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首先應該注意患者的體質、神誌,以及對針刺反應的耐受性;對於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和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顧慮;盡量采取臥位,對於過度饑餓、體質過度虛弱者,應先飲少量水後再行針刺;對於剛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應令其休息片刻後才針刺。一旦出現麵色蒼白、神呆、胸悶、泛惡等暈針先兆,應及早采取措施。
◎滯針
症狀將針在穴內進行撚轉、提插或出針時感到十分澀滯困難。若強行針,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行針時用力過猛;撚轉、提插時指力不均勻,或向一個方向連續撚轉,使患者的針刺處發生肌肉強直性收縮,致肌纖維纏裹在針體上。
處理出現滯針後,不要強行行針、起針。讓患者全身放鬆,並用手按摩針刺部位,使局部肌肉鬆弛。然後,輕緩向初時行針相反方向撚轉,提動針體,緩慢將針起出。
預防對初診患者及精神緊張者,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緊張和顧慮。進針時必須避開肌腱;行針時撚轉角度不宜過大過快。更不能單向連續撚針。
◎彎針
症狀針刺在穴位中的針體,於皮下或在皮外發生彎曲,提插、撚轉及出針時均感困難,患者感覺疼痛。
原因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或針下碰到堅硬組織;或因留針時患者體位移動;也有因針柄受到外物的壓迫和碰撞;有的因滯針後未能及時處理等造成。
處理先令患者將變動的肢體緩慢恢複到原來進針時姿態,不可再行提、插、撚、轉,並在針刺穴位旁適當按摩,輕搖針體,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如果針體彎曲不止一處,須視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逐漸分段退出,切忌強行起針,以免鉤撕肌肉纖維或發生斷針。
預防患者應取舒適的體位,留針期間不要變動體位;醫者施術手法要熟練,凡針刺部位和針柄不能受外物的碰撞或壓迫;如有滯針現象應及時處理。
◎斷針
症狀出針時,針體部分或全部折斷在針刺穴位內。
原因針具質量差;醫者行針時,猛力提、插、撚、轉,致使肌肉劇烈攣縮;外物壓迫碰撞針身和針柄;另一個原因是因滯針、彎針處理不當或強行起針,造成部分針體斷在皮下或肌肉組織中。
處理令患者肢體放鬆,不得移動體位,對於皮下斷針,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壓針孔旁的軟組織,使皮下斷針的殘端退出針孔外,並右手持鑷子捏住斷針殘端起出斷針。若針體折斷在較深的部位時,則需借助於X線定位,手術取針。
預防注意在針刺前仔細檢查針具,對於針柄鬆動、針根部有鏽斑、針體曾有硬性彎曲的針,應及時剔棄不用。針刺時,切忌用力過猛。留針期間患者不應隨意變動體位,當發生滯針、彎針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血腫
症狀出針後,在針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膚隆起,局部呈青紫色或腫脹疼痛。
原因針刺時損傷小血管,尤其是針尖彎曲帶鉤時。
處理出現皮下血腫時,應先持酒精棉球壓按在針孔處的血腫上,輕揉片刻。如血腫繼續增大,可加大按壓並冷敷,然後加壓包紮,48小時後局部改為熱敷,消散淤血。
預防針刺前應仔細檢查針具,針尖有鉤的不能使用。針刺時一定要注意仔細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開血管再行針刺。
常用的針刺手法宜先知
臨床常用的進針法通常是雙手進針法,即刺手和押手互相配合,左手為“押手”,右手為“刺手”。協同進針,常用的進針法有以下幾種。
◎直切進針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所要刺的穴位,右手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針尖緊靠左手指甲刺入腧穴;行針時便於左右撚轉,上下提插或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的手法操針的進針。
◎夾持進針法
又稱駢指進針法,是用左手拇和食指持捏消毒幹棉球,夾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麵位置;右手撚動針柄,將針刺入或撚入腧穴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