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養老篇(1)(3 / 3)

二、以多元化的養老模式迎接銀發浪潮

養老的標準是保證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取決於良好的醫療保障,有效的護理製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取決於家庭親人之間的和諧幸福,老人沒有精神負擔,對家庭放心,社會尊老愛老,老人沒有後顧之憂。

養老可分為自我儲蓄養老、家庭養老、社會福利機構養老和社會保險養老四種類型。我國大多數勞動者收入低微,儲蓄很少,就是有些儲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很難保證養老,大多隻起一些輔助作用。家庭養老是我國最主要、最基本的養老形式,除“三無”老年人外,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但隨著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將被削弱。社會福利機構養老,主要是指為“三無”老年人建的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院由城市政府負責,敬老院由鄉政府組織,經費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留的公益金解決。由於經費少,難以解決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需求。社會保險養老,是國家製定法律法規,依法實施的一種養老形式。社會保險養老在西方發達國家最先建立,目前世界上130多個國家依據國際準則和本國實際,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社會養老保險製度。

(一)家庭養老——主流養老模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形式。家庭養老是指老年人主要生活和居住在家庭中,由贍養人和扶養人承擔著贍養和扶養義務。這種形式是與我國的經濟水平、文化傳統、政治基礎相適應的,中華民族曆來奉行尊老、養老的美德,這種優良傳統與華夏文化已融為一體,成為文化傳統的主要內容之一。1982年聯合國大會批準《維也納養老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時,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家庭養老的亞洲方式,是全世界解決老年問題的榜樣。”盡管發達國家都建有一定數量、條件良好的養老機構,但是居家養老仍然是絕大多數老年人首選的生活方式,即主流方式。

然而,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工作競爭更加激烈的今天,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年輕人可用於照顧老人的時間和精力愈來愈少。同時,在傳統觀念更新的衝擊下,年輕人照料老人的意識正在逐漸淡化,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正經受著時代的考驗。

為了解決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困難,國際組織和學術界極力主張大力發展社區助老福利服務事業,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1982年《維也納養老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強調:“社會福利服務應以社區為基礎,向老年人提供預防性、補救性和發展方麵的服務。”實踐證明,將社區福利服務引入居家養老模式是一種非常適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居家養老模式的新補充和新發展。

我國近年來社區服務中的老年人服務項目,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老年人包戶服務:這是我國基層社區開展得最早、最廣泛的為老年人服務的活動,也是發展得比較完善的服務。在這項服務中,被包戶的老年人除社會救濟孤老外,還包括退休孤老和身邊無子女及生活有困難的老人。包戶服務的做法一般是,由街道辦事處或民政助理員負責對全街包戶工作的組織和檢查,由居委會同參加服務的單位和個人簽訂包戶協議,確定服務人員、服務項目、服務時間、服務目標,如糧店送糧、煤店送煤、菜場送菜、理發店上門理發、醫院定期巡回檢查和打針送藥、學生上門清掃環境、老人原所在單位定期送退休金、年節探望、慰問等。與此同時,居委會還組織鄰裏包戶,服務者給老人送藥送水、代購物品,幫助安排生活和處理家務。

(2)集體興辦敬老院:這類敬老院一般規模較小,地點設在本社區。敬老院屬社區中的公益事業,可以得到社區內的單位和居民的資助。院裏的生活設施比較齊備。敬老院中有專人做護理工作。平時和逢年過節,街道居委會的幹部到敬老院慰問,為過生日的老人祝壽,春秋時節帶老人旅遊。敬老院與附近醫院掛鉤,醫生定期上門檢查,及時為老人治病,解決了老有所醫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敬老院將有償性服務與福利性服務結合起來,對社會救濟孤老實行優先收養和義務服務,對其他老人實行自費收養。很多敬老院實行了管理服務的崗位目標責任製,建立了有老人參加的民主管理小組,以加強監督,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