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養心篇(2)(3 / 3)

要掉,這主要是針對原來曾經身居高位、擔任一定領導職務或手中握有較大權力的人來說的。通俗一點講,就是要自我掉價,學會和習慣於過常人的生活。其實所謂自我掉價,更準確地說是自我回歸,回歸到老百姓的位置上來。做到了這一點,可使老年生活增加淳樸和樂趣,老年人格得到淨化和升華,養生之道在這裏同時成了做人之道。

(三)良好的心態很重要

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愜。”老年人對自己的一生所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對退休後的生活要有適意感。不要總是追悔過去,埋怨自己當初這也不該,那也不該。理智的老年人不注重過去留下的腳印,而注重開拓現實的道路。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要心寬,凡事想得開,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不要企圖把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主觀思維軌道,那不僅不可能,而且極易誘發焦慮、抑鬱、怨恨、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其三是要注意“製怒”,不要輕易發脾氣。凡事應通過頭腦和理智分析利弊得失,可以運用遺忘把引起不良情緒的刺激從清醒的意識中除去。這種遺忘,有利於調節心理平衡。不能放任情感的宣泄,因為任意宣泄猶如物理學上的共振現象。例如,固執性格的人生氣後,越罵越氣,越氣越罵,會導致惡性循環。因此,宜養生養性、陶冶性情,做到遇事心平氣和,泰然處之;遇難不憂,滿懷希望,積極努力;遇挫折想得開,頂得住,不消沉,不惱怒。

1.順應自然,知足常樂

老年人,不如意事常八九,煩惱痛楚藏心頭。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耐不住寂寞,看不慣後任,遭不得冷遇,受不了委屈,煩心;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沒了獎金,少了福利,想幹沒地方,想玩沒去處,鬧心;病痛纏身,花錢治不起,兒女養不起,老伴陪不起,窩心;兒女不孝,無端受氣,冷眼相向,指桑罵槐,摔摔打打,寒心;失去配偶,人老身單,誰來問暖,有心再找,反遭白眼,傷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如果不學會自我解脫,怎麼得了?

最大的痛苦往往來自自己的心靈,那麼真正的解脫,也必然首先是心靈的解脫。隻有精神負擔徹底解除了,行動上才能振作起來。要真正戰勝種種打擊和不幸,還得靠自己。

首先要隨遇而安,這是一種境界。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做官時,不誌得意滿、得意忘形;被貶時,也能怡然處之,苦中作樂。初貶黃州之時,當地太守讓他住在長江邊的一個小亭子裏。按常情,一個京城來的貶官遭厄運,雖不說淒風苦雨,至少也是陰氣沉沉的。但蘇東坡不然,他給朋友寫信說,住所離長江不到十步遠,風濤煙雨,朝夕變幻;山水美景就像一桌豐盛的筵席擺在我的麵前,這種幸運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的。後來他在亭子旁邊又加了一個書房,他不無誇張地說,午睡醒來,忘了自己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以看見江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天相接,一片蒼茫。

這山川之美,來自自然本身,更來自蘇東坡恬淡曠放的胸襟。隻有超越榮辱得失的人,才能保持樂觀的心境,也才能保持對自然美、生活美的眷戀之情。隨遇而安這四個字本身,就包含灑脫曠達的襟懷和忍耐堅毅的精神在內。安於退位,安於貧困,安於微賤,安於寂寞,樂天知命,忍辱負重,其意義和艱難有時並不在奮力抗爭和努力進取之下。

其次要退一步想。《列子》上講,有一天孔子遊覽泰山,看見榮啟期穿著粗糙的皮裘,腰裏係著繩子,在郊野行走,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孔子問他:“您為什麼這樣快樂?”他回答:“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生育各種飛禽走獸,昆蟲魚蝦,隻有人最尊貴,我能夠做人,這是第一種快樂;人有男有女,男的尊貴,女的卑賤,我能生為男人,這是第二種快樂;人生下來,有的沒有看到日月便夭折,有的還沒有脫離懷抱便短命,我卻活到九十歲了,這是第三種快樂。貧窮是人的一般情況,死亡是人的必然結果,安於一般情況,等待必然結果,還有什麼憂愁呢?”孔子聽了讚歎道:“好啊!這是最能夠自己寬解的人。”

我們並不是一切認命,逆來順受。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但是,生活中有些目標,怎樣努力也無法達到,有些苦難,怎樣掙紮也無法擺脫;有些損失,怎樣痛苦也無法挽回。有時候,抗爭和死亡幾乎是同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