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行善,反對作惡,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奉勸人們加強道德修養的警言。“善人”心地坦然,常處於“半夜敲門心不驚”的穩態心理,又常獲得人們對他的感激和尊重,其心情愉快而心態平衡,對心肺有保護作用,這就是“厚德載福”、“外功內果”的效應,由此可見修養道德是養生的前提。
道德養生的要點是:
(1)忠誠、正直、積極、熱情、敬業、遵紀守法,可使人心平氣和、朝氣蓬勃。
(2)心地善良、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心平氣和、待人謙和禮讓,可使人坦然、樂觀。
(3)仁義、有正義感、勇敢、堅強、有毅力、具有抗爭心理和競爭心理。
(4)寬容厚道,有同情心。
(5)充滿愛心,具有自尊心、責任心、自信心和羞恥感;愛祖國、愛人民,熱愛事業、熱愛職業、熱愛生活。
(6)講正氣、講良心、講道德、講精神、講奉獻。
(二)學會養心之道——一二三四五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精神虛敬為五難。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至,不祈善而有福,不祈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至也。”沒有一種災難比心理障礙給人帶來的痛苦更為深重。因此,養心為養身之先。所謂養心,就是怡情養性,心平氣和。做到這一點看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比運動和營養難得多。
養心,注意以下五點:
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健康是老年生活中的第一要素,要享受生活就必須擁有健康,而且擁有健康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兩個要點——瀟灑一點、糊塗一點。
瀟灑一點,即在生活中自己能更自主一點,更自由一點,更隨心所欲一點,努力做到言談必由所衷,舉止必由所欲,衣食必由所好,去從必由所願。
糊塗一點,講的是把人生的一切看得更透一些,對人寬容大度,對己襟懷坦誠,對事少於計較,使自己的心態由混濁到淡泊,由嘈雜到寧靜。
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
忘記年齡,就是不要總想著自己已經過了花甲之年,要甩掉由於年事已高而帶來的心理負擔。
忘記疾病,就是不要被疾病所困擾,惶惶不可終日。有病是自然規律,疾病也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接受人生,同時也要接受疾病;享受生活,也包括對疾病的正確治療和對患病情況下生活的恰當安排。患病是壞事,但從一定意義上又可以說人生難得一病。因為病中才更知道健康的可貴;經過病痛折磨之後,才會懂得平日極易被視為淡淡的、缺乏激情的普通生活是多麼難得。
忘記恩怨,人活幾十年,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恩怨。因為心中藏有深深的恩怨,胸中必有極強的憤懣,而憤懣蓄之既外,必造成心理和情緒的失衡,甚至釀成大病。
四有——有老窩、有老伴、有老底、有老友。
有老窩,是指人到老年之後,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當盡量有一個純粹屬於自己(當然包括老伴)的家。老窩者,老人之窩,容得下老的習慣,容得下老的興趣,容得下老的交往。
有老伴,是指人到老年,少不得老夫老妻。路要牽手而行,渡要同舟共濟。
有老底,是指老年生活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除了每月的養老金,還需要有一點積蓄以備不時之需。
有老友,這是老年所最不可缺少的情感和心理的寄托之一。人到老年,思維沒有停止,情感沒有凝固,仍需要經常有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在這個時候的朋友,已成為精神相互撫慰和相互支撐的支柱。
五要——要跳、要俏、要嘮、要笑、要掉。
要跳,就是要經常活動。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使自己感到充滿活力,增強生活的信心和樂趣。
要俏,就是要講究一點衣著穿戴,講究一點自身形象的美化。穿著打扮美一些,得體一些,自己心情也好,別人也可賞心悅目。
要嘮,就是要尋找機會和話題,盡量多說話。從生理的角度講,說話就是大腦的運動,這對於預防大腦老化有極大的好處。從生活的角度看,多與家人和朋友嘮嗑、交談,能創造活躍、有生氣的生活氛圍,減少老年的孤獨感和寂寞感。
要笑,不僅指要盡量保持一種高興、愉悅的心態,而且指每天都要創造機會,大笑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