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明理篇(1)(1 / 3)

一、人的壽命有多長

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壽命也在逐漸增長。然而,現代人的壽命究竟有多長?

衡量人類壽命主要有兩個指標,一是平均壽命或預期壽命,它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齡;二是最大壽命或壽限,即在不受外因幹擾的情況下,人可能存活的最大年齡。

(一)人類的平均壽命

首先大家要了解的是,什麼是平均期望壽命?人口學中平均期望壽命是反映人壽命長短的統計指標之一,指人活到某一年齡後還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出生時的平均期望壽命常簡稱為平均壽命。平均壽命是對某一時期出生嬰兒壽命的預測,假如1999年上海人的平均期望壽命是76歲,就預測1999年上海出生的嬰兒平均壽命可望達到76歲,而不是1999年上海死亡的人平均年齡為76歲。平均期望壽命是根據壽命表推算出來的,它隻是“期望”,而並非既成事實。

公元前1萬年的結繩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隻有15歲;2000年前約為20歲;18世紀增加到30歲;19世紀末人類平均壽命停留在40歲左右;20世紀後期部分國家或地區人口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0~80歲。1980~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為59.2歲(男57.9歲,女60.5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相差15.4歲,20世紀50年代平均壽命增長最快,年遞增0.5歲,20世紀70年代遞增0.3歲。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在20世紀50年代就達到65歲,1965年前後達到70歲。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壽命20世紀50年代為40歲。20世紀50年代年增0.7歲。20世紀60年代年增0.5歲,後降到0.3~0.4歲。

我國新中國成立前的人口平均壽命大約為33歲,1963年為67歲,1981年為67.88歲,1990年為68.92歲。雖然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還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50年來的增長趨勢是很突出的,體現了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衛生條件在日益改善。

公元前人類平均壽命每2000年增長1歲,其後,到18世紀前,平均壽命每200年增長l歲,19世紀以來則為每10年增長1歲,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一些發達國家每2~3年就增長1歲。20世紀以來人類平均壽命幾乎增長了一倍。這反映出社會生產、文化、科技水平以及衛生保健的發展對平均壽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類壽命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製了以感染和寄生蟲病為主的傳染病,尤其在婦幼保健方麵取得了顯著成績。當前人類死亡原因已轉向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和呼吸係統疾病。今後延長壽命的途徑之一將是消除威脅中老年人的致死性疾病。消除幾種主要疾病後,有可能延長壽命15年。這一目標並非不能達到,但確也不易達到。

2007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表《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報告中提到,聖馬力諾男性最長命,平均可活到80歲;澳大利亞、冰島、日本、瑞典及瑞士男性的平均壽命亦達79歲;加拿大、摩納哥及新加坡等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8歲;英國、法國、德國男性平均壽命亦有77歲;美國及古巴等國男性平均壽命則為75歲;中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1歲。女性以日本最長命,平均壽命為86歲;摩納哥婦女緊隨其後,她們平均活至85歲;西班牙、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及瑞士等國的女性平均活至84歲;英國及美國婦女壽命分別為81歲及80歲;中國女性則為74歲。平均壽命最短的要數非洲塞拉利昂的男性及非洲斯威士蘭的女性,平均壽命為37歲。

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在不同時期比男性高5歲甚至更多些。為什麼女性壽命比男性長?原因非常複雜。除了自然條件、環境因素、風俗習慣和吸煙飲酒等生活方式外,還有遺傳學上的原因。我們知道,人體細胞中有46條、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染色體男女都是一樣的,叫常染色體;不同的那對叫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由兩條相同的X染色體組成,而男性的性染色體則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形態不同而又較小的Y染色體組成。女性有兩個相同的性染色體使其受益不少。女性具有雙倍於男性的生理免疫物質,一條X染色體受損傷,另一條X染色體可以來補償。所以女性的免疫係統衰退比較遲,防禦疾病的能力較男性強。而在男性的性染色體中,Y染色體除了確定性別外,很少有其他作用,因此不能提供類似的保護,這樣男性的抵抗力就遠不及女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