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運動篇(4)(1 / 3)

不同職業的勞動對身體的影響隻能局限在某些部位的組織和器官,往往隻有一個或幾個肌肉群活動,長年累月的單一勞動,會使人感到疲勞,長時間局部勞動的結果,使身體某一部分肌肉負擔過重,而另一部分肌肉活動的減少,將造成肌肉間力量不平衡。如長期單調地做彎腰動作,容易引起腰肌勞損;長時間站立,使下肢血液產生回流障礙,導致下肢靜脈曲張;長時間坐立工作,腹壓增高,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體力勞動者應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鍛煉時間,使身體得到全麵、均衡發展。在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後,不宜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可進行一些強度較小的體育活動,如慢跑、遊泳、健身操等,支配勞動與支配體育活動的神經中樞位置不同,勞動之後進行體育活動,可使支配勞動的中樞抑製加深,使參加勞動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鬆和休息,加快疲勞消除速度,加快體力恢複。

(四)清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

“聞雞起舞”是大多數中老年人的鍛煉習慣。然而從醫學角度來看,清晨並不適宜鍛煉。

首先是環境因素。一是植物在夜間也吸氧,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樹木多的地方,早晨集聚二氧化碳較多。二是夜間逆溫層出現較多,致使清晨空氣不佳。在夜間,風速較小,近地麵數百米的空中出現逆溫層,大氣處於穩定狀態,汙染物滯留在地表上方,難以擴散。秋、冬、春三季,近地麵逆溫層使空氣汙染物在早晨6點左右最不易擴散。三是寒冷刺激身體可誘發血管痙攣,在原有病變基礎上引發血管栓塞或梗死。

其次是人體內在因素。由於一夜沒有或很少飲水,清晨血液黏稠,清晨鍛煉會增加血管堵塞的危險性;起床後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心髒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早晨9~10點還是一天中血壓最高的時候,因而早晨是中風、心肌梗死的易發時間,醫學上稱之為“魔鬼時間”。

因此,中老年人,特別是具有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宜在早晨做較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早晨可做較輕量的鍛煉,如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舞劍、散步等。

那麼,什麼時候是適宜的鍛煉時間呢?下午四五點最佳,其次為晚飯後2~3個小時。因為此時人體的適應能力和全身協調能力均較強,尤其是心率、血壓都較穩定,最適宜進行體育鍛煉。而從外界環境講,此時植物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氧氣含量比較充足,氣溫也比較適中,利於鍛煉。上班族如不能在下午鍛煉,可在晚飯後2~3個小時鍛煉。此時鍛煉,可使大腦徹底放鬆,緩解精神緊張。晚間鍛煉還可消耗多攝入的能量,減少脂肪的堆積。

(五)中老年人的運動強度應該大些

不少中老年朋友在鍛煉時,加大運動強度和延長持續時間,認為這樣有助於健康和長壽。其實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

研究認為,中老年人經常進行適度而不劇烈的體育鍛煉可以延長壽命。過度鍛煉會損害免疫力,尤其是對上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而經常的適度運動鍛煉才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唐代名醫孫思邈也曾精辟地指出“體欲小勞,但莫大疲”。

運動量由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兩個因素構成,鍛煉中通過調節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即可達到控製運動量的目的。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鍛煉基礎,采用什麼方式、方法、多大的量和強度都應因人而異,適可而止。

要想知道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前最好作一次運動機能試驗。患有心髒病的老年人,可以在功率自行車或活動跑台上進行,試驗中達到的最大心率數,乘以60%~85%,即為平時鍛煉中適宜的強度範圍。無心髒病的中老年人,可以用“170-年齡”的公式計算出適宜心率,例如60歲的老年人,運動中的適宜心率為110次/分鍾左右。另外,也可以根據運動中的呼吸狀態或運動後的自我感覺來衡量運動強度。

最近,美國有關專家提出了溫和運動健身的新觀點。溫和運動就是一種低強度、低能量消耗的運動模式,也稱“適度鍛煉”。所謂適度,就是每星期消耗2000千卡能量的體育鍛煉。適度運動的形式很多,如快走、慢跑、健身操、遊泳、騎自行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