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養老篇(1)(2 / 3)

靠單位包辦,也不現實。過去,“單位”如同一個萬能“保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無所不管。一旦人老了,單位自然要包下來。曾有位老職工打趣地說:“單位比兒子孝順多了。向兒子要錢,總是不那麼痛快給,可退休之後,單位不但按時給錢,而且一分不少。”但是現在,這種情況要變成老皇曆了。企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入,要求把其從包括養老在內的社會職能中解放出來,甩掉包袱,輕裝前進。養老完全依靠單位的舊製度,必將成為過去。

靠子女贍養,難處頗多。幾千年來,“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四世同堂、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一直是一代代中國老人心馳神往的境界。今天的中國,由於社會保障大廈的“根基”剛剛開始“打樁”,要完備、齊全還需要相當長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家庭養老就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都是老年人最後的大本營。然而,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家庭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的政策,在社會中形成龐大的獨生子女群體和少子女家庭。獨生子女成婚後,將形成大量的“四二一”家庭,即一對夫婦供養四位老人和一個孩子。這對獨生子女們來說,將是一個非常沉重、幾乎難以承受的負擔。那時,競爭成為社會的主旋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由於時間、精力所限,他們會越來越感到贍養、照料老人的擔子不堪重負。如果遇上老人長期有病臥床不起,更會令其心力交瘁。不久前某市曾發生這樣一件事:在一住宅區內,一位高齡老嫗的子女都出國了,家裏隻剩下老人自己單獨留守著空蕩蕩的三居室。鄰居們發現老人好幾天沒有出房門了,便去敲她的門,可是沒人回答,鄰居們怕發生意外,便破門而入,這時發現,老人躺在地上已去世好幾天。後經醫院檢查,老人是患突發性心肌梗死,未能得到及時的搶救,否則老人生還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這件十分不幸的事提醒人們:如果子女靠不住時,出現老人照料上的真空,就會招致災難。

社會化養老,可以借助。家庭人力資源的不足,迫使家庭向其他方麵尋求補充,應運而生的養老社會服務,就是對家庭照料職能的轉移與替代。沈陽市有位74歲的退休女中學教師,五個子女都挺孝順,可因為工作忙,難以脫身細心照料老人。為了不牽涉兒女們的精力,她不顧兒女們的反對,花錢住進了老年公寓。在那裏,她每天看看報紙電視,織織毛衣,打打牌,扭扭秧歌,由於有醫生和護士照顧,自己有心髒病也不必擔心發作時搶救不及時了。幾年下來,老人越活越精神,後來吸引了眾多的同齡人一同住進養老院。除了養老院、老年公寓外,許多城市近年來還興起了社區“為老服務”業,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飯、購物、醫療等服務項目。可以預料的是,將來的老年人,在依靠子女尋求精神安慰的同時,在生活照料方麵可能會更多地求助於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家庭養老和社會服務相互結合、互為補充,可以為老年人提供較為充分的保障。

自強自助,天高地闊。目前,世界許多國家都提出了“自助而助”的口號,所謂“自助而助”,是指老年人要相信和依靠自己,自己動手和相互協作,樹立自己處理自己問題的風尚。自力更生、自給自足、自食其力,這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老年人應樹立積極有為、博大有力的精神,根據自身特點和專長組織起來,參與社會生產勞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在經濟上獲得一定補償,以為促養,提高經濟收入水平,二是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充分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三是可以以為帶樂,在自我參與中獲得心靈慰藉,滿足社會交往和友誼的心理需要。

養老是人類一道永恒的方程式,每一個時期的人們都必須做出回答。在邁向市場經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今天,每一個現實和未來的老年人都應對自己的養老方式做出自己嶄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