兒童,在睡眠中,小便不知不覺排出,醒後方知者,名遺尿;在清醒狀態下,小便不能控製,自行排出者,名小便失禁。遺尿多見於兒童,尿頻、小便失禁多見於產後、病後體虛及年老者,三者均排尿通暢,無尿急、尿痛的感覺。 三者病因多與脾腎陽虛、肺脾氣虛有關。

偏方一

[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末,用黃酒或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臍,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尿頻。

偏方二

[組成]白芥子10克,肉桂、細辛各8克,冰片12克,鮮蔥、鮮薑、大蒜適量。

[用法]前4味藥共研細末,與蔥、薑、蒜混合搗爛,取一小團放於雙側膀胱俞、腎俞、三陰交、足心處,蓋上紗布,膠布固定。6~8小時取下。如局部熱癢,可縮短時間。每日或隔日1次,1周為1療程。治療尿頻。

偏方三

[組成]硫黃30克,大蔥120克。

[用法]先將硫黃研末,再和大蔥共搗如泥,烘熱,裝紗布袋,敷臍,外用紗布包裹,或用膠布固定。每晚1次,連敷7~10天。適用於脾腎陽虛之遺尿、小便失禁。

偏方四

[組成]甘草50克,白芍、白術各20克,硫黃50克,白礬10克。

[用法]前3味藥水煎2次,每次1小時,2次藥液混合,再濃縮成膏糊,後2味藥研末後摻入攪勻,再烘幹研細備用。用時取2~3克,放入臍中,上蓋薄紙片,膠布固定,每3~7天換藥1次。適用於脾腎陽虛之遺尿、小便失禁。

偏方五

[組成]覆盆子30克,硫黃、菟絲子、仙茅、補骨脂、麻黃、石菖蒲、桑螵蛸、益智仁各20克,肉桂10克。

[用法]共研細末,酒調後做餅,敷臍部。每日1次。治療遺尿。

偏方六

[組成]麻黃、益智仁、肉桂按2:1:1比例配製。

[用法]共研細末,以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貯,密封。每次3克,用醋調成餅狀,敷臍,外用膠布固定,36小時後取下,間隔6~12小時再用1次,連敷3次,然後每隔2周填臍1次,連續2次鞏固療效。適用於脾腎陽虛型遺尿。

偏方七

[組成]五倍子、五味子、菟絲子按2:1:3配製。

[用法]研末裝瓶備用。每晚睡前,加醋調敷臍部,次晨取下。適用於遺尿。一般敷3~5次即可控製症狀。

偏方八

[組成]五味子12克,桑螵蛸10克,車前草20克,元胡12克,桂枝6克,青木香20克。

[用法]共研為細末,蔥水或薑汁調拌成糊狀,烘熱後,外敷關元、水道穴。治療遺尿。

20. 尿濁

尿濁是指小便混濁不清,但排尿時並無尿澀痛為主要特征的疾患。如初尿不混濁,留置時間稍長則沉澱成積粉樣者,也屬本證。本病男女均可發生。其發生多與過食肥甘之物、嗜酒過度、勞累、病後體虛、先天不足及感受濕熱之邪等有關。本病初期以濕熱多,屬實;病久則脾腎虧虛,屬虛。

偏方一

[組成]製牡蠣、大蒜頭各適量。

[用法]共搗爛,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各種尿濁。

偏方二

[組成]椿根白皮90克,幹薑、白芍、黃柏各30克,麻油適量。

[用法]麻油燒沸,將上藥粉碎,炸至枯黃,撈出藥渣,將藥油熬成膏,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赤白尿濁。

21. 水腫

水腫是指機體組織間隙有過多的液體瀦留,引起眼瞼、頭麵、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可見於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肝硬化及營養障礙等疾病。長期服用有些藥物也可引起水腫,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睾丸酮、雌激素、胰島素、蘿芙木製劑、甘草製劑等。中醫常將水腫分為陽水和陰水兩大類。陽水屬熱屬實證,陰水屬寒屬虛證。一般而言,青少年初病,或新感外邪發為水腫,多屬實證;年老或久病之後,正氣虛衰,發為水腫者,多屬虛症。水腫患者常伴有咳喘、心悸、癃閉等症,必要時可參考有關病證的治療。

偏方一

[組成]田螺、大蒜、車前子等份。

[用法]共搗成膏,攤貼臍上。

偏方二

[組成]鮮莎草適量。

[用法]搗爛如膏,貼足心及關元穴。

偏方三

[組成]吳茱萸適量。

[用法]研末,醋調,敷足心。每日1換。

偏方四

[組成]蓖麻仁70粒,石蒜1個。

[用法]共搗爛,敷於兩足心,外蓋紗布,膠布固定約8小時,去掉。每日1次,1周為1療程。適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而體質較好者。

偏方五

[組成]商陸、大戟、甘遂各等份。

[用法]混合研為細末,每次取藥末5~10克,撒布於臍,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適用於急性期、急性發作期水腫。

偏方六

[組成]田螺1個,甘遂5克,雄黃3克,麝香0.3克。

[用法]前3味藥混合搗爛,製成如5分硬幣大小的圓餅,將麝香細末放入臍中,再以藥餅蓋臍上,覆蓋紗布,固定。每日1次。

偏方七

[組成]牽牛子15克,煆皂角7.5克,木香、沉香、乳香、沒藥各9克,琥珀3克。

[用法]上藥與砂糖共研為細末,外敷氣海穴。

偏方八

[組成]白芥子6克。

[用法]研末,燒酒調之,敷小腹上,見局部皮膚起泡,將藥去掉。

偏方九

[組成]針砂、豬苓、生地龍各9克。

[用法]為末,蔥汁調和,敷臍中約1寸厚,紗布固定。小便增加為度。

22. 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一側或兩側的局部疼痛酸楚為主症的一類病證。中醫認為,腰痛的病因有久居濕冷之地,或涉水淋雨,或出汗後受涼,或沒有及時更換濕冷的衣物,致使寒濕之邪阻滯經絡;有因氣候、環境而受濕熱之邪,濕熱之邪阻滯經絡;有因跌打外傷,或體位不正、用力不當致閃挫傷,導致氣血阻滯不暢;有因先天不足,加之勞累過度,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縱欲過度致腎虧。不論外感內傷,以腎虛為病本。常見寒濕腰痛、濕熱腰痛、氣滯血瘀腰痛、腎虛腰痛等證型,治療時應辨析明了。

偏方一

[組成]肉桂30克,吳茱萸90克,生薑120克,蔥頭30克,花椒60克。

[用法]共炒熱,布袋包裹,熨痛處,冷則再炒熱敷。外用阿魏膏貼敷。治療各型腰痛。

偏方二

[組成]川烏、草烏各20克,透骨草5克,元胡15克,紅花10克,威靈仙10克,肉桂5克,吳茱萸5克,鬆香200克,樟腦50克。

[用法]將鬆香樟腦水浴熔化,餘藥壓極細末,加樟腦、鬆香水溶液中攪拌均勻,製成稠膏,趁熱攤於細帆布或薄人造革內麵,製成一定大小形狀,備用。用時微烘軟,外貼患處,1~2天後覺皮膚發癢時,將藥取下,隔一天再貼。7貼為1療程。適用於腰部刺痛怕冷者。

偏方三

[組成]當歸50克,紅花3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川牛膝15克,醋300毫升。

[用法]將諸藥放醋中浸泡4小時,放鍋中加熱數十沸,將紗布放醋中浸泡,趁熱濕敷腰部,冷則再換,適用於外傷勞損所致腰痛。

偏方四

[組成]吳茱萸、附子、肉桂、幹薑、川芎、蒼術、獨活、威靈仙、地鱉蟲、全蠍、羌活各10克,細辛6克,紅花15克,冰片10克,皂角9克,川椒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穴取藥粉10克,放膠布中間,貼敷腰眼、腎俞、脾俞穴。每日1次。適用於腰部冷痛,怕涼者。

偏方五

[組成]草烏1個,生薑1塊,鹽10克。

[用法]將藥研細,加酒炒熱,用布包,圍敷腰部,冷後再炒再敷。適用於受寒濕所致腰痛。

偏方六

[組成]幹薑60克,幹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瓜25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30~40分鍾,趁熱熏腰痛處,待水溫後用紗布蘸藥汁熱敷患部,反複2~3次。每日2次,7天為1療程。適用於寒濕腰痛。

偏方七

[組成]生烏頭150克,醋適量。

[用法]烏頭用醋磨成糊狀,入沙鍋中熬至醬色,攤於布上,厚約0.5厘米,貼敷痛處。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寒濕腰痛。

偏方八

[組成]生薑搗汁120克,水膠30克。

[用法]共煎成膏,厚紙攤貼臍部,適用於寒濕腰痛。

23. 頭痛

頭痛是以頭的局部或整個頭部經常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作為常見症狀,頭痛可以見於多種疾病中,如感染性發熱,顱內疾病、神經官能症、偏頭痛,一些眼(如屈光不正、先天性青光眼等)、耳(如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鼻(鼻竇炎、鼻炎等)、口腔(如齲齒、牙周炎等)、頭頸部疾患(如三叉神經痛、頸肌損傷、頸椎炎症等),高血壓,高血壓腦病,一氧化碳中毒,高原反應、酒精中毒等。

中醫將頭痛按病因分成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兩大類。外感頭痛一般起病急,痛勢較劇烈,疼痛多持續,多因生活不慎,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所致,多伴有感冒症狀;內傷頭痛多反複發作,起病緩慢,痛勢綿綿,勞累後加劇,多時發時止,時輕時重。按經脈分布,頭痛以前額部為主,為陽明頭痛;以側頭麵部為主,為少陽頭痛;以枕部下連及頸部疼痛為主,為太陽頭痛;顛頂疼痛為主,為厥陰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