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經絡療法:天然無毒的綠色療法(1)(2 / 3)

(1)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麵呈90o刺入。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麵呈45o左右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髒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或是關節部位的腧穴,施用某種行氣和調氣手法時常常用到。

(3)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或臥針法。是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o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麵部的腧穴等。透穴刺法中的橫透法、頭皮針法和腕踝針法都是用的平刺法。

◎深度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主要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而定,同時,還要結合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部位而決定。

(1)年齡:氣血衰退的年老體弱和稚陰稚陽的小兒嬌嫩,均不宜深剌;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可適當深刺。

(2)體質:形瘦體弱者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宜深刺。

(3)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4)部位:頭麵、胸腹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以免傷及重要髒器官;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處的腧穴宜深刺。

毫針的構造、規格、檢查、保藏

針刺的工具種類很多,如毫針、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電針、耳針、水針等,其中毫針是最常用的,下麵主要介紹毫針的構造、規格、檢查和保藏。

◎構造

現在常用的毫針多為不鏽鋼,不鏽鋼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熱和防鏽,不易被化學物品腐蝕的特點,臨床上廣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屬製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

毫針的結構可分為5個部分,即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針尖亦稱針芒,是針身的尖端鋒銳部分;針身亦稱針體,是針尖與針柄之間的主體部分;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稱為針根;針體與針根之後執針著力的部分稱為針柄;柄的末梢部分稱為針尾。針柄與針尾多用銅絲或銀絲纏繞,呈螺旋狀或圓筒狀,針柄的形狀有圈柄、花柄、平柄、管柄等多種。其中花柄又稱盤龍針,較粗大,常用於火針,有利於散熱,使用時不燙手。

◎規格

毫針的規格,主要以針身的直徑和長度來區別的。

(1)粗細規格

(2)長短規格

一般臨床以粗細為28~30號和長短為1~3寸的毫針最為常用。短毫針主要用於耳穴和淺在部位的腧穴;長毫針多用於肌肉豐厚部位或腧穴做橫向透刺。而毫針的粗細與針刺的強度有關。

◎檢查

毫針形如“鬆針”,針尖要端正不偏,圓而不鈍,無毛鉤,光潔度高,尖中帶圓,使進針阻力小而不易鈍澀;針身要光滑挺直,圓正均勻,堅韌而富有彈性;針根要牢固,無剝蝕、傷痕。針柄的金屬絲要纏繞均勻,牢固而不鬆脫或斷絲,針柄的長短、粗細要適中,便於持針。毫針是治病的工具,在使用前要認真檢查。

◎保藏

保藏針具,是為防止針尖受損、針身彎曲或生鏽、汙染等,因此,對針具應當妥善保存。可以用專用的針盒或藏針夾,多墊幾層消毒紗布,將消毒後的針具,根據毫針的長短,分別置於或插在消毒紗布上,再用消毒紗布敷蓋,以免汙染,然後將針盒、針夾蓋好備用。

5大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

針刺治病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由於患者的體位不適當、精神緊張等;或者因為針具質量不好,或操作不慎、手法不正確等原因,可能出現如下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暈針

症狀頭暈、惡心、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等。嚴重者會發生四肢厥冷、神誌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主要由於患者處於饑餓、勞累等虛弱狀態,或患者取姿不舒適,術者針刺手法不熟練等;或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對針刺過度緊張。

處理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令患者平臥,頭部放低,鬆解衣帶,閉目休息,並飲少量溫開水。若症狀較重,則可針刺或掐人中、內關、足三裏、素髎等穴。處理後如不見效,應采取相應急救措施。