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的利用率與食物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和比例密切相關。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和比例越接近人體的需要,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營養價值越高,反之亦然。
自然界中所有蛋白質都由20種氨基酸組成,有些氨基酸可以在體內合成,稱為“非必需氨基酸”,這隻是在營養學意義上的“非必需”,因為它們在體內可以合成,食物中缺少了也問題不大,切不可誤解為生理上是不需要的,任何氨基酸在生理學上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氨基酸不能在體內合成或不能合成足夠的量以完成生理功能,必須由膳食供給的,就稱為“必需氨基酸”。人類膳食中必需氨基酸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部分用來合成半胱氨酸)、苯丙氨酸(部分用來合成酪氨酸)、蘇氨酸、色氨酸和纈氨酸。另外,組氨酸對嬰幼兒來說也是必需氨基酸。如果食物中供給豐富的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則可節省體內的蛋氨酸和苯丙氨酸,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稱為“半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取決於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相對比例。動物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比例接近人體蛋白質中各氨基酸的比例,因此容易被人體所利用。大豆蛋白質是植物蛋白質中營養價值最高的一種。其他植物蛋白質如玉米、小麥中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與人體蛋白質相差較大,動物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又被稱為優質蛋白質。
營養學上常根據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將蛋白質分為:
(1)完全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能維持生命和促進生長發育。如牛奶酪蛋白和雞蛋白蛋白、卵磷蛋白,肉類中的肌球蛋白、大豆蛋白等。
(2)半完全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但有的數量不足,比例不適當。能維持生命,但不能促進生長,如小麥中的麥膠蛋白。
(3)不完全蛋白質:雖然提供部分氨基酸,但必需氨基酸種類不全,既不能促進生長發育,也不能維持生命,如玉米中的膠蛋白和肉皮中的明膠蛋白。
膳食中的蛋白質是混合蛋白質,其營養價值取決於混合膳食中必需氨基酸的總含量、種類和比例。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就是通過攝入不同食物,其中各種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在種類和數量上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從而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例如穀類蛋白質缺乏賴氨酸,若單獨食用營養價值不高;大豆蛋白質中蛋氨酸含量不高,單獨食用營養價值也不高。如果將穀類和大豆同時食用,就可以獲得充足的賴氨酸和蛋氨酸,大大地提高了營養價值。日常飲食中的臘八粥、雜合麵、八寶粥、素什錦都是這樣的例子。
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的量,根據年齡、性別、生理狀況、勞動強度以及自然環境而有所不同。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需要量較高,某些慢性病和疾病恢複期病人蛋白質供給量也應多一些。老年人對蛋白質的需要在量上並不低於成年人,而且由於老年人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量減少,胃液酸度下降,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下降,因此要求食物蛋白質量足品質優。
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在膳食中也不宜過多,首先攝入過多的動物蛋白質必然會攝入較多動物脂肪和膽固醇。其次攝入蛋白質過多,在代謝和排泄時增加肝髒和腎髒的負擔;大量蛋白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胺類,對人體不利。動物蛋白質含硫氨基酸較多,可加速骨骼中鈣的丟失,易產生骨質疏鬆。中國營養學會推薦18歲以上輕體力勞動成人(含老年人)每人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男性75克、女性65克。
蛋白質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肝、蛋、瘦肉、大豆和豆製品、奶和奶製品等;含量中等的食物有米、麵等穀類食物;瓜果、蔬菜蛋白質含量很少。
(三)又愛又恨的營養素——脂類
脂類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也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包括脂肪和類脂。食用油就是脂肪,常溫情況下呈固態的稱“脂”,呈液態則叫做“油”。類脂指的是與脂肪很類似的物質,種類很多,主要有卵磷脂、神經磷脂、膽固醇和脂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