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康複治療:讓你的親人重獲健康(1)(1 / 3)

腦血管病患者度過危險期後,就進入了康複鍛煉階段。康複對腦血管病整體治療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國際公認。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資料,腦卒中患者經康複後,萎縮,還可增強患者對外界的反應能力,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那麼,腦血管病患者如何進行康複訓練呢?

康複治療的原則

腦血管病患者的康複治療並不是隨意進行的,它有一定的原則,如康複幹預進行得越早,效果越好;一旦腦血管病發生,則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殘疾的產生;腦血管病的功能訓練就不單單是指對某器官的功能訓練,其訓練範圍很廣,包括運動、語言、認知、心理、職業與社會等的整體康複。隻有了解了腦血管病的康複原則並認真執行,才能使腦血管病患者達到最佳康複狀態。

原則1:康複幹預要趁早

我們知道,腦血管意外是一種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疾病。據統計,血管意外的致死率超過30%,致殘率可達到86.5%,早期、正確的康複幹預可以大大地降低腦血管意外的致殘率,減少各種並發症的發生,並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促進患者早日達到生活自理,回歸社會。

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與研究表明:康複幹預進行得越早,效果越好。腦卒中患者在生命體征如呼吸、心跳、血壓等穩定後,就可以進行翻身、按摩及關節被動活動。家庭成員應盡量配合以利於日常的護理和照料。通常情況下,缺血性腦血管意外(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可於病情穩定後2~3天開始,出血性腦血管意外則可推遲至病情穩定後一周左右。

康複鍛煉主要采用的方式有按摩、有別人幫助的被動運動和患者自己參與的主動運動。腦血管病患者進行康複鍛煉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腦血管病患者應有一個安靜、舒適的康複環境以及保持樂觀的心態,家屬或醫生要多與患者交流。生活護理活動和探視盡量從患者的患側接近,有利於促進和刺激患側身體的活動。

(2)家屬要耐心幫助和誘導腦血管病患者逐漸恢複日常活動,要經常讓患者從床上坐起。如果不能坐,至少每次吃飯時要扶患者坐起。如果能開始自己刷牙、剃須、梳頭和穿脫衣服,即使花的時間較長,也要讓患者自己去做,盡量用簡單容易的方法完成。

此外,鍛煉時,衣著要合身,避免穿過緊、過小的衣服,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和活動。

專家小貼士

腦血管意外所致偏癱患者易出現心血管並發症、摔傷與骨折、血栓性靜脈炎、繼發性肺梗死、急性期消化道出血等意外,因而在康複功能鍛煉過程中,要注意危險因素的存在與預防。偏癱患者若有明確的急性炎症存在,如發熱超過38℃、白細胞數明顯升高或感冒、一般狀況差或處於髒器功能失代償期,則不宜進行功能鍛煉。

原則2:防治殘疾從預防誘因開始

在腦血管病未發生時應積極預防各種誘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頸椎病等疾病,以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如果殘疾已經產生,則應在臨床治療的同時,采取相應的康複治療措施,防止殘疾繼續惡化、加重,將殘疾程度盡可能減輕。

原則3:功能訓練範圍要廣

腦血管病患者的康複治療與臨床治療不同,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恢複機體的功能。所以,腦血管病康複治療的著眼點不僅是遭受損害和功能障礙的器官或肢體的康複,更重要的是要滿足患者個體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勞動等方麵的需要。因此,腦血管病的功能訓練就不單單是指對某器官的功能訓練,其訓練範圍很廣,包括運動、語言、認知、心理、職業與社會等的整體康複。理想的功能訓練結果應該是腦血管患者既能獨立完成必需的功能活動,同時又能適應環境。

專家小貼士

積極預防和治療與腦血管病有關的並發症,如肩痛、肩手綜合征、褥瘡、尿路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有利於患者的功能訓練和功能恢複。

原則4:積極履行社會康複

對於腦血管病致殘者來說,不能參加或不能很好地參加社會生活,不能平等地分享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成果,這是不公平的,對社會來講也是一種損失。為了使腦血管病致殘者不離開社會生活的主流,康複治療應該能使致殘者改善機體功能,適應社會環境,同時又要對生活和工作環境做必要的改變,使之適應致殘者的功能狀況,以便使致殘者能夠作為社會上的一個成員,重新參加社會活動,分享社會福利,同時履行社會康複,為社會再做貢獻。

原則5:謹遵宜忌把握訓練分寸

有以下情況的腦血管患者不應做訓練治療:

(1)舒張壓>120毫米汞柱,收縮壓>195毫米汞柱。

(2)安靜休息時心率>100次/分。

(3)有勞累性心絞痛。

(4)心功能不全在Ⅱ級以上。

(5)合並有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