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明理篇(2)(3 / 3)

2.衰老的外因

衰老的外因是指遺傳基因以外的一切可以使基因突變及可導致代謝異常的外部因素。

影響衰老的第二方麵原因,主要為神經精神因素和生理因素,包括人的氣質、個性特征、各種生理機能的狀態和代謝水平。神經精神因素對衰老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神經係統調節著人體各個器官的活動和人體各個係統的協調,一個神經協調功能正常的人,各種生理機能和代謝會保持正常水平而不致發生疾病和早衰,而中樞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慢性損傷,如長期的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則會引起代謝紊亂和生理功能失調,容易導致早衰。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百歲老人大多表現為性格開朗樂觀、情緒穩定、忠厚善良、有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心情舒暢使人身體健康,衰老較慢,能適應正常的緊張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妥善處理日常緊張事務的人,到了60歲,身體仍很健康、精力充沛;而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覺得精神壓力很大的人,他們的衰老速度比前者快得多,而且得重病的機會也大得多,正如荀子所言“樂易者常長壽,憂險者常夭折”。

衰老是由多種生理因素共同促成的綜合性病理現象,因此,生理因素對衰老的影響也是多方麵的,主要包括神經內分泌因素、酶的因素、免疫因素、代謝廢物因素、自由基因素、細胞活性與細胞液的平衡、生殖細胞的丟失與細胞分化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可以直接影響健康水平和衰老的速度。

影響衰老的第三方麵原因有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和生活習慣等。環境因素對衰老的影響,主要有放射線傷害、噪聲、溫度、光照、空氣、地理地質結構、水土、住房等因素。目前來看,直接影響衰老的因素有放射性物質和化學毒物、水土質量和空氣質量,前者直接破壞人體細胞的正常功能和基因的穩定性,而後者更多的是造成人體代謝機能的失調,從而加速衰老的過程和疾病的發生,特別是化學工業對水土的汙染和城市有機物、工業廢氣對空氣的汙染,對健康造成很大威脅,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經濟、職業、家庭、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名利地位、榮譽得失等;生活習慣因素包括起居、飲食結構、營養、排便、運動、睡眠、勞逸、嗜好及性欲等。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無時無刻不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各種社會因素隨時隨地給人以不同的刺激,憂鬱苦悶,影響到各種生理機能的協調,甚至造成生理功能發生障礙,加速衰老。生活習慣對衰老的影響也是如此,許多人認為日常生活瑣事無足輕重,往往放任自流,未引起足夠重視。殊不知,衰老正是由這些日常不良生活習慣中加速而來的,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生活方式、習慣的培養、是否形成合理的飲食結構和良好的生活規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的健康水平和壽命的長短,如起居無常會打亂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神經內分泌激素的分泌規律,破壞機體的內在平衡;飲食無節則打亂胃腸的代謝功能,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和正常生理需要;飲食結構的不合理則影響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三大物質代謝的平衡;大小便失常則會導致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內有毒代謝產物積存體內從而影響體液代謝的正常水平;勞逸不均,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有張有弛,各種生理節奏被打亂,也會導致代謝功能的失調;睡眠不足則會加速機體器官組織和各種生理功能的負擔,過度耗損,導致衰老。

近年來對百歲長壽者的調查研究表明,長壽者有家族長壽史者占61.8%,但無長壽家族史者也占長壽者的38.2%,說明後天綜合因素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性。因此,養成合理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古今長壽者的生活特點均表明了這一點。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戰國時期著名醫典《黃帝內經》中,對養生長壽即有精辟的論述,認為養生原則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事實上,上述導致衰老的因素既有加速、促進衰老的不良作用,同樣也可以通過消除這些因素來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因此,如何為延緩衰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調整自然生命過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質量,延緩衰老的發生,就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時刻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