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明理篇(2)(1 / 3)

疾病可以直接引起衰老,稱為病理衰老,使衰老提前出現,快速進展。如早衰症(兒童早老症),患者在少年時就形同老翁,隻有12~18歲的壽命。又如早老性癡呆(阿爾茨海默氏病),使初入老年期的人出現精神障礙,神誌糊塗,甚至變成植物人。許多疾病都能加快機體的衰老,免疫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尤為明顯。實際上,生理性衰老與病理性衰老是密不可分的。迄今為止,單純的生理性衰老幾乎是不存在的。將來如果能消除病理性衰老,人類的平均壽命起碼可以翻倍。

衰老又可分為軀體性衰老和精神(心理)性衰老。

(一)衰老的征象

從生理角度看,人體的老化主要表現在細胞和組織成分的改變(如細胞水分減少、細胞數目減少、脂肪組織增多、內髒和肌肉萎縮等)、器官功能的逐漸衰退和對環境適應性的逐漸減弱。30歲以後,人體細胞的自我修複能力降低,每天都會有幾千個細胞停止工作,血管、肌肉、結締組織慢慢失去彈性,血液流速減慢,神經傳導和反應速度降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免疫等係統的功能逐漸退化,肌肉漸漸失去力量,皮膚逐漸變得粗糙、鬆弛並出現皺紋……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在逐漸走向衰老。

衰老在形態上的表現有:

1.白發與脫發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鬢發轉白作為衰老的象征。頭發變白是由於其中的黑色素減少。一般人在30歲左右開始出現白發,白發出現的順序一般先從兩鬢開始,從側頭部到頭前部,再到頭後部,由少到多,直至滿頭銀發。在變白的過程中,頭發還會變細變軟。

除了頭發之外,其他毛發如鼻毛、眉毛、睫毛、腋毛、陰毛及男性的胡須等都會變白,不過出現時間要比頭發稍遲。眉毛和睫毛的變白較晚,開始於40~50歲。

毛發變白與衰老的關係不是絕對的。有些青少年過早出現白發,大多是由於遺傳、精神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原因引起,而與衰老無關。相反,有一種內分泌疾病——阿狄森氏病,會使腦下垂體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這種激素的部分化學結構與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相似,導致皮膚和毛發黑色素沉著。患這種病的人即使高齡,也很難看到毛發變白。

老年人衰老的另一個標誌是毛發脫落。脫發大多從頭頂開始,逐漸向前額發展,直至頂部全部禿光。禿頭多見於男性,婦女即使到了高齡也不易發生禿頂。這是因為女性特有的雌性激素使毛發的附著力較強。

白發與脫發,是肉眼看得出的信號,實際上,毛發的成分也在變化。例如,毛發中的鉛、鎘、汞等元素,在嬰兒期含量很低,但到了老年,可超過20歲青年人含量的好幾倍。在衰老症患者的頭發中,鈣、銅和錳的含量明顯下降,而鉛、碘的含量則增加。

2.皮膚鬆弛發皺,出現老年斑

由於皮膚水分減少,皮下脂肪逐漸消失,皮膚彈性降低,因而顯得鬆弛和幹癟,同時因皮膚膠原纖維的交聯腱增加,引起皮膚的結締組織收縮而使皮膚發皺,在麵部尤為顯著,首先在前額和外眼角兩旁出現皺紋。兩眼下簾皮膚鬆弛,形成眼袋。老年斑是一種叫脂褐素的色素物質沉積在皮下而形成的,細胞不能排除,故聚積在細胞內,隨年齡增加而增多,導致細跑衰老。

3.聽力減退

中國醫學認為,“耳者腎之官”、“心為耳竅之客”,表明耳朵、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作為心、腎等內髒器官衰老過程的信號象征。

一般說來,人的聽力在20歲最靈敏,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退。到了老年期,嚴重者可出現遲鈍、難聽、重聽甚至耳聾。為什麼老年人的聽力會下降?我們知道,耳朵聽音的裝置主要是在內耳的耳蝸。耳蝸內有非常敏感的茸毛,構成耳蝸的螺旋管,沿其縱軸被一膜分隔,膜內排列著帶纖維的細胞。這些毛細胞能靈敏地察覺聲音,並能把聲波的機械振動轉化成一種電信號,經聽神經纖維傳到大腦,引起聽覺。老年人的內耳分泌異常,耳蝸神經纖維逐漸縮小,影響到耳蝸基底膜感覺細胞的萎縮變形,是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年人的全身營養狀況不良,聽覺器官的退化也會加速。一般感受高音的耳蝸底部的基底膜纖維退化早,而感受低音的耳蝸頂部的基底膜纖維退化遲。所以,老年人可能對尖銳的怪聲若無其事,卻能聽見悶雷似的低聲。

4.視力衰退

俗話說:“四十四,眼中刺”,指人一過四十歲,視力就遠不及青年人了。眼睛衰老的常見表現為老花眼、白內障和青光眼,常謂“老眼昏花”,老年人多因晶狀體混濁、白內障等原因而發生視力障礙。對黑暗適應力差,視野縮小,角膜周圍出現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