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養心篇(3)(1 / 2)

在無法抗爭的現實麵前,順應自然,保持心情的平穩,對求生存有很大的幫助。就像水之順應方圓,人有時也得順應潮流,隨時隨俗,自得其樂,抓住幸福的機會,這正是在逆境中求生存,其智慧與自不量力的掙紮,無謂的怨天尤人,弄得自己心力交瘁比起來,是最強韌,也是最聰明的生存方法。退一步想,天地更寬廣。

2.遠距看人,近距觀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這引喻現實社會裏,人若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其實,倘若用顯微鏡看一個人的毛病,“聖賢也會成為魔鬼”;而後退幾步,站在一個適當的位置,像畫家審視一幅油畫那樣,看其整體形象,略去其斑斑麻點,這不是存心欺騙自己的眼睛,而是要領略一種觀察認識事物的辯證法。

在擁擠的社會生活中,還是遠距離看人比較客觀,否則就會覺得沒有可交之人,讓自己陷於孤獨。誠然,人世百態,有的人不僅有麻點,還有潰瘡,但似水流年,時間總能公正地識別美醜,時間也能衝淡恩怨。譬如兩人在一個單位時,產生了恩恩怨怨,造成許多不快,後來兩人分開了,甚至幾年,十幾年不見麵。若幹年後在某個地方兩人不期而遇,那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必然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恩恩怨怨一筆勾,誰還會糾纏過去的陳年舊賬呢?說不定還會懷念過去在一起的好時光了。個人之間是如此,群體之間也是如此。站在曆史和世紀的天文台上,看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茫茫的宇宙既托起億萬星辰,又容納斑斑“黑洞”,以光年計算距離的環宇,賦予我們一雙遠射程的明智而又超然的眼睛……

但作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對自己還是要近觀為好。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固然思維比較成熟了,但生活上的小毛病卻相對地增多了,有些毛病諸如碎嘴、守舊、偏激、情緒化等等,甚至叫人討嫌;而對方因為您是長者,對您原諒或睜一眼閉一眼,這樣下去,人際關係就會慢慢疏遠。如果做到近距離審視自己,自覺洗去臉上的灰塵或麻點,那麼老年人嚴於律己的形象,就會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與尊重!

年齡大了,眼睛花了,遠距離看人,稍有點模糊,但把對方臉上的疤痕淡化了,留下了較美好的印象;近距離觀己,低頭把沾在自己身上的塵土髒跡擦掉了,更顯得幹淨利落。在人際互動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大事明白,小事糊塗,有益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3.心裏明白,嘴上糊塗

大書法家鄭板橋有一句名言,叫做“難得糊塗”。這句話之所以流傳千古,既有老先生的名氣,也包含著老先生晚年對人生的感悟。

所謂“糊塗”,非真糊塗,而是對世上的事情見得多了,認識廣了,心裏更明白了,這是人生的一種經驗,一種財富,不是不明白,更不是稀裏糊塗。所謂“難得”,難就難在心裏明白,嘴上糊塗,這是一種超脫,一種境界。

適應新的生活,需要有個調節的過程,但是,如何使自己超然,以良好的心態麵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這是一個難又不難的事情,但難也要去做。

擺正位置,保持最佳心態。心靜則不驚,靜心才能養神,良好的心態是健康的標誌,不能老留戀過去,隻想著以前的輝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跳”出來,畢竟換了位置,改了角色。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東西,要把自己的經驗交給年輕人,而不是照著辦,要把自己的感受傳授給年輕人,做有心人,不做“明白”人,真正經常通融,尋找最佳“生”態。離開工作崗位後的生活,將是老年期的生活,而生活的質量,取決於對生活的態度。這就需要不能整天生活在心煩、氣躁的生活氛圍內,要走出去,經常與老年朋友交流,從別人那裏得到新的感受,或者利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和財富從事對社會有益的活動,使自己生活在快樂幸福的環境中。

以我為主,創造最佳心態。老年人盡管依然承擔著社會與家庭的責任,但此時,已經到了需要別人照顧的年齡。要想脫離開他人的照顧,就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健康被擺在了第一位,這個時候,老年人就不需要過多地考慮別的事,不要為兒女所累,不要為做不到的事所累,應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要想減少別人的麻煩,就要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照顧自己就是對社會和家庭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