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養老篇(2)(1 / 3)

(3)老年人活動中心: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上,而且越來越多地表現在精神生活上。特別是近幾年城市老人的構成中,退休職工和離退休幹部逐年增加,他們離開了原來的單位、職業和崗位,回到社區居民中,往往產生一種失落感、孤獨感和空虛感。社區服務在這方麵為老年人創造條件,使其建立新的社會聯係和社交圈子,繼續參與社會生活,在新的生活環境中重新塑造自我,重新實現心理平衡。基層社區興辦了大量老年人活動中心、老年書社、老人之家、老人樂園等,開辦老年大學、遊藝活動、閱覽報刊、說書演唱、看電視、錄像,舉辦交誼舞會等。

(4)老年人綜合服務站:這是為滿足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要而設立的服務。具體內容分為老年人生活服務、老年人保護服務和老年人婚姻介紹服務。

從1997年開始,上海市民政局與信息港辦公室合作,共同建設名為“88547”(撥撥我社區)的社區服務網,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社區服務信息,支撐它的是市區街道居委會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和各種老年活動室、老年茶室、敬老院、老年醫療谘詢室、老年法律和托老所、家庭病床、老年互助組、老年食堂、老年浴室等。

北京的潘家園街道從1997年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具有家政服務、醫療救護和治安報警三大功能的社區綜合服務呼叫網絡。當老人們需要上門急診、家電維修、送貨送飯或是治安等方麵的幫助時,隻需按一下終端電鈕,就會享受到服務或緊急救助。

(二)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隻要按月交納規定的費用,就可獲得由政府投資興辦的專門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的護理、食宿、照料等全方位照顧,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種養老方式。這種養老形式不僅能減輕年輕人照顧老人的壓力,緩解各種生活矛盾,使老人得到較為集中的照顧和有規律的生活,而且老人還能夠在同輩群體中進行交流,從心理上來說建立了另一種社會支持網絡,避免了因“空巢家庭”給老人帶來的孤獨感,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等都有積極的幫助。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家庭的類型、規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家庭養老的傳統養老模式開始受到挑戰,而機構養老也日漸進入老年人養老的選擇視野。傳統的養老院隻是一種收留無依無靠、無收入來源的老人的純福利型部門,不可能成為解決未來人口老齡化時代一般性老人養老需求的社會化養老模式。產業化發展觀念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養老產業是涵蓋多種領域的綜合體係,是由老年消費市場需求帶動的新興產業,是一項大有可為的新型社會事業。

(三)旅遊養老或異地養老模式

近年來,一種全新的養老理念開始在老年人中悄然流行,越來越多的老人已不再滿足於一地一處的養老生活,而是隨著季節的變化,在養老機構的協助下,選擇到環境更舒適的地方一邊旅遊、一邊養老,這種在機構養老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興的養老服務形式被稱為“旅遊養老”或“異地養老”。

老年人異地旅遊養老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養老,使養老和旅遊“二合一”,兩者兼顧,相得益彰,開創了機構養老現代化、多元化的新局麵。

(四)家庭養老院模式

“迷你”型家庭養老院也是中國剛剛發展起來的一種以私人化為主體的小型機構養老形式,主要的特點是:養老院設在居民家中,讓老人和居民住在一起,使老人既解決了養老問題,又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他們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照顧,這種家庭的溫暖是大型養老院所不及的。因此,家庭式小型養老院是對機構養老產業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實現了機構養老方式的多元化。同時,家庭式小型養老院重親情、投資少、見效快、簡單便捷非常有特色,發展起來可以迅速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方便老人入住,因此具有很好的發展前途。這種養老模式在大連市已有了雛形。

(五)各具特色的社會養老保險製度

現代社會養老保險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製度,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從發展過程看,共經曆了五種模式:

1.救助型模式

該模式產生於資本主義初期。是一種為救助生活無來源者,由政府規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即貧困線),並對低於貧困線的老年人不論其交費多少,由國家出資,按最低需求和統一標準發放給養老保險金的一種養老保險方式。養老金的發放是低水平的,帶有賑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