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退休後的心理適應,一般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國外有學者把它分為四個時期。①期待期。等待退休,願退者,心情愉快;被迫退休者,心情不愉快;②退休期。即退休者正式離開工作崗位這一天。雖然隻一天,卻是一生的重大轉折,有人難過,有人高興。③適應期。即從正式的社會組織回到非正式群體的家庭,生活節奏變慢,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發生變化,心理上需要一個適應階段。在這期間容易產生煩躁抑鬱等心理現象,經常處於無所事事和無所適從之中。④穩定期。即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時期。當對退休後的生活方式逐漸適應,心理也就會逐漸穩定。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維·哈斯特提出了老年期的心理發展任務:①適應體力與健康的衰退;②適應退休和收入的減少;③適應配偶的死亡;④與同齡人建立快活而親密的關係;⑤承擔市民的社會義務;⑥對滿足物質生活方麵的要求降低。據此,我們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思考如何更好地適應老年期的到來。
二、律己修身,貴德養心,瀟灑走夕陽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後階段。老年的到來是每個人必須麵對的現實。人到老年,會出現很多問題,如腦力和體力衰退,想做的事情力不從心,離開了工作崗位,感覺空虛和失落;子女長大成人,另行成家,感到寂寞;疾病加身;甚至有的人想到死亡將至而心中恐懼。人到老年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妥善處理,晚年生活是很難過得愉快的。
“天上沒有不散的雲霞,地上沒有不朽的年華”,今日的青年即是明日的老年,現在的老年曾是過去的青年。歲月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因此,善待生命的每一段時光,在有限的光陰裏創造無限的幸福與歡樂,是每一個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中老年行列的人心底的渴望。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一樣公平。古代的帝王將相手握大權,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享盡人間歡樂。他們不想老,不想死,想方設法尋找長生不死之法。他們現在又在哪裏?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人來自大自然,也應當回到大自然中去。人到老年,應當以平靜的心態,瀟瀟灑灑地走入老年期。
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是使老年人活得更長、更有活力,能工作的時間更長,使生活不能自理的時間壓縮到人生最後很短的一段時間。治病靠醫藥,保健靠自己,而保健知識對健康比醫療條件、社會條件和生態環境更為重要。進入了老年期,人生的主要目的應逐漸轉入養生階段。這一階段,實際上是優化自己的最佳時期,也是效果最為突出的時期。《列子》中曾講過,少年時元氣充足好養生,青壯年欲望多不好養生,老年時人世滄桑都經過了,心不容易衝動,也不浮躁了,於是養生能取得比青壯年時期更好的效果。這時期養生的關鍵是精神安定,堅持對外界的任何影響都不動心。讓心靈找到精神的家園,讓知識找到適宜生長的土壤,讓情感皈依仁愛之道。
(一)有德之人多高壽
道德是中國的哲學範疇,“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為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需遵循的普遍規律。“德”和“得”意義相通,用做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為“德”。道德是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觀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的,故將人分為有德和缺德兩類。有德者心地善良,叫做善人;缺德者心術不正,稱為惡人。所以養生必先養德,孔子有“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之說。而《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說明“養德養生無二術”,兩者不可分開,“君子心悟躬行,則養德養生皆得之矣”。同時,古人把養德作為傳授技術的前提,先“傳道”,後“授業”,再“解惑”。現在在各行各業強調職業道德,從社會大環境和周邊小氛圍,以及自身的修煉養生等方方麵麵來說,養生者首要的精神要素就是要養德。
“有德之人多高壽”,因為道德高尚者“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所以能長壽而動作不衰。有調查表明,我國健在的許多長壽老人,大都是心地善良,愛做好事,少私心者,他們善於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苦中求樂。由於道德倫理觀念對人的心理起著重大的影響,個人修養不同,其思想境界也有差異。有的道德高尚,對美好生活有正確的目標和追求,對人處事常以利人利物為幸福,常懷助人為樂的情趣,其心理常處於愉快、滿足、穩定的狀態而少生心、身疾病;所謂缺德者,其心術多不正,常懷敵意情緒,生活無目標,自私邪惡重,往往以損人開始而以害己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