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經絡療法:天然無毒的綠色療法(2)(1 / 3)

將左手五指伸開,其中拇指和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將針刺入左手拇指和食指的中間。此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腧穴。

◎提捏進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麵部的腧穴。

熟悉臨床常用的7種針刺補瀉手法

中醫中補瀉是治病的基本理論原則,補法是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複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複正常的方法。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采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人體髒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複健康。下麵介紹幾種臨床常用的針刺補瀉手法。

1.撚轉補瀉撚轉角度小、力輕、頻率慢、時間短為補;撚轉角度大、力重、頻率快、時間長為瀉。或左轉時角度小,用力輕為補;右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為瀉。

2.提插補瀉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為補;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為瀉。

3.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撚轉,疾速出針為補;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撚轉,徐徐出針為瀉。

4.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

5.呼吸補瀉患者鼻吸口呼,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口吸鼻呼,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6.開闔補瀉出針後用醫用酒精棉迅速揉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

7.平補平瀉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撚轉後即可出針,亦稱為單式手法。

針灸對治療腦血管病有8大注意事項

1.選擇合適的針具現在多選用不鏽鋼針具。應根據高血壓患者的體質、病情、體型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體部位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如體壯、形肥、針刺部位肌肉豐滿者可選用稍粗稍長的毫針;體弱、形瘦、針刺部位肌肉較淺者應選用較短較細的毫針。

2.選擇適當的體位適當的針刺體位,有利於正確取穴和施術,還可防止暈針、滯針和彎針。精神緊張、年老體弱及血壓較高的患者宜采取臥位,不宜采用坐位。

3.嚴格消毒穴位局部可用75%乙醇棉球從裏向外繞圈擦拭。施術者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刷幹淨,然後用75%乙醇棉球擦拭。針具可用紗布包紮,放在高壓蒸汽鍋內滅菌。應做到一穴一針,若能使用一次性針具更佳。

4.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發生意外情況。頭麵部、胸背部及皮薄肉少的穴位,一定要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穴位,可適當深刺。

5.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不行針刺體質虛弱者,刺激不宜過強,並盡可能采取臥位。

6.避開血管針刺,防止出血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7.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8.防止刺傷重要髒器《素問·診要經終論》說:“凡刺胸腹者,必避五髒。”

症見口眼歪斜的針灸療法

症狀腦血管患者一側眼瞼不能閉合或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於患側,口角流涎。

取穴太陽、四白、風池、合穀、地倉、頰車。

針法太陽穴可沿顴弓內緣進針,向頰車透刺;四白可直刺觸及骨孔,有放電感出現;風池可刺向結喉,深達1.5~2寸;針刺合穀,應與皮膚呈20°夾角,向腕掌關節方向斜刺1~1.5寸,以有局部酸脹可向上擴散,有時可到肩、肘為宜;地倉與頰車可相互透刺。

症見失語的針灸療法

症狀腦血管患者聽不懂問話或不能回答問題,不能講話,不能正確叫出物品名稱。

取穴上星、百會、風池、金津、玉液、通裏、天柱、廉泉。

針法上星與百會可互相刺透,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脹感直抵舌根。

症見上肢不遂的針灸療法

症狀腦血管患者早期上肢軟弱無力,後期上肢拘攣、患肢不能自由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