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養老篇(1)(1 / 3)

老年期是人生曆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老年人辛苦一生,曆經風雨,為家庭、為社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今,盡管老年人退出了職業崗位,但他們中的多數人仍利用長期積累的經驗,參與各種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用餘熱發光發亮,繼續為社會作奉獻。因此,老年人理應得到很好的照顧和贍養。敬老、愛老、養老不僅是子女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隨著我國老齡化高峰的到來,老年人的生活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養老問題自古產生,由來已久。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安老”思想,從人性的角度論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倡“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把養老與“有善”、“仁人”聯係起來,並推崇“養老敬賢”、“敬老慈幼”。管仲在治國實踐中提出國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項惠政,其中養老措施有兩項,即“老老”和“養疾”。所謂“老老”,就是“凡國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無征,三月有饋肉。八十以上,二子無征,月有饋肉。九十以上,盡家無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槨。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此之謂老老。”這項措施規定,老人70歲以上,一個兒子不服役,每三個月政府饋送一次肉食;80歲以上,兩個兒子不服役,每月都有饋肉;90歲以上的老人,全家不服役,每天都要有饋肉。老人死了,政府供給棺槨。平時勸導老人的家人為老人精心供食。所謂“養疾”,就是“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九十以上,一日一問;八十以上,二日一問;七十以上,三日一問;眾庶五日一問;疾甚者以告,上身問之,掌病行於國中,以問病為事,此之謂問病。”即國家設掌病官員,對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患病者給以問候,對於病危者,國君還要親往探問。我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安老、養老、敬老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孝”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養老的內涵豐富了,養老的要求提高了。養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老年人閑居休養,二是指國家、社會和家庭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和贍養人履行贍養老年人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同時,《憲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1996年我國頒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製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這“五老”體現了我國當代養老保障的內涵。當代老年人的晚年不僅需要豐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不僅需要閑暇和休養,而且需要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動。

中國社會正處於市場化轉型期,在銀發浪潮的背景下,養老製度“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目前,養老製度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一場席卷全國的養老浪潮即將來臨。老年人自己也要為迎接這場銀發浪潮做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準備。

一、養老,您指望誰

2007年春節,碰見一位多年不見的同學,這位同學結婚已十年,至今沒要孩子,今後也不打算要孩子,為的是圖個輕鬆自在。同學相敘,自然無拘無束,有人問他:“你光顧了瀟灑,難道沒考慮過養老問題?”他聽後先是詫異,轉而滿不在乎:“沒想到你們觀念如此陳舊,都什麼年代了,還靠孩子養老?等我老了,自己掏錢住養老院,不就行了嗎?”

明天養老指望誰?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說它沉重,一是因為今天的中國人“未富先老”,在不太富裕的條件下迎來了老齡化社會;二是因為老齡人口眾多;三是因為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衝擊,中國維持了幾千年的家庭養老的舊觀念受到了猛烈的衝擊。幾億老年人如何養老,這又是一個世紀性的難題,正在考驗著中國人。

養老靠政府包攬,已不可能。也許有人心存幻想:等我老了,政府總不能不管,我們是社會主義,政府不管,還是社會主義嗎?的確,無論哪一個政府,如果對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老年人不管不問,這樣的政府就不是負責任的政府。但是,再高明的政府,都不可能把公民的基本生活、福利生活統包起來。政府包攬無非是掏錢,對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來說,所需要的錢是一個“無底洞”。西方“福利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政策的失敗,已經宣告了這種統包、統攬的破產。作為政府,隻能利用強製手段,在全社會推行基本養老保險製度,逐漸為老人們提供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