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體內邪氣有餘而正氣不足,腦血管病也不例外。那麼,如何才能匡扶腦血管病患者體內的“正氣”呢?經絡作為氣血運行的通道,能溝通人體表裏、髒腑,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利用經絡頤養健康的針刺、按摩就責無旁貸地成為你防治腦血管病搭乘的“健康快車”。
針刺療法
針刺治療腦血管病依據的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原則,進針後通過補、瀉、平補平瀉等手法的配合運用,刺激體表穴位,並通過全身經絡的傳導,來調整氣血和髒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針刺治療腦血管病效果好
現代醫學認為,大多數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複,是一個自然過程。大量臨床與實驗證明,針刺對腦缺血後的神經元具有保護作用,可以減輕腦水腫,減少梗死體積。針刺可抑製缺血性神經元凋亡,提高缺血後腦內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合成或釋放。早期針灸幹預治療的方法,能顯著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腦卒中患者早期及時進行針刺治療,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係統的自我修複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複過程,縮短病程,為功能恢複打下良好的基礎,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
因此,隻要患者生命指征平穩,認識清楚,病情穩定,早期就可進行針灸治療。腦梗死患者可在發病48小時後即進行針灸治療;腦出血患者可在發病1周後進行針灸治療。
針刺前宜選擇正確體位
針刺時患者體位選擇的是否適當,對腧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甚至折針等,都有很大影響。如病重體弱、精神緊張或畏懼針刺的患者,如果體位不當,易使患者感到疲勞,易於發生暈針,而且不易於醫者取穴。又如體位選擇不當,在針刺施術時或在留針過程中,患者常因移動體位而造成彎針、帶針甚至發生折針事故。因此,在選擇體位時,應以醫者能夠正確取穴、施術方便,同時患者感到舒適自然,並能持久留針為原則。臨床上針刺時常用的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仰臥位:適宜於取頭、麵、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仰臥位舒適自然,全身放鬆,不易疲勞,易於持久,是患者的最佳體位。
側臥位:適宜於取身體側麵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臥位:適宜於取頭、項、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適宜於取前頭、顏麵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側伏坐位:適宜於取頭部的一側、麵頰及耳前後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適宜於取後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專家小貼士
消除初診患者的緊張情緒;施針腧穴的部位充分暴露;體位選定後,患者不要隨意改變或移動;對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有條件時,應盡量采取臥位;如因治療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點而必須采用兩種不同體位時,應根據患者體質、病情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把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取穴的正確性,不僅指其皮膚表麵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腧穴的治療作用。臨床上針刺同一個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麼刺達的組織結構、產生的針刺感應和治療的效果,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對於臨床醫生來說,針刺操作的熟練程度,是與其能否恰當地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關的。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獲得針感、施行補瀉、發揮針刺效應、提高針治療效的保證,還能夠防止針刺意外發生。
臨床上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據施術腧穴所在的具體位置、病人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角度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所刺穴位皮膚平麵所形成的夾角。其角度的大小,是根據腧穴所在的位置、手法要求和針刺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起來而確定的。一般分為以下3種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